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语文S版(2003) 二年级下册
>
17 古诗两首
语文S版(2003)
|
二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课文
1 春天在哪里
2 笋芽儿
3 有趣的作业
4 古诗两首
咏柳
小池
课文
5 程门立雪
6 曹冲称象
7 岩石书
8 自己试一试
识字一
形声结合识汉字
课文
9 雨后
10 假如
11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12 猴子种树
课文
13 激光的话
14 鲁班造伞
15 听诊器的由来
16 能干的钟点工
识字二
认识汉字多动脑
课文
17 古诗两首
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
18 小鹿的减法
19 爱发脾气的孩子
20 寓言两则
坐井观天
亡羊补牢
课文
21 刘胡兰
22 回自己的祖国去
23 家
24 快乐的节日
25 可爱的西沙群岛
识字三
认识认半边行吗
课文
26 我能行
27 再来一次
28 我是最弱小的吗
29 掌声
课文
30 晏子劝齐王
31 诺亚方舟
32*三借芭蕉扇(一)
33*三借芭蕉扇(二)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9
道相关试题
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判断正误,对的划“√”,错的划“×”。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叶绍翁。
( )
2.“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意思是知道有几个儿童在帮助大众织布。
( )
3.“挑促织”的意思是“捉蟋蟀”。
( )
4.“篱落”就是指“篱笆”。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体会苏轼写诗赠刘景文的用意,对的打“√”,错的打“×”。
1.诗人告诉朋友刘景文,自己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
( )
2.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正确地朗读有助于体会诗中的情感,判断下面关于朗读的说法的正(√)误(×)。
1.《山行》后两句的朗读停顿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2.《赠刘景文》第二句要读出对菊花傲霜绽放的赞美,后两句要读出殷切嘱咐的感觉。
( )
3.《夜书所见》前两句要读出诗人的悠闲惬意,读到最后一句时语调要下沉。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诗句,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两句中,“尽”“残”都有凋谢枯萎的意思。
( )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挑促织”是指拨弄蟋蟀;“篱落”的意思是篱笆坏了落下来了。
( )
3.“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是产生,生出的意思。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小法官。(判断句子,对的打“√”,错的打“×”)
1.《古诗三首》都是写秋天景物的诗。
( )
2.“促织”是一种叫声好听的小虫,又叫蟋蟀。
( )
3.《古诗三首》的三位诗人都是宋朝的。
( )
4.《夜书所见》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句写生活场景,三四句写自然环境。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挑促织的儿童一定是快乐的,与诗人此时的心情一样。 (_____)
2.挑促织的儿童玩得快乐,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与诗人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梧叶送寒声——《夜书所见》秋之思
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寒”既有秋风的寒凉之感,又有漂泊的凄凉之情。(_____)
2.“客情”是指作客他乡时,受到礼遇的友情。(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
[[QOrDeR]]《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维写的。(
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对错,正确地打“√”,错的打“×”
1.“挑促织”中的 “促织”指蝈蝈。
________
2.“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指华山以东。
________
3.《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________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山行》中的诗句。
___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