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袍曰:乌乎!吾之士数彝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赏厚A而信B人C轻敌矣D刑重E而必F失人G不H比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B.耻,意为对……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C.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在”结构相同。
D.“盛于礼而薄于刑”中的“而”与《论语》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C.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D.孔子认为治国和驭马是一个道理,君主需要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二者配合得当,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跳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2)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
5.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中骑士

【美】安布罗斯·毕尔斯

一八六一年秋天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西弗吉尼亚州一条路旁月桂树丛里躺着一个士兵。他是在值勤的岗位上睡着了的。

这个军规违犯者所在的月桂树丛位于路的拐角,这条路沿着陡坡急剧上升,奔向南方,到了这里突然向西急转,顺着山脊延伸一百码左右,然后又折向南方,穿过树林蜿蜒而下。在这第二个拐角的突出部有一个大而平坦的岩石,这座岩石高踞在一面峭壁的顶端,从它的外沿投下的一块石子,将会笔直地坠落在一千英尺下面的松树梢上。士兵所在的拐角恰好在同一峭壁的另一个尖嘴上。倘若他没有入睡,他不但会清楚地看到山脊上那短短的一段路和伸出的岩石,而且整个峭壁的侧面都会历历在目。

这一带到处都是丛林,只有北边峡谷的沟底除外,那里有一小片天然草坪,一道溪水流贯其间。不管是多么荒凉、多么艰险的地带,人们都要把它变成战场;在这军事上称为捕鼠夹子的凹底,五十名士兵据守着所有的出口,尽可以因住一个军团,迫使它屈膝投降。就在这一带丛林里,联邦军有五个步兵团正在隐蔽待命。他们希望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如果袭击不成功,他们就会陷入极端危险的境遇;如果他们的行动由于意外事故或敌人的警戒而被发觉,他们肯定是会失败的。

月桂丛中沉睡的这个哨兵是一个名叫卡特·德路斯的弗吉尼亚州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父母只有他这么一个独生子,从小就过着安逸而有教养的富裕生活。一天早晨,他用过早餐,从桌旁站了起来,安静而严肃地说道: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

父亲抬起了狮子般的头,默默地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接看答道:去吧,卡特,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你背叛了弗吉尼亚,它没有你也得干下去。要是咱俩都能活到战争结束那一天,咱们再往下谈这件事。

于是卡特·德路斯毕恭毕恭地向父亲鞠了一个躬,父亲也庄严而彬彬有礼地答了礼,借此掩饰他那伤心欲碎的感情。卡特·德路斯就这样离开了童年的故乡当兵去了。凭着良心和勇气,凭着他忠诚和大胆的行动,他很快就赢得了同伴们和长官的赏识。他今天被选派到最前沿的岗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正是因为他具有那些品质,对当地情况又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疲倦比决心更强,他竟然入睡了。

他静悄悄地把前额从手臂上拍了起来,透过充当伪装的月桂枝叶望出去,右手本能地握紧了步枪的枪托。他最初感到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上的乐趣。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但又具有大理石雕塑的希腊神像那种使人忘怀了一切活动的恬静。骑士的脸稍稍偏向左侧,只露出额头和胡须的轮廓,此刻他正在俯瞰峡谷的凹底。

德路斯这时已完全清醒,强烈地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小心翼翼地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翘起枪上的击铁,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在这一瞬间,骑马人转过头来,朝看这个隐蔽的敌人的方向看——似乎是在端详他的面孔,他的眼睛,还有他那颗勇敢而富于同情的心。

卡特·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耷拉下来,直到脸贴着他躺在其中的树叶堆上。

这一切没隔多久;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着扳机。

但是且慢,还有一线希望:也许这人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他只是在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放他一条生路,他也许会转身沿着来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策马而去。很有可能,他所以全神贯注——德路斯转过头来往下看,他看见蜿蜒一线的人马,穿过绿茵茵的草坪蠕动着——不知是哪个愚蠢的指挥官竟然准许他部下的兵士在开阔地上饮马,从周围上百个山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啊!

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他开了枪。

一个男人骑在马上,腾空而起向山谷飞去……骑手端坐马上,挺拔、威武。他手握缰绳,以减缓军马下冲的速度。他的头发如翎子一般飘然而起。军马飘扬的鬃毛遮住了他的双手。马的身躯平稳,像是在平地飞奔一般。然而,刹那间,马儿四蹄腾空,冲了下去。不,是飞翔而下!

树丛中訇然一响——响声没有回音就消失了,接着一切归于寂静。

卡特·德路斯开枪以后,重新装上弹药,继续守望。不到十分钟,联邦军的一个军士小心地匍匐行进,爬到他身边。

你开的枪?军士低声说。

是我。

对着什么?

一匹马。

说话人脸色苍白,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情流露。答过了话,他转过脸去,再不往下说了。军士没有听懂。

马背上有人吗?

有。”“谁?

我父亲。

军士站起来,走开了。我的老天啊!他说道。

(选自《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选》,有删节)


【注】①1861年4月,南军进攻联邦军,美国南北战争爆发。②西弗吉尼亚州,在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属于南方阵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补叙了儿子参战前父子之间的对话,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又与后文父子战场相遇照应。
B.背叛南方并在前线执行任务的儿子,和以空中骑士形象出现在儿子瞄准器里的父亲都是英雄。
C.文章结尾部分写了儿子“转过脸去”的动作和军士的惊叹,从侧面表现出儿子内心巨大的痛苦。
D.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明儿子已经认出父亲并在挣扎过后决定将他射杀。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情节曲折跌宕,一波三折,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B.儿子枪杀父亲是小说的高潮,小说在父与子、敌与我的关系冲突中表现了儿子忠于职守的坚毅品性。
C.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生动细腻,营造了严峻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父亲被射杀后坠崖做了铺垫。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父与子在战场上不期而遇和残杀的事件,表达作者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
3.儿子发现骑士后,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处点明卡特·德路斯射杀的是他的父亲,请分析小说这样安排情节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理由。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选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相别,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辨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结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史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教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贵文宣。”“是本,是体;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也不是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款。由于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共,古文家大都定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浪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史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实由史典礼陈其数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有其仪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郊特牲》说: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数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即伦理道德被视为;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现,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成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礼陈其数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但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
B.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
C.六朝的文学创作突出“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宋明道学家则认为有了“质”,“文”自易至。
D.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其理论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     
A.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显眼包”,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同类中不合时宜地爱出风头、张扬显摆,又有点丢人现眼的人和事物。“内卷高压”时代,“显眼包”逐渐褒义化,“显眼包”的行为既是当下人们的一种解压方式,也是人们个性释放的人生态度;然而,这种状态往往是非常态的,它更多的是对当下个人处境与时代语境的反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结合你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上一直流传着“空调开到26摄氏度最省电”的说法,这个节电“偏方”,很多人都尝试过。不过,专家表示,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空调耗电量

首先,耗电量和空调设定的温度有关。据测算,空调制冷温度如果由26摄氏度降至25摄氏度,耗电量会上升47.89%;如果空调设定的温度从27摄氏度降到25摄氏度,那么耗电量将暴增134.35%。也就是说,,耗电量越大。其次,不同匹数和能效的空调,耗电量也有所不同。一级能效的空调比三级能效空调更省电;匹数越高的空调,制冷越快,但耗电量也越大。最后的一点是,空调耗电量大小还和室外温度有关。若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温差过大,也会使空调增加一定的耗电量。通常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温差在大约4摄氏度左右时,空调比较省电

。把空调叶片调至向上吹风,由于冷空气重,会下沉,因此比直接往地面吹冷风,更容易将凉意扩散至房间内。此外,我们在开空调的同时,还可以搭配使用电扇,借助电扇将冷风扩散到房间各个角落。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快速将室内温度降至设定温度,减少空调运转,从而节省电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60个字。
类型:简答题组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停了,云缝中透出几缕光柱,阳光所照处,树的轮廓,花的颜色,全都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远处群山朦胧,由于云的飘动,光柱不断变化,群山不断被化整为零,变成了电影中的蒙太奇,一帧帧画面展示在大家面前,转眼间,这些画面又被精巧地拼接到了一起,组成       的巨幅山水画。这画中有溪流,有鸟鸣,有幽香,真真实实,虚虚幻幻,将青山绿水的精气神演绎得如歌如诗。任何手段高明的画家,也一定会被这大自然的绝美景色所折服。

这番美景,在祖先留下的这块富饶土地上,本应随处可见,这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福报,可现在却变得珍稀起来。正是由于这里的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精心呵护,才使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人间仙境。想到此,我对脚下这块土地,对生长在这里的人民_____________。这个彝族村落,已经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在芙蓉村,所有的进村道路都实现了硬化,整片村落干净整洁,游客络绎不绝,烤洋芋、清蒸玉术团、山羊汤锅等传统美食摆上了餐桌,篝火晚会从不间断,还能欣赏到精彩的传统民族歌舞表演。到处都是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和文中画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
B.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这真是“人间仙境”。
C.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文明”的面具。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画中真实、虚幻的溪流、鸟鸣、幽香,将青山绿水的精气神演绎得如歌如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类型:选择+简答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歌中常通过脸色的变化来体现情感的变化,如《蜀道难》中人们听闻蜀道之难的反应“______”和《琵琶行》中琵琶女自叙身世时“______”。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锦衣玉食,宋濂却能“____________”,如同陋巷中不改其乐的颜回,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3)草木是古诗词常用意象,它的荣枯容易引发人们的感慨,诗人往往借其寄寓作者复杂的情感,如“____________”。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安君曰: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龀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闲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王若不察A臣B愚计C必欲快D心于赵E以致F臣罪G此亦H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指赵胜,他与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合称“战国四公子”。
B.“必未可拔”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
C.顿首,古代跪拜礼,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文中指前者。
D.“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览”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认为,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却没有趁着赵国震惊恐惧的时候一举灭掉它,已是失了时机,现在再出兵灭赵必定不会成功。
B.武安君认为,如今赵国君主礼待大臣,大臣礼待士卒,臣民一心,上下协力,这种状况就像当年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励精图治一样。
C.秦王不认同武安君的局势分析,他增派军队,让王龄代替王陵攻打赵国,却并未攻下邯郸,且被赵国轻装精锐的部队袭击了后方。
D.面对秦王的逼迫,武安君认为既然自己出征或者不出征都会获罪,那么他宁愿遭受极刑而死,也不愿意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
(2)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

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证,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

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
B.“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
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
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2.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3.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父亲是如何做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乌梅30g、陈皮8g、薄荷8g、桑葚8g、山楂20g、甘草5g……这段时间,一服酸梅汤的中药饮方火出圈,成为风靡网络的时尚养生方式。可以现熬现喝,甚至还能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材,如此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令广大网友感叹原来打败奶茶店的居然是中药房

在奶茶、汽水、咖啡等饮品研发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各种花式新品也令广大消费者应接不暇、褒贬不一。这种情况下,早就拥有极高国民度的酸梅汤又何以迅速突出重围、收获广泛好评?

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可。从客观角度讲,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商业化产品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及食品安全风险,中药饮方具备药理学原理,材料安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现实反馈看,许多人品尝中药版酸梅汤后纷纷表示其风味独特”“价格美丽”“健康养生,完全凭实力打败市面上各种甜腻饮品,更点亮了传统配方的当代优势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服中药饮方之所以不必费心营销就能持续热卖,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年轻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呼应和积极推广。如今,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中医药文化。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他们更乐于主动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向往和美好旨趣。无论是开方抓药还是记录感想,其实都是他们主动亲近、学习、理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其效果价值往往更胜于传统形式的科普与说教。

在更大意义上讲,此次中药饮方的火热,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自身时代活力与价值的案例。这同样启发我们,要想更好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不妨让其更主动贴近当代人的工作生活,用中医药的文化魅力和真材实料吸引大众关注、感悟其中内涵。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中医借助网络,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以专业知识开展科普、讲述养生之道,收获各年龄群体的欢迎。

中药版酸梅汤供不应求、掀起社交媒体热潮的事实更有力说明,这届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宠成时代顶流。相信在广大公众的普遍热情、包容与探索中,中医药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底蕴、凭实力出圈,激发更大的时代魅力与光彩。

(摘编自陈之珙《年轻人中意中药饮方,优秀传统文化时尚不减》)

材料二: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但这个礼物却是免费的。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幸运的是,诺贝尔奖承认了屠呦呦的首创性,认为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具有无可争议的三个第一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

然而,中国创新的成果,不能总寄望由国际性的学术荣誉来认可;中国创新的资源,也不应常用秘不示人来保护。屠呦呦获诺奖,青蒿素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

我们对中医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以汉防已为例,这种防已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南部,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然而,这项成果并不姓,是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中药提取物如此,中药复方境况也让人担心。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比如,不少国人去日本不仅抢购马桶盖,还会扫货汉方药。这就源于日本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等古籍中所载古汉方的开发。

尽管屠呦呦称,阅读了2000多本中医古籍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寻找创新药,这种办法仍不啻为一条捷径。西方传统筛选新药方法如同大海捞针,一些发达国家因而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掘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如果我们捧着金饭碗,却既不愿花笨功夫,也缺乏新手段,拿不出几个像样的一类新药,还得花高价进口原研药,这实在让人汗颜。

中医药属于国人的原创知识,可惜的是,因为保护不当,成了无主公地,被疯狂攫取无偿开发。另一方面,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山林、悄然泯灭。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不只是加盖防盗水印,撑开法律保护伞,让中医药姓,为人类健康造福,刻不容缓。

(摘编自《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版酸梅汤的凭实力“出圈”,说明利用中医药饮方培养人们对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成为一种可能。
B.中药版酸梅汤的热卖,说明中医药文化始终坚守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与当下的时代节奏和大众需求相契合。
C.不少“洋中药”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药品管理法案方面存在着不小的漏洞。
D.屠呦呦在阅读了两千多本中医古籍之后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折射出我国在发掘新药品的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与认可”观点的一项是(     
A.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已经建成中医馆达四万余家。
B.不少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他们不仅疯狂地扫货马桶盖、药妆等,还会扫货日本随处可见的汉方药。
C.“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目前参观游客人数已超过50余万人。
D.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其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体现。
3.屠呦呦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写道:“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与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屠呦呦的这段言论对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有何启示。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