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女的落花汤(节选)
①夏天来了,落花小镇的学校里反复出现这样奇怪的一幕:老师让某个孩子背课文,孩子站起来,刚张开嘴,忽然一脸茫然。明明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好像全都长着翅膀飞走啦!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一遍又一遍,让人觉得不同寻常。其实呀,这一切都和一个住在落花森林里的小仙女有关。
②小仙女最喜欢的,就是喝自己煮的落花汤了。她的落花汤有各种好味道:四季的味道、清晨的味道、大海的味道、温暖的味道……她总是变着花样煮落花汤。
③那天,她飞到一个屋顶上休息,忽然听到屋檐下传来一个孩子欣喜的声音:“终于背熟啦!”小仙女探头一看,发现这是一座小学校。那琅琅的读书声,像清泉从石间流过,像钟声敲响了清晨,而在小仙女听来,它还似乎散发着无比清新的芬芳。小仙女轻轻一扬手,那熟透了的读书声就乖乖地跟着她回家了。不一会儿,新的落花汤煮好了。这回,可是放了读书声的落花汤呢。
④小仙女喝着新鲜的落花汤,一首诗随着热气散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啊,她从没喝过这么奇妙的落花汤。从此,小仙女常去小学校收集读书声,但她不知道的是,每当读书声飞向她时,就会有孩子在一瞬间忘记自己要背的内容。
⑤有一天,小仙女听到了一首新编的童谣:“小仙女,羞羞羞,打着瞌(kē)睡把书偷……”小仙女这才知道自己偷走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她很
⑥喝不到读书声落花汤的日子,忽然就变得漫长了。后来,小仙女从祖母留给自己的大书箱中找到了很多书,还把书的内容背了下来,煮落花汤时就自己背一段。想吃咸的,就背一段催人泪下的悲剧;想吃甜的,就背些表达快乐的句子……
⑦秋天时,小仙女请孩子们喝落花汤,向他们道歉。孩子们原谅(liàng)了她。后来,他们经常一起喝落花汤……(作者:孙丽萍,选文有删改)
1.“寻常”和“平常”是近义词,所以“不同寻常”指A.画“______”句子将读书声比作清泉流淌声和清晨钟声,写出了读书声的动听。 |
B.准备背课文的孩子忽然一脸茫然,是因为他们忽然忘记了背熟的课文。 |
C.小仙女是个不安好心的人,她把读书声带走是为了捉弄那些孩子。 |
老木匠的笛声
①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②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在静静的街道荡漾着。慢慢地消失在街道尽头。
③聂守信(聂耳。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曲作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不由得出神了。
④每天日落时分,住在隔壁的老木匠做完了一天的活儿,就坐在作坊一角。用那双全是厚茧的手,拿起笛子鸣鸣地吹响。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⑤于是在木工间门口,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脸庞,满脸 的神情,一双聪颖发亮的眼睛。似乎正在寻找童话中的秘密。孩子看见;在灰暗的小作坊里。在堆积如山的刨花、木屑和碎木料中间。夕阳的余辉照亮一个满头霜雪的老人,照庞他那一支因为年长日久变了色的笛子。就是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当它吹奏起来的时候,忽然变得像魔笛一般
⑥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何!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能歌唱的小鸟。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是的,鸟儿怎样唱歌,老木匠的笛子就也怎样歌唱。啊,要是能学会吹奏笛子该有多好!
⑦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若有所失。急急来到床工间。原来老师傅正忙着赶制一个大件,顾不得休息。老人全神贯注,以致有人在门口定定地凝视着他,也丝毫没有觉察到。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把一件件工具递给他。老木匠是个沉默的人,乍一看,甚至使人感到他是 的。但是,在共同的劳动里,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不久,聂守信从老木匠那里学会了笛子的吹奏法,他吹奏的笛声简直可以跟师傅的笛声比美。
⑧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1.快速阅读选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的空白处。(填字母)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我也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蔽维何,维笋及蒲。”竹笋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
④高中时一位同学也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⑤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他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儿,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要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便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⑧我最喜欢的,还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创,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
A.这句话总结了全文内容,照应文章开头。 |
B.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我”受竹笋精神影响所产生的感受。 |
C.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语言优美且富有深意。 |
【语段一】
桂花雨(节选)
①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②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语段二】
桂花卤(lǔ)·桂花茶(节选)
①摇下未好多算(diàn)的桂花,先装在篓里。然后由母亲和我,还有我的小朋友们,一同把细叶子、细枝、花梗等拣去,拣净后看去一片金黄,然后在太阳下晒去水分。
②待半干时就用瓦钵(bō)装起来,一层糖(或蜂蜜)、一层桂花。用木瓢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一个月后,就是可取食的桂花卤了。过年做糕饼是绝对少不了它的,平常煮汤圆、糯米粥等,挑一点加入也清香提神。桂花卤是越陈越香的。
③母亲又把最嫩的明前或雨前茶焙(bèi)热,把去了水气半干的桂花和入,装在罐中封紧。茶叶的热气就把桂花烤干,香味完全吸收在茶叶中。这是母亲加工的做法,一般人家从我们家讨了桂花,就只将它拌入干的茶叶中,桂花香就不能被吸收,有的甚至烂了。可见什么东西都得花心思,有窍门的。制下的,母亲就用作枕头心子,那真合了诗人说的“香枕”了。
……
④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
【资料袋】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1949年迁至台湾,而后50多年没有回过温州。她曾写道“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真挚热烈的情感,比如《水是故乡甜》《粽子里的乡愁》《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自己无限的回忆。 |
A.摇落的桂花飘坠如雨丝,成了“我”儿时快乐的回忆。 |
B.材料一中母亲说的话表明了她不喜欢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
C.母亲有自己独特的制作窍门,制成的桂花茶令“我”念念不忘。 |
D.远离故土的琦君,宛如无根的浮萍,身处台湾却没有归属感。 |
A.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
B.挂在门楣上的粽叶已经发出了灰褐色,风飒飒地吹着粽叶,似雨声散在屋檐敲敲打打。 |
C.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
D.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盒子里齐整可爱,嚼在嘴巴里唇齿留香。 |
湘妃竹
①湖南省九嶷山一带,长着一种竹子,茎油光闪亮的,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有紫色的,还有血红的,真是好看。这种竹子叫“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相传尧舜的时候,九嶷山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弄得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垮,老百姓叫苦连天。舜帝关心百姓疾苦,他得知恶龙兴妖为害的消息,(1)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一心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灭恶龙。
③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是帝妃,但也和舜帝一样,并不贪图舒适的生活,总是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舜帝要远离家门去南方,她们虽然依依不舍,但是想到能够给千千万万的百姓消除灾难和痛苦,还是高高兴兴地送走了舜帝。
④舜帝走了,两位妃子(2)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他早日胜利归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都不见舜帝归来,她们担心极了,于是她们到南方去寻找丈夫。
⑤她们来到九嶷山,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寻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路。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罩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
⑥住在坟墓附近的乡亲说:“这是舜帝的坟墓。舜帝从遥远的北地来到这里,帮老百姓斩除了九条恶龙,使人民得到安乐的生活,他却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去世以后,乡亲们感激舜帝的恩情,特地为他修了一座高大的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被感动了,它们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两位妃子悲痛极了,抱头痛哭起来。她们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最后也死在这里。
⑦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九嶷山的竹子上,茎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这便是“湘妃竹”。有的竹子上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两位妃子在竹子上抹眼目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传说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选自《田螺姑娘·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由孟华甫、金春华搜集整理有改动)
1.请用成语表示选文中划横线语句(1)(2)的意思。民间故事推荐卡 故事:《 推荐理由: |
花篱笆
①乡村的屋子没有围墙,只有矮矮的篱笆(lí ba)。
②做篱笆的小竹子,一样的圆,一样的高,斜斜插在泥土里,像童话里的一列小卫兵。长长的青藤缠在上面,长出了叠叠绿叶儿,捧出了串串喇叭花。
③喇叭花,嘀嘀嗒,给屋子镶了一道圆圆的花边,像小朋友跳集体舞,手拉手儿笑哈哈。
④美丽的竹篱笆,不关院子里的春色,不挡院子外的风光,只管住调皮的小鸡,不去弄坏田里的庄稼。
⑤喷香的花篱笆,送上看不完的微笑,欢迎客人屋里坐,吃碗芝麻豆子茶。
⑥温馨的花篱笆,连着上屋、下屋两户人家。两家的孩子把篱笆当球网,打起了羽毛球;两家的大嫂,隔着篱笆拉起了家常话……
⑦在这世界上,围墙实在太多了。要是都换上花篱笆,那该有多好呀!
1.照样子,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光明的心曲
①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到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渐渐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
②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晖,我发愣了。总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什么呢?
③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④也是在一个晓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唱着:“在那逐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在浓浓的绿荫深处照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中飘拂,一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没有看见,依然专注地唱着。
⑤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得吃了一惊: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影——啊,竟是一位盲姑娘!
⑥我的心头一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位盲姑娘的口中唱出?
⑦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拳头,紧紧地贴在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地方……从她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决不是虚幻的,这足以赶走她眼前的黑暗。
⑧唱吧,盲姑娘,你有一颗
⑨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
A.“我”终于见到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情绪非常激动。 |
B.“我”看到这位姑娘双目失明,感到很吃惊。 |
C.“我”没有想到这位双目失明的姑娘还能愉快地唱歌,这让“我”很吃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