赋得永久的悔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_____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了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_____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_____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1.从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成语在汉语家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人们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具有不竭的生命力。成语有威力,它能“一语破的”。如“千钧一发”——情况危急,“鸡毛蒜皮”——事情琐碎,“鹤立鸡群”——才貌出众。
成语有几个来源:一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下来的,如“趁热打铁”、“家常便饭”、“提心吊胆”、“欢天喜地”等;二是来自古代寓言,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等;三是来自历史故事,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夜郎自大”、“纸上谈兵”等;四是出自古代诗文中的语句,如“唇亡齿寒”、“水落石出”、“乘风破浪”、“满城风雨”、“学而不厌”等。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如“恶作剧”、“耳边风”;五个字组成的成语,如“何乐而不为”;六个字组成的成语,如“敢怒而不敢言”;七个字组成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多个字组成的成语,如“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字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给“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中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解释。( )(填序号)A.情趣;趣味 | B.语言文字等的意义 | C.表示一点新心意 |
A.作者想以死伴随母亲于地下的愿望。 |
B.作者赡(shàn)养母亲的愿望。 |
C.作者希望母亲存活于世的愿望。 |
A.急速悲壮 | B.欢快幸福 | C.缓慢忧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