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粉领、圆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满足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需求,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世卫组织估计,由于距离遥远,大约有10亿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看见卫生工作者。”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应福祉。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就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虽然老弱病残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

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未来有可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劳动力取代相当部分人的劳动和工作,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人类将更多地适应以精神、文化、智能、创造为主的工作,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火爆的ChatGPT拓展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的边界,在许多岗位上,ChatGPT有望取代人类,比如从客服代表到新闻写作。这样的技术发展,也许最先提升的不是“蓝领”劳动力,反而更多的是“白领”劳动力,因为白领劳动只需要人工智能,蓝领劳动反而需要一系列实体技术。这对我们调整国家的规划,抢占科技高地,涉及人口、就业等都会影响深远。当然,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编写内容时,务必查找核实,因为有时AI会出错。更要思考如何避免劳动力的增长和劳动者的解放,变成对人类独特性、人类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削弱甚至剥夺。以色列总统说:“我们必须永远不要忘记人类的精神——没有计算机……能够取代人类的DNA。硬件和软件都不能代替人的意志。”

(摘编自邵春堡《劳动力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伦理尺度,社会的理想伦理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自由是自由的根本体现。考察劳动的伦理价值,关注的核心是劳动自由度。劳动及其内在结构的演化对劳动自由的影响是正面和反面双向的。一方面,劳动使人感受到的是对生命的否定,是体力和精力的付出,是劳累和疲倦,是对自由的限制乃至否定;另一方面,劳动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成就和完善自我,使劳动者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人的自由权利的增加往往意味着自由受到更多限制。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味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摘编自黄云明   窦星辰《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劳动内在结构理论的伦理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轮科技革命促使现实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
B.现代农业科技、医学科技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体质和智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质量。
C.作为新的劳动力,人工智能将优先提升“白领”劳动力,因为白领劳动只需要人工智能、而蓝领劳动需要实体技术。
D.劳动使生命付出体力和精力,又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也就在这样的劳动活动中受到限制也得到增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劳动力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但是二者论述各有侧重。
B.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劳动力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
C.材料一最后引用以色列总统的话,从反面论证了劳动力的实质仍然是人,而不是机器。
D.材料二中马克思对于劳动自由所持的观点和论述符合其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辩证思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劳动是属于奴隶、工匠从事的活动,它并不能达到至善的、德性的境界。
B.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认为,每个人都对自身拥有所有权,劳动就是他的所有物。
C.黑格尔:“个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既是自己的需要的满足,同样也是对其他个体的需要的满足。”
D.何云峰:“人工智能挑战的是劳动权利,带来的是人的劳动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
4.科技革命给劳动者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劳动自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网络短视频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成为人们记录生活、传播知识、分享美好、表达情感的载体。

也有人说,网络短视频往往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推送相似内容,观看会浪费大量时间,也限制了人们的认知,使人困于其中。

以上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文帝时,有人上书,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缇萦一言而善天下蒙其泽后世赖其福所及远哉

《书》曰:“辟不辟,忝厥祖。”《诗》云:“无忘尔祖,聿修厥德。”然则为人而怠于德,是忘其祖也,岂不重哉!

晋李密,犍为人,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仕蜀为郎,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上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氏之日短也。乌鸟私情,乞愿终养。”武帝矜而许之。

齐彭城郡丞刘,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溃指为烂。

平庐节度使杨损,初为殿中侍御史,家新昌里,与路岩接。岩方为相,欲易其厩以广第。损宗族仕者十余人议曰:“家世盛衰,系权者喜怒,不可拒也。”损曰:“今尺寸土,皆先人旧物,非吾等所有,安可奉权臣邪!穷达,命也。”卒不与。岩不悦,使损按狱黔中。年余还。彼室宅,尚以家世旧物,不忍弃失,况诸侯之于社稷,大夫之于宗庙乎?为人孙者,可不念哉!

(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缇萦A一言B而善C天下D蒙E其泽F后世G赖H其福Ⅰ所及J远哉。
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缓急,文中指紧急的事情,《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指劳作,两者都是偏义复词。
B.疏,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事情的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两者词义不同。
C.弃远,文中指放弃奉养而远离祖母,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废远”,两者词义相同。
D.第,文中指宅第,与《与妻书》中“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的“第”,两者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缇萦上书认为受肉刑的人肢体不能再完好,即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途径,她愿进官府做奴婢,为父亲赎罪。当年,肉刑法被废除。
B.西晋的李密,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李密上表阐述刘氏年高的现状,愿先尽孝后尽忠。武帝同情李密的处境。
C.齐国彭城的刘郡丞与李密一样,性情极为孝顺。祖母身患毒疮,多年不愈,他就手拿膏药,亲自为祖母敷药治疮,以致于手指溃烂。
D.路岩挟私报复,将杨损投入贵州的监狱。一年后杨损才得以回来。杨损认为作为子孙后辈,要爱惜祖宗留下的房屋住宅、宗庙社稷。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
(2)损宗族仕者十余人议曰:“家世盛衰,系权者喜怒,不可拒也。”
5.杨损的选择与《六国论》中韩魏楚三国诸侯的选择截然相反。杨损不向路岩妥协的原因是什么?三国诸侯向秦国妥协的原因是什么?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船

王统照

“再走半天,我们便见那一望无边的大海了。”车夫顾宝对刘二曾说。

刘二曾是个将近四十岁的农夫,农闲时给人家剃头。他们推的车子上,一个是四十多岁的妇人,还有八岁、三岁的孩子,是刘二曾的妻、子。

“你要到关东去闯!那边更得吃苦!”顾宝说。

刘二曾道:“不吃苦还能行?好好的年头,谁愿意舍家离业地跑?幸而我还会这点手艺,到那边去也许容易抓弄。”

顾宝笑道:“我也饿了,二曾,到酒店好好打一壶来咱喝行不行?”

①“哪有不行?”二曾的妻在车上笑了,“找你来帮了一路的忙,难道连一壶酒还舍不得?我说:——过个十年、八年,我们过好了,我打发阿耔到家乡来搬你顾叔叔去住些日子哩!”

“一定!顾叔叔,我来搬你!”理发匠的大儿子很伶俐地回答。

约摸半点钟的工夫,他们到了一所野店。理发匠同他的伙伴饮着苦酒,恢复他们半日的疲劳。店主人有六十岁了,因为与顾宝认识,便同他谈着。“你送的客人到关东去吗?”

“正是呢,近来走的人家一定不少吧?”顾宝这样回问。

“哎!一年不是一年!今年由南道去的人更多,没有住闲,老是衔着尾巴——在大道上走的车辆。”②他说着,频频叹息。

“你这里生意该好吧?”

“你看什么都比从前贵!现在乡间倒不禁止私塾,可也没学生,谁还顾得上学!我这把年纪,还幸亏改了行。③不然……

“记得前十年你还在北村里教馆,……你真是老夫子!就算做买卖也比别人在行。”

店主人被他的话激醒了,骤然记起几十年前那种背考篮做小抄的生活,到现在居然在“鸡声茅店”里与这些“东西南北人”打交涉。④一段怅惘依恋的悲感横上心头,便深深地叹口气道:“眼看着‘翻天复地’的世道,像我也是在‘无道邦’中‘独善其身’呢!”

顾宝不大懂得这斯文的老店东末后的两句话,只好敷衍道:“可不是?人不为身子的饥和寒谁肯出来受磨难呢!”

理发匠与他的妻对坐着并不言语。他望着那细而蜿蜒的长道像一条无穷的线引导着他的迷悯中的命运。两个孩子则不倦地在捉蚱蜢。

他们于日落时到了安泰栈内,便匆忙预备明天的早船。

“明天十点的小火轮,日本船,又快,又稳,价钱比舢板贵不多!”一位账房先生说。理发匠贪图船行的快,又稳便,便按着定价付了两元多钱的小火轮票价。

晚饭后,顾宝同理发匠去看小火轮。一群一群衣裳褴褛的乡人们都是为看船来的。一样的凄风把他们从长守着的故乡中,从兵火、盗贼、重量的地租、赋税与天灾中带到这陌生的海边。

等到夜的威严罩住一切,他们回到了栈房。“明天早上上船吗?”

“听栈房里人说得十点。”理发匠懒懒地答复。

“你可一点精神没得。你记得黄村的吴家?人家上关东去不到十年,回来又有房子又有地。时运要人去找,它不能找人!”他的妻每每有这样坚强的鼓励话。

“刚才我同一位沂水的女人说起,因为她那里来回打了十几次的仗,房子都在炮火里毁了,田地一点也没的耕种,可一样还是要粮要钱!她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就是打仗惊死的。想来咱还算有福。”

理发匠躺在草褥上淡然道:“一个样!”

于是他们的谈话便止住了。理发匠侧卧着看他那大孩子梦里的微笑,看他妻给风尘皱老了的面貌,以及满屋子沉沉的睡声与黯淡的灯光。

……

店主人每天依旧在门前等待来客,然而他知道这一行一队送到他这野店中来的都是从血汗中挣得来的路费,因此这久经世变的老人时时感到不安,对于那些去关东的分外招待,店里的饮食也比别处便宜,洁净。

距离理发匠的家口从这里过去的三四天后的一个清晨,忽然一个朦胧的人影向野店走来。老店东抬头看了一眼,“你送邻里家回来了吗?”

“时运不好,送葬呢!”

“怎么?——给谁送葬?”老店东惊奇地追问。

“什么……船出了事啊!”

“那不是小火轮吗?还能失事?”

“那可怜的理发匠与他的妻、子,全完了!”

“怎么!……也在遭水难的一起?”老店东已明白了。

“坐了这混账的外国船!出了码头还不到两个钟头,只剩下那船的烟囱在海水上面漂动!”

“可怜,可怜!他们哩!——遇救了不?……”老店东几乎是口吃般地急问。

“他那个八岁的孩子,幸亏一只那国的小水艇放下去的早,——听说人载得多了,理发匠上不去,便把擎在手里的孩子丢上去!”

“那……他活着的孩子?现在哪里?”

“人吓傻了,救济会里!因为我一个生人,不让带回,并且说还有什么抚恤洋须得他伯伯来领。我预备明天到家,向理发匠的哥哥说,教他去领孩子。”

“那只外国船真看得中国人比狗还贱!那么小的船载上四五百名的搭客。自然就会往下沉,况且还有风浪!四百多口人淹死了……”

老店东这时却将思想推远了,他断定这是“用夷变夏”的结果。若是没有可恶的小火轮,也许舢板不会沉在海里。

当顾宝匆匆起身赶路的时候,老店东忽然记起一件重要的事,便郑重地道:“死者哥哥领那个孩子回家的时候从我这里走。这可以吧?并不背路。”

“怎么?你老人家还忘不了那个捉蚱蜢的苦孩子?”

“因为,……是的,他不是正同我那个二孙子一样大!……”话没说完,顾宝的后影已经掩映在几棵槭械作声的大柞树前面了。

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类似于电影镜头,把悲剧的主要人物拉向台前,描绘了刘二曾一家及同伴顾宝在逃荒途中的情景。
B.车夫顾宝不辞辛劳送刘二曾一家去港口,“沉船”后又让他哥哥去领抚恤金和领孩子,表现了顾宝乐善好施,不贪钱财。
C.文中写“两个孩子不倦地捉蚱蜢”,这一天真儿童的嬉戏行为,为下文的沉船渲染气氛,增强了悲剧效果。
D.小说既有“抓弄”“搬”等方言俚语的使用,也有“鸡声茅店”“无道邦”等书面语的穿插,雅俗共赏。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哪有不行”,表现了刘二曾的妻子为人善良、对人慷慨的性格特点。
B.句子②“频频叹息”,通过神态描写表明了店主对人民流失的同情与内心痛苦。
C.句子③“不然……”中的省略号表明了店主无法想象如不改行可能面临的可怕后果。
D.句子④“翻天复地”表明店主人对社会的批判与嘲讽,“独善其身”表明其严于律己。
3.“怎么?——给谁送葬?”到文章结束,写出了店主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小说践行当时茅盾提出的“为人生的文学”理念,请从描写对象、真实性及时代意义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方传统文艺的空间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品格。考察文化品性与情韵格调,不在于比较文艺作品的质量优劣与风格高下,而是从文化特性与精神境界层面对中国传统文艺的空间形式进行总体考察。

人生天地之间,除了希冀以诗意的方式栖居外,还充盈着探寻无限空间的冲动。作为有限的生命,人经常试图实现对无限时空的超越。这种宏图大愿很多时候表现在文人高士如梦似幻的文艺佳构中,诗人艺术家通过虚构的方式替代性地满足了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在艺术家的审美构想中,时空的距离可以缩短或拉大,甚至可以将不同的时空加以并置、组接,改变时序以及空间的广延逻辑,或时序颠倒,或小中纳大,或与天地同寿,或往来于异度空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对空间的超越方面,中国古人显示了非凡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勇气。一方面,古人通过想象拟构的方式,将人与天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在早期神话中,天与地之间是相通的,中间有柱子连接,地上的人可以通过天柱爬上天,与神往来,神也可以沿着天柱下到人间。绝地天通以后,天地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和本领上天入地。与此同时,古人将宇宙天地想象成房舍,天似穹庐,覆盖在大地之上,就像屋宇笼罩着房基一样。为了寻求进一步的稳靠性,古人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其对天地宇宙的认知想象拟构出来,如建筑、墓葬、礼器、图绘、诗文等,形成了一个个与大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这种想象天地的方式逐渐演变为后世叙事文学的重要主题,在志怪、传奇、戏曲、小说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西游记》等明清神魔小说中,有关宇宙天地空间的想象与超越无限时空的企望交缠在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的重要思想文化语境,同时也是推进小说情节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早期思想家以理论思辨的方式对空间进行反思和抽象,将其对空间的理解和认识融入诸如宇宙论、道论、卦象论、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框架中。其中,老子和庄子的道论空间观显示了突出的思想原创性与理论辐射力,对后世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绘画、园林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西方探求究竟以达真知的空间观不同,中国古人更倾向于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认知宇宙天地空间。两者都是为了在混沌中寻求秩序,但出发点与方式不同。西方是先向外探求,获得普遍的、永恒的、抽象的“形式”,再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社会秩序。中国古代则是先反问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秩序,再向外寻找宇宙天地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空间观是以人合天,中国古代则是以天合人。这使中国古人更愿意以一种亲和的姿态探天问地,并且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象拟构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地上有王都与方国,天上也有中央与四宫。除了天上,还有地下,其空间秩序也按照地上的政治体制进行想象和建构。这种空间观也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并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例如,人物画、山水画中的主从关系布局,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重要礼仪中人的身体动作、朝向与位置,以及器物的摆放等,均要考虑主次、尊卑、贵贱等伦理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伦理空间观还弥漫在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比如,《西游记》除了表现天地神怪为取经与阻碍取经而展开的争斗外,还透露了神佛、凡人、妖魔必须共同恪守的分位意识,任何想脱离自己的本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罚。

中国古代不仅注重可以闻见触知的空间之“实”,同时对无形的、不可见的“虚空”也非常重视。但这里的“虚空”并非绝对意义上“空无”。依照中国早期的宇宙论、道论与易学思想,“虚空”中充盈着天地之元气,是一个生气流布的大生命场,其间蕴含着周流不止、变动不居因而也用之不竭的勃勃生机。这种凌空蹈虚的特性集中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戏曲、小说、园林等的空间形式中,尤其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虚”与“实”相互生发,没有“虚”,“实”会变成僵死的躯壳;没有“实”,“虚”无所依附,无法呈现,就成了无意义的抽象概念。在艺术中,“实”是已然显露的形迹,“虚”是未现形的生气、动势、潜能等。王夫之说:“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船山全书》)“有形”即实的、可见的部分,“未形”是虚的、不可见的部分。通过可见的“有形”引发不可见的“未形”部分,是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辩证法。

(摘编自詹冬华《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考察中国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不必在乎文艺作品的质量优劣和风格高下,而要注重整体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层面。
B.古人“将宇宙天地想象成房舍”,通过想象拟构的方式,拉近了人与天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体现了艺术家们探寻无限空间的宏图大愿。
C.古代画作中的主从关系布局、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与《西游记》中各类角色都要恪守固有的分位意识,属于同一种空间观思想。
D.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无形的、不可见的“虚空”,并在传统文艺创作的空间形式中体现这种特性,尤其在山水画中表现最为突出。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在构想中超越无限时空,实现了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人的心理也得到了审美的满足。
B.老子庄子对空间进行反思和抽象,将其对空间的理解和认识融入了道论,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C.中国古人空间观选择“以天合人”的原因,是出于自身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依据宇宙天地制定秩序。
D.中国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充盈着几千年来古人的智慧和勇气,姿态亲和,思想辩证,给人启迪。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殷商开始,古人就形成了“四方卫中”的政治方位空间观。
B.《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其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
C.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宇宙犹如一只大风箱,或是一只没有底的大皮囊,天地万物处于这个开放性大空间之中。
D.《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和大观园中建筑群落整体布局的描绘,以及有关省亲、庆生、节庆、雅集等生活场景的叙述,建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情人伦空间。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中国传统文艺空间形式彰显了哪些“文化品格”。
5.《红楼梦》中以女性为形象载体构建的空间形式,呈现出异彩的文化品格,请以林黛玉为例,结合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而“中华传统君子人格”主要是指儒家的做人理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做人仍有深刻的启示。

“身心和谐”是自我和谐,是指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君子的基本素质。在儒家看来,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君子应该以仁为本,礼乐为用。一个人如果身心和谐,学习、工作自然能够做好。君子之心常驻仁德,恻恒恺悌,爱意充盈,生意盎然。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乃是因为心情乐易和平;小人常忧愁,乃是因为成了欲望的奴隶,焦虑窒息,生机全无,君子心灵是一个自足的无须外求的幸福世界。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求人知,人知我,不喜;人不知我,不愠。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求一个“义”,也就是适宜、合宜。传统君子人格要求处理好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扩展开来,构成古代一切的社会伦理关系。父子关系,讲求父慈子孝,作为父亲的职责,对于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将他们抚养成人,更要重视子女教育。身为子女,对父母长辈要恭行孝悌之道。孝顺并非指无原则地顺从,愚孝是君子所反对的。儒家主张君与臣之间相处要有一个适宜的度,这就是所谓君臣有义。君对待臣子要有一定的礼数,给予一定的尊重;臣为君办事,要忠于王事,尽心尽力地完成国君交办的任务。君臣关系是旧时代的政治架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个人与国家关系还在。君子处理这些关系,有些原则现在还可以适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思想,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必备境界。在儒家看来,“道之大原出于天”这个“天”主要是指人的天性和自然性,不仅指头上的那片天空。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与道家更重视人的自然性不同,主要指道德的天赋性;人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一体,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君子知天,“天”有天然之意。儒家所谓君子知天,主要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探究天象,而是为了了解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更好地实践道德。在孟子看来,好逸恶劳、追求肉体享受,“君子不谓性也”。传统儒家的天人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人要实践天或者实践大自然赋予人这个物种的道德理性,人能实践仁义礼智,就是发挥了人所特有的天性,使天性得以张扬,就是天人合一了。

(摘编自武道房《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

材料二:

“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业已广泛流传。《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人性问题是横亘于人类面前的一道千古难题。在天下纷争的年代,严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孔子深切的生命关怀,执着于“为人求本”。善为至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就是确立”人性本善”的原则——遵循“善”的原则即为君子,违背“善”的原则便是小人。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孔子通过“人性本善”的经验陈述,奠定了“君子人格”的人文情怀,开通了中华民族人性理解的文化之旅。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和关爱。“仁”是孔子给出的“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孔子通过“仁”的阐释,娓娓道出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事理在人与人关系中生成,在人与人关系中发展。如果人与人在互动中能够互示其诚、互尽其仁,则天下可治。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道德意义的层面,“仁爱”是人性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在赤裸裸的暴力社会,由于“仁爱”充满着“平等”的意蕴而被普遍接受——仁爱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谭嗣同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孔子以“仁爱”为基本道德品性,打通了政治与伦理的隔阂。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人性的检验;不论何许人也,都要担负道德的责任。孔子曰:“为改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编自徐平《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仅是儒家做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B.君子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他学习、工作都能够做好,内心常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C.儒家遵循的君臣有义原则,在今天对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D.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认为君子应以善为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主张父亲应供养子女并重视其教育,然后子女才对父亲恭行孝悌之道。
B.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主要强调道德的天赋性,认为人若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合一。
C.“君子”的概念流传已久,因为时间的流逝,君子形象已经从社会身份转向了文化符号。
D.孔子认为“仁”不仅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与核心理念。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D.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5.《大学》中说“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的“焦虑”,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提到的“适度焦虑”也是我们所倡导的。我们不能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但适度的焦虑也能让我们保持警觉,激发潜能,应对困难。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

借鉴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我们走出新路。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界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或某种事物、状态的限度、止境。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界限:人际界限、学科界限、文化界限、民族界限、认知界限、道德界限……有人认为界限需要坚守和尊重,有人认为界限需要打破和融通。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经典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对儒学现代性的研判密切相关,二者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实现批判传承,正是儒家文化的当代使命。

显然,我们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现代社会,其政治思想的许多内容比如汉以后经由儒法互补而形成的“三纲”之说,的确与时代不合,否定“三纲”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但是,五伦和五常之道则不同,五伦强调的是五种双向互动的人伦关系,规定了父子、 夫妻、 上下级等关系间彼此的道德义务,与仁、 义、礼、智、信的五常道一样,经过适当修改变通,依然是当代人“不可须臾离也”的伦理法则。否则,人禽之辨的界限将趋于模糊,社会的道德底线将会洞穿,从而将社会置于伦理秩序的危机之中。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五伦与五常之道的需求,往往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所以,牟钟鉴先生主张,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三纲一个都不能要,五常一个都不能少”。“五四”先贤们在批孔的时候,显然对于儒家的一般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之间缺乏必要的分殊,从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判断上出现误区,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比如我和祖父的关系,到底是平等还是不平等? 从政治权利来讲,我们是平等的,祖父不能因为他是祖父就可以比孙子享受更多的公民权。但是,从伦理辈分而言,我们又的确是不平等的,爷爷与孙子不能本末倒置,孝亲敬老是人应尽的伦理义务。

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百年来坚持尊孔读经,既没有与共和政体相冲突,也没有与信仰自由相违背。究其原因,是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发挥其修身齐家和化民成俗的功效,从而在社会伦理与政治领域之间划分开一道界限。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在一定程度能消除儒家伦理政治化所产生的各种流弊,消除人们对于所谓“政治儒学”的担忧。

同任何一种古老文化思想一样,儒家思想中既包含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也包含与现代社会彼此冲突的元素。其实,一些古代儒家学者早已对此有所洞察,并提出了常和变一对概念,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前者代表儒家的常道,是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后者则是具体时代的产物,只能适合于某个具体时期。对于前者要因,不因不足以续道统;对于后者要革,不革不足以开新命。

(摘自赵法生《轮回与超越:儒家经典教育的百年之变》,有删改)

材料二: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就是要把儒家这些具有民族性精华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有机融合起来,甚至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及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在当下的中国,不仅是中国大陆青年一代对儒家经典、儒家历史已经相当陌生,就连老一代中国人对儒学也是生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只注意在学理上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思想资源的整合,还是不够的。研习儒家经典,必须在系统、全面、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上,先做到“照着讲”。传统儒学的传承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考试与选拔制度来保证。儒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从儿童进入学堂那一刻起就开始接触儒学,耳濡目染,他所接触到的儒学是全方位的。近代封建社会的解体,教育制度的改革、科举的废除,儒学失去了制度的依托,儒学逐渐失去了昔日地位及影响,儒学退回学术,除了少数专业学者和有兴趣的人还在学习之外,中国人已经不怎么读儒家典籍了。对一个听起来熟悉,走近陌生的学问,要发展、要创新,首先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研习,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

当然,研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研习儒家经典,不是对儒家经典的照抄照搬,而是做到“接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跳出传统儒家经学窠臼,不受它们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道统论的狭隘眼界,以“六经注我”的气概,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儒学。有一部分儒学经典,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当下的时代,就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地转变。我们有一批数量相当、专业素养高、造诣深厚的儒学研究队伍,在儒学领域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这些书斋、大学和研究所的学问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相隔太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着力改变这种局面,要在儒学典籍现代转化、普及化上下功夫,让儒学真正得到继承。

(摘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三纲”思想跟时代不合不同,五伦规定了多组人伦关系间的道德义务。对其全面吸收与接纳,反而是当下社会的强烈需求。
B.因为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百年来坚持读经尊孔,没有与国家政体相冲突,所以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应该将儒家限定在家庭和社会伦理的范围内。
C.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考试制度的改革,儒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和影响,国人不读儒家经典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儒学典籍现代转化、普及化上下功夫,并努力让儒家经典真正得到继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借鉴“常与变”的思想,来思考儒学的现代化转变问题,保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剔除不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旧思想。
B.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范围,就能一定程度消除儒学政治化带来的危机,也是儒家文化圈国家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做法经验。
C.单靠儒学学者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整合,会让儒学现代化停留在学理层面的研究,进而难以推动儒学地转化与普及。
D.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本身存在许多面向,文化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五四”先贤们显然作了过于简单化处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3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史,追求实学,研究经籍中的训诂。
B.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C.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D.朱子《大学》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
4.材料一如何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学习小组在对教材《<论语>十二章》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进行研习时,发现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适用于当代社会。请你运用材料二中提到的“照着讲”与“接着讲”两种研习策略,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