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B. |
C. | D. |
A.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A.《三国演义》——周瑜——打黄盖 |
B.《爱丽丝漫游奇境》——爱丽丝——抗议国王 |
C.《童年》——阿廖沙——遭毒打 |
D.《八仙过海》——吕洞宾——倒骑毛驴 |
A.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A.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
B.里程碑作为必不可少的公路设施,默默地陪伴着出行的人们。 |
C.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
D.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
每一个来自父母的包裹都是催泪弹(节选)
杨晓阳
①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我感慨颇深。西安的周妈妈带了100个自己蒸的包子去上海看望她的孩子。因为包子超重了,所以她花了将近600元托运了这些包子,最终将包子带到上海,看着孩子吃得香香的。托运费远远超出了包子的价格,但她舍不得扔,因为孩子从小就爱吃她做的包子啊。
②我想起了我的包裹。每年,我都会收到来自故乡的包裹。尤其是冬天,那包裹很大,很重,一层又一层,跨越了万水千山,从黑龙江到江苏。打开来,我就发现,这包裹,实在是一个可以打开的记忆之门。
③最左边装的是分割整齐的猪肉,用塑料袋装着,冻得硬邦邦的,拿到手还有解冻,那是一头猪的精华,上好的五花肉,用来做红烧肉、扣肉最好了。他们总是记得我在一个秋冬天,在亲戚婚礼的宴席上,坐在院子里的桌旁吃一片扣肉的样子。那时候,我很小,总是记得在外吃饭要适可而止,不要多吃。回家我念叨了好几遍,油亮红润的扣肉真好吃,可是只吃了一片。还有好多只煮熟的咸鸭蛋,用带泡泡的塑料膜包裹着。蛋太娇嫩,生怕路上被撞坏了,压碎了。
④右边装的是一大包长长直直的土豆粉条和一捆粉丝,它们下面是摆得整整齐齐的六个大饮料瓶,装着满满的酸菜丝。这酸菜是入秋就开始腌的。我故乡的自来水是甜丝丝的,绝对可以媲美苏州的憨憨泉水,因此腌出的酸菜格外好吃,天然的脆嫩,酸香。
⑤冬天,在我的故乡,是离不开酸菜的。放学的时候,天早已经黑了,我顶着月光回家,打开门,厨房里灯光朦胧,雾气氤氲,腾起的雾气就来自锅中炖着的酸菜。对于我们那里的人来说,冬天不吃酸菜炖粉条,哪叫过冬天?腌酸菜是个多大的工程这自然不必说,更值得一提的是切酸菜。每片白菜都要从菜帮处片成三层或者四层,然后再切丝,这样切出来的丝才细,口感才好。切完的酸菜丝,要一点点顺着那么细的瓶口用筷子捣着装进去,又怕太干不好吃,里面还装了些腌菜的水。我能想象得出,装满这六大瓶酸菜要费多大功夫。
⑥猪肉和其他东西放在一起的缝隙也被小东西填满着。那些小东西让我笑出了眼泪,或者说,是一看见就流下了眼泪,然后又忍不住笑出来。有好几卷黑加仑糖。我一下子又想起了我的童年。长着两只红苹果脸一样的我是多么抗拒吃这样的糖,小小圆圆的,上面布满了黑乎乎的小颗粒,我一度怀疑那是在煤堆里打过滚儿才拿来给我吃的。可是后来闭着眼睛吃上了,就一发不可收拾。还有一个袋子里装着古老的话梅糖、大虾糖、小人酥、高粱饴……话梅糖酸酸的,小时候我一听见货郎的吆喝声,一定央求家人去拿麦子或者黄豆给我换话梅糖吃。他们都说我很有心眼儿,从来不说货郎来了,我总是启发性地说,你们听听,外面是谁在喊什么?那个意思就是说,你们要去给我换糖吃啦。
⑦我的一个朋友,提起她父母的包裹,也是和我一样的感受……
⑧她说,父母的包裹,都是催泪炸弹。拆包裹的时候,她眼前就浮现出父母打包的情形,而来自父母的包裹里,装的全都是他们儿女的童年。不管儿女走了多远,长到多大,也不管儿女也早已儿女成群,在他们的心里,儿女永远都是记忆深处那个小孩儿。
(1)“我”包裹的最左边装的是什么?( )A.酸菜丝 |
B.土豆粉条 |
C.黑加仑糖 |
D.分割整齐的猪肉 |
A.不理解周妈妈的行为 |
B.周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
C.带去的包子一时吃不完 |
D.托运费超出包子的价格 |
A.开篇点题 |
B.点明中心 |
C.引出下文 |
D.总结全文 |
(1)请你仿照开场和结尾,结合节目内容,为第一幕拟定主题名称,写在横线上。
【活动二】临别赠言第十一筐青菜
①在暖暖的春光里,花儿已绽放,草儿已生长,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
②午饭过后,我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流满了鼻尖。
③“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④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保暖啊,”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⑤“这几天还要上街卖菜?”我问。
⑥“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⑦见我没作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埂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⑧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篮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⑨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⑩“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⑪“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里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⑫“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⑬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⑭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1.要想用较快的速度读完本文,下列方法不可取的一项是A.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以“第十一筐青菜“为题?带着这个问题读。 |
B.读第②段的时候,有不少细节描写,很值得品味,我要多读几遍,好好体会一下。 |
C.读到第⑧段“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我就知道应该抓住这个关键语句读。 |
D.读到第⑦段“田埂”的“埂”不认识,但不影响我理解内容,我就跳过去继续往下读。 |
句子 | 批注 |
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流满了鼻尖。 | (1)我发现这句话抓住了老农的 |
见我没作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搂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 (2)这句话抓住了老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