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1.默写古诗。天平山中
[明]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A.指山的大小。 |
B.山路的远近。 |
C.山路的宽窄。 |
D.指山的深浅程度。 |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非是藉秋风。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垂 | B.清 | C.疏 | D. |
A.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
B.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C.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修、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
D.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
A.居高声自远 |
B.床前明月光 |
C.前不见古人 |
D.后不见来者 |
A.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
B.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
C.疏:开阔、稀疏。 |
D.藉:狼藉。 |
A.托物言志 |
B.动静结合 |
C.虚实结合 |
D.衬托 |
A.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
B.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
C.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诗的前两句侧重于主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客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
D.“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才能声名远播。 |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 张继《枫桥夜泊》)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 王籍《入若耶溪》)
1.诗句①中,夜半的钟声更衬托了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写的是_______。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_______,“斜”字与“远”字_______,写出了_______的山势。( )A.山;距离;意思相近;高而缓 |
B.山路;绵长;呼应;高而缓 |
C.山路;绵长;重复;高而缓 |
A.云;人家;石径;很高;想象的空间 |
B.白云;深处;寒山;很大;想象的空间 |
C.云;人家;石径;很大;想象的空间 |
A.惊喜之情;红;傍晚之景;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 |
B.叹之情;晚;夜晚之景;喜爱之极;停车坐爱枫林晚 |
C.惊喜之情;晚;傍晚之景;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 |
A.枫林;原因 |
B.枫叶;心情 |
C.枫林;秘密 |
望天门山
, 。
, 。
1.默写古诗A.天门山脚下 | B.天门山山中 | C.行驶的小船中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
, 。
1.默写古诗。A.方:正。 | B.亦:也。 | C.欲:贪心。 | D.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
望洞庭
, 。
, 。
1.默写古诗。A.唐代诗人李白 | B.唐代诗人刘禹锡 | C.宋代诗人苏轼 |
望洞庭
唐 ( )
,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
1.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