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节选)
作者:季羡林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从古代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到近代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③其实,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 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 的,空间是 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 ,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
(选文有删改)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选文的横线上。(填序号)A.这段话抓住本段中“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这句话展开描写。 |
B.岸上垂杨的变化表现的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时间变化的过程。 |
C.二月兰的即将枯萎表现的是生命凋零死亡的过程,也是时间流逝的过程。 |
D.作者以消极的心态面对时间,感叹时间的流逝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②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树桩。②释:放下。③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 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A.农夫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会等到兔子。 |
B.不付出努力,只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
C.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
叶公好龙
①古时候有个叶公,非常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镶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这些龙张牙舞爪,回旋盘绕,好像在云雾里飞翔。
②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龙,就决定去拜访他。霎时间,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真龙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伸进了南窗,把尾巴绕到了北窗。
③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龙。
——根据《新序·杂事》相关内容改写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A.叶公非常喜欢龙。 | B.叶公表面上喜欢龙,其实他言行不一。 |
①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②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A.反问句 | B.疑问句 | C.设问句 |
偷钱(节选)
吴祖光
①时常和母亲要钱,又说不出个正经的用处,理屈自然词穷,在一个清早,所有的人都在睡觉,我看见书桌上放着一叠铜子儿,便不免见猎心喜,拿了一小部分钱放在口袋里上学去了。
②当时曾经想到,这就是“偷东西”么?略微有些不安,但马上就想不到这些了。并且始终没有人发觉,于是这便成了我日常的习惯。
③胃口越吃越大之时,这个惯贼落了网。曾经有过几次母亲说:“咦!怎么这儿的钱少了点……”没有人理会,我只略有激动,偏偏马上母亲就来拿钱了。全部不冀而飞,母亲马上注意到了我,结果从我的衣袋里破获了全部赃物。
④母亲半晌无话,看了我许久,说:“你拿这些钱做什么?”
⑤我低着头,说:“我想买一副乒乓球拍,还有网子、乒乓球……”母亲说:“这是偷钱,懂么?”又过了一会儿说:“到学校里去,回来再跟你说。”
⑥那一天我当然很不快活,更使我提心吊胆的是惟恐母亲告诉了父亲,那就糟了。
⑦下学回来,我简直不敢进门,走到堂屋里,见了我便说:“今天没你的份。”我心里想着:“有我的份我也不吃。”等弟弟妹妹们出去了,祖母手里拿了一管尺,要敲……”
⑧我没有过去,祖母便把尺放下了,我偷眼看站在旁边的母亲
⑨晚上我很早就睡了,主要的原因是害怕父亲回来。其实我哪里睡得着呢!很久很久,我听见父亲的声音了,只听见父亲说:“睡着了么?”
⑩母亲说:“睡着了。”
⑪父亲说:“把这个放在这儿吧,又不是不给他钱。一定要偷,多难为情。”说完父亲就笑了。我面朝里装睡
⑫我倦得很,听不清父亲和母亲唧唧哝哝说些什么便睡着了。我做了许多梦,很曲折复杂的梦:梦见花开
⑬第二天清早醒来时,我一把抱住了枕头边的盒子,打开盖子,一面网子,半打乒乓球。
⑭父亲、母亲、祖母都没有再提过这桩事,而我也没有再偷钱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在横线上将课文补充完整。材料一:
世界读书日
中文名 | 世界读书日 | 节日意义 | 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
别称 |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 设立世界读书日建议的国家 | 西班牙 |
节日时间 | 4月23日 | 设立机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流行地区 | 全球性 | 设定时间 | 1995年 |
材料二:《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显示,近七成中小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约19.6%的受访者每天的读时间不足0.5小时,50%的受访者每天读时间仅为0.5~1小时(不包括1小时),而且随着年龄的提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的学生明显增多。
材料三: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一名青年人躺在武汉方舱医院病床上安静地读书,被网友称为“方舱读书哥”。
(1)阅读材料一,我知道世界读书日是擦不掉的鼓励
①十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自认为对画画独具天赋,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
②那时候家里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于是在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我偷偷拾起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③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长着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大半的老人。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地说:“是谁画的?请站出来!”
④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⑤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我吓得两腿发抖,准备迎接老师更为严厉的责骂。但没想到,老师却微笑起来:“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都聚向了我。半晌,我才站了起来,嗫嚅地说:“是我。”然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⑥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像谁呀?”
⑦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像老师。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我:“你画的是我吗?”
⑧“是的。”我的声音细若蚊蝇。
⑨ 那你说说 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 老师笑了 不要怕 尽管说
⑩这时,我抬起头,看见了老师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我忘了自己的过错,大声说道:“我画的是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⑪这时候,我看见老师笑着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我也笑了。我看了看老师,再扫了眼画像,发现鼻子有一些偏差。我羞愧得红了脸。老师却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就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的人头像出现了。
⑫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说,我得擦掉它!”然后,我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像擦去。随着那人头像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的眼睛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老师那擦不掉的鼓励的话语,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
⑬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画作先是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我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我实现了画家梦。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A.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强调了画应该出现的地方。 |
B.三个“应当”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对“我”在黑板上画画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又在巧妙地引导“我”,鼓励“我”。 |
C.体现了老师的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反映了老师对“我”的殷切期望。 |
A.点明中心,表达了“我”实现画家梦的骄傲与自豪。 |
B.点题,首尾呼应,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 |
C.总结全文,引发思考,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无比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