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__________。
相看两不厌,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A.孤云独去闲 只有敬亭山。 |
B.狐云独去闲 只有敬亭山。 |
C.孤云独去闲 只有敬亨山。 |
D.狐云独去闲 只有敬亭山。 |
A.尽:没有了。 | B.闲:空闲 | C.厌:满足。 | D.孤云 |
A.群鸟与孤云 |
B.诗人与敬亭山 |
C.诗人与群鸟。 |
D.群鸟与敬亭山 |
A.比喻 | B.拟人 | C.夸张 | D.对比 |
A.孤 闲 | B.独 厌 | C.孤 独 | D.独 闲 |
A.前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
B.“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
C.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赞美敬亭山的景物。 |
D.全诗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
蜂
罗隐
______________,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下面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采蜜 | B.密蜂 | C.茂蜜 | D.甜言密语 |
A.山尖:山峰。 | B.尽:完。 | C.占:占其所有。 | D.甜:醇香的蜂蜜。 |
A.无论平地与山尖 |
B.不论平地与山尖 |
C.无论山尖与平地 |
D.不论山尖与平地 |
A.疑问 | B.拟人 | C.反问 | D.设问 |
A.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
B.不管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
C.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山野,到处都可以见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 |
D.只有在平原和山野,才可以见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 |
A.此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前二句主议,后二句主叙。 |
B.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
C.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词语是(成蜜),与“辛苦”相呼应的词语是(采得百花)。 |
D.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
1.填入横线上的诗句是( )A.东风又绿江南岸 |
B.春风吹绿江南岸 |
C.东风吹绿江南岸 |
D.春风又绿江南岸 |
A.泊船(bó) |
B.瓜洲 (guā) |
C.数重山(zhòng) |
D.照我还(huán) |
A.泊船:停船。 |
B.一水:指长江。 |
C.隔:间隔。 |
D.绿:草地。 |
A.京口 |
B.瓜洲 |
C.钟山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A.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送别诗。 |
B.这首诗所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
C.从“一水间”和“只隔”可以看出此时已离诗人的家乡不远。 |
D.诗人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作者程颢的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 )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A.杨时 |
B.程颐 |
C.朱熹 |
A.午天(wǔ) |
B.傍花 (bàng) |
C.余心乐(yuè) |
D.将谓 (jiāng) |
A.偶成:偶然写成。 |
B.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
C.川:山川。 |
D.将谓:就以为。 |
A.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 |
B.当时的人还不认识我。 |
C.当时旁人都不知道我为什么如此高兴。 |
D.当时没有人比我更快乐。 |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A.这首诗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
B.诗题“春日偶成”中的“偶”的意思是成双成对。 |
C.前两句对“云”“风”“花”“柳”“河”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 |
D.“将谓偷闲学少年”中“偷闲”的意思是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首词的题材是( )A.送别诗 |
B.山水田园诗 |
C.思乡诗 |
D.边塞诗 |
A.《青玉案·元夕》——宋 李清照 |
B.《卜算子·咏梅》——宋 陆游 |
C.《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 |
D.《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 |
A.拟人 |
B.比喻 |
C.排比 |
D.夸张 |
A.卜算子:词牌名。 |
B.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
C.才始:才开始 |
D.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
A.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
B.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D.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A.“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之”意思是“去,到……去”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相同。 |
B.词的前两句意思是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就像美人的愁眉攒聚,形容山水之美。 |
C.“眉眼盈盈处”与古诗“盈盈一水间”中的盈盈意思相同。 |
D.“千万和春住”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愿,但愿友人追随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是作者描写的( )的雨夜A.洛阳 | B.成都 | C.汴京 | D.杭州 |
A.萌发生长 |
B.产生 |
C.出现 |
A.当春(dāng) |
B.潜入夜(qián) |
C.野径(jìng) |
D.花重(chóng) |
A.比喻 |
B.拟人 |
C.夸张 |
D.排比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
B.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复照青苔上。
1.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他是什么诗派的代表( )A.山水田园诗派 | B.豪放派 | C.婉约派 | D.边塞诗派 |
A.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 B.但闻人雨响,返景入森林。 |
C.返景入森林,但闻人语响。 | D.返景入深林,但闻人语响。 |
A.chái | B.zhài | C.cái | D.zài |
A.用鼻子闻味 | B.用耳朵听见 | C.用眼睛看见 | D.新闻或者消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A.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寂寞凄凉的悲苦感觉。 |
B.诗歌第三句是指回到树林中再次观赏风景。 |
C.诗歌前两句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用响声表现山中的空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