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有 |
B.其人 |
C.以 |
D.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
【注释】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得句:得到佳句。 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 垢:责骂。 胡:为什么。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A.张丞相 | B.使侄 |
C.侄 | D.执所 |
A.满腹经纶 | B.能说会道 | C.才华横溢 | D.自以为是 |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选文出自《孟子》,作者是A.“使弈秋诲二人弈”中“诲”的意思是“教诲、教导”。 |
B.“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意思是(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是成就)比不上前一个人啊”。 |
C.文中两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他们有最好的老师,智力水平也相当;但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同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俩的志向不同。 |
D.作者结尾用设问句的作用是:引导读者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间接面含蓄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
王羲之①爱鹅。会稽有孤居姥②,养一鹅善呜,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③。
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A.王羲之前去观看,道士很高兴,坚决要求王藏之买这些鹅。 |
B.王羲之前往道观,道士很高兴,坚决要求王羲之买这些鹅。 |
C.王羲之到道士家里,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去集市买鹅。 |
D.王羲之前去观看鹅,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下这些鹅。 |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A.短文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对,不需要劳动就能有收获。 |
B.短文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奇迹总是会发生的。 |
C.短文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想不劳而获是行不通的。 |
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③生子,爱之,恐坠④,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⑤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A.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
B.我们要懂得变通,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
C.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