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提到了“走路,既可以相伴,又可以独行”。生活中亦是如此。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格局时代,作为年轻人,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有的人选择相互依靠而行,有的人选择独立而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国内,“国学热”“儒学热”热度不减,传统文化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②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弘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③要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传统含义十分复杂,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的。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必然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绝对纯粹的精华。在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需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尊重传统,就越是需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需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④要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摘编自关健英《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①民族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文明传承基础上,文化经典则是传承文化的核心与源头,毋庸置疑,《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对我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应当深入思考《红楼梦》当代价值,通过针对性引导加强名著传播,以扩大古典名著影响力。

②《红楼梦》思想意蕴之深邃,远超其他文学经典,成为世界性学问。反复品读《红楼梦》主要在于其是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作品包罗万象,如同艺术宝库,其中酒令灯谜、诗词歌赋、栽种花果、建筑园林、医卜星象、琴棋书画等内容随处可见,涉及了众多传统文化,是广大民众认识传统的最佳途径。作者曹雪芹以深沉精细的笔力剖析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及道德法律等,将时代风貌展现在书中。在《红楼梦语》中刘再复对《红楼梦》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其是中国近代文艺复兴的开端与伟大旗帜。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深刻反思了人类共同生存困境,其中所提出的有关国计民生的话题成为人们的探讨重点。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下,人们受到欲望驱使,经常忘记追问生命的意义与本源,沉浸在物欲之中,而理想人格构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在构建人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克服人们过度物欲化所造成的人生价值观偏离,而《红楼梦》能够提醒人们成为精神守望者,其精神价值能够推动人类生成自身价值,以回答生命存在与超越这一问题。

③人们在了解《红楼梦》时主要是源于影视节目,是因为人们正处于消费视觉文化中心。人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影像,借助影像传达信息、表达感情及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单纯纸质传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因此,可通过视听影像方式将《红楼梦》文化魅力诠释出来,让受众能够在娱乐状态下得到视觉快感。在校园中可通过影像放映活动,分批放映《红楼梦》影视作品,制作《红楼梦》电子书籍,让习惯于电脑、手机的受众实现便捷阅读,利用数码相机进行电子图像拍摄,以展现手抄本原貌,或是利用电台广播,以有声小说、评书或广播剧形式普及《红楼梦》;而在校园之外,则可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方式,根据不同个体文化层次、身份职业、兴趣爱好等,加强《红楼梦》与人们之间的互动,让人们关注《红楼梦学刊》公众号后,即可掌握红学研究现状,获得书讯信息;向学刊投稿,转变以往单线传播形式,实现多元媒介传播。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B.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进行文化自省;只有尊重传统,才能理性地面对传统。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扩大古典名著影响力,有助于文化经典传承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D.当今社会,人们受到欲望驱使,沉浸在物欲之中,造成人生价值观偏离,而《红楼梦》能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民成为精神守望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部分,这些独特的部分才是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B.《红楼梦》是中国近代文艺复兴的开端与伟大旗帜,刘再复也在《红楼梦语》中对《红楼梦》给予了极高评价。
C.《红楼梦》的内容涵盖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是广大民众认识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
D.在信息时代,单纯纸质传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才能更好地传播文学经典《红楼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开篇的“国风雅韵”中,江南宋韵的雅致惊艳四座,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
B.《经典咏流传》将“和诗以歌”作为核心创意点,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创制了一种赋古典文学以时代属性的先锋文化样态。
C.《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介绍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D.梧州市在白云山上建造了一座镶刻“钻石”的地标建筑——西江明珠塔,吸引了众多梧州市民前往参观游玩。
4.两则材料都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继承和传播《红楼梦》文化。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也。”岂管仲之谓乎?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B.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C.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D.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因此”,与《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中的“因”词义相同。
B.与:指“给予”,与《插秧歌》“照管鹅儿与雏鸭”中的“与”词义不同。
C.亲:指“亲近”,与《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中的“亲”词义相同。
D.衣:指“穿衣”,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中的“衣”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制定政策能够根据百姓的需要,而且言辞谦卑,因此其政策容易推行。
B.司马迁认为孔子小看管仲是因为管仲虽然贤明,却不能辅佐齐桓公行王道。
C.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最终听取管仲的建议,信守与曹沫的盟约,使诸侯归顺齐国。
D.晁错认为圣明君王在位时,要为百姓开辟财源,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请结合管仲和晁错的治政理念,简要概括重视农业生产有哪些意义。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见解,字数不少于800字。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榜样是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在生活中,有人认为榜样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复制,也有人对此说法不以为然。

对此争议,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只此青绿》火遍全国之后,东方演艺集团力邀现代舞艺术家沈伟耗时20个月创排出一部同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舞蹈诗剧《诗忆东坡》,该剧日前在上海首演。如果说青绿是因为在审美上领先一步而使得观众如痴如醉,那么东坡则因为审美超前了三步,而使得观演反响两极分化。这部囊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琴棋书画诗词赋和当代艺术里的现代舞、交响乐、当代画,具有镜头感、抽象感,整体节奏还相当慢的作品,对于不熟悉以上融汇东西、博古通今的艺术形式且预设自己要来看苏东坡这个人的观众而言,不太会符合预期。这就造成了观演后的两极反响——喜欢该剧的赞赏它为国际传播领域中,既发扬中国审美特质,又符合海外欣赏习惯的破冰之作;不喜欢该剧的则在社交媒体上劝退他人道:被创(受到创伤),快跑!

同为青绿东坡父母,前身之一为东方歌舞团的东方演艺集团,是国家级演艺集团,承载着面向当代与国际,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去看东方歌舞团的演出就是全民盛事。引舞蹈观众竞折腰的《只此青绿》是东方演艺近年来又一个现象级作品。

青绿的成功,在于让故宫博物院里的《千里江山图》起来。该剧把这幅名画的制作过程一一拆解、展现,让观众了解到如今被称为非遗传承人的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在成就一幅被视为江山社稷主题的传世之作中做出的贡献。与此同时该剧在色调上再现了出自矿石的石青、石绿以及群青、赭石、朱砂等如今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宋代流行色。其舞蹈动作设计之美,在具有宋代流行色的背景下,轻易地打动了最广大的观众。而戴着眼镜的展卷人,赋予该剧当代视角。在临近剧终时,他与《千里江山图》绘者王希孟的隔卷作揖则深切打动了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也是今天的传承人……以往,中国舞蹈剧目中很少有以解读作品角度切入的阐释性剧目(解释说明是话剧的功能)。因而,从以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角度而言,青绿是从零到一的巨大突破。

青绿是以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东坡是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既然有了青绿的成功,东方演艺并不想自我重复,而是更进一步,邀约了戏曲坐科10年、擅长中国琴棋书画且因现代舞而蜚声世界的现代舞艺术家沈伟,来创作一部以现代舞展现苏东坡诗词精神的舞蹈诗剧。太难了!沈伟起先婉拒三次。最终,如何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挑战,激发了沈伟的创作欲望。

《诗忆东坡》审美超前的三步,首先在于——不叙事。名字里有东坡,但该剧不谈东坡个人成长、官场失意、情感两茫茫,只是以沈伟自3000首苏东坡诗词中,按其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绪,梳理出的15首来展现其精神内涵。为什么是15首?最初是29首,不能字太多,字多就成为话剧了,沈伟说得实在,舞剧就不应该开口唱几首歌、字幕出太多字——唱歌的是歌剧或音乐剧,字多的是话剧。艺术家的能耐就在于,在剧种规范里创造艺术。

不叙事带来的第二步审美超前是——较抽象。音乐,能做到拟声已经算是尽力具象了。所以民乐里听得出《百鸟朝凤》,交响乐里听得出《彼得与狼》,但也就限于动物发声而已。舞蹈,能做到拟形也是高手,如《朱鹮》。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审美知识如作家作品可以学,审美感受纯粹个人体验靠积累。举例而言,全剧开场,天幕上有一个动态图,展示了东坡从眉州出发,途经常州、黄州、杭州、徐州等将近20个地点的路线图,每一个箭头都是白色直线。第五幕结束时,出现了一个视频——画面上只有一个握着毛笔的人手,下笔手法如书法般顿挫,以为他要写字呢,忽发现黑色毛笔换成了白色毛笔,继而再换成青绿色油画刷子,再以明黄色提亮且笔触转而油画,勾勒出的线条进而接近旅法画家朱德群的风格……有人能了悟这是东坡此生路线图乃至精神路线的艺术化呈现,且是该剧‘点题’之处——以中国书法技法入手,以东西融合的色彩与线条形成当代画作;有人则质疑:舞剧里为什么要插一段不知所云的画画啊?似乎,也对。

较抽象,带来第三步审美超前最容易引发的问题——感受劈叉。完全跟得上审美逻辑且熟悉沈伟以往作品风格的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完全跟不上的则感觉被重创到匪夷所思;时而跟上时而掉队的观众则容易陷入怀疑: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还是剧?

跟得上审美逻辑,需要对于宋代美学的了解,不止于《只此青绿》;对于苏东坡的了解,不止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表达;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熟悉,不止于古琴的《高山流水》一曲;对于中国作曲家创作西方交响乐的了解,不止于谭盾一位,最好还熟悉该剧作曲陈其钢;对于舞剧不叙事不惊讶;对于现代舞不叙事不惊讶;对于全剧节奏缓慢能适应——也就90分钟回到宋代时间感、脱离快节奏生活,为何不能试一下?纯粹从艺术形式来做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青绿连环画东坡文人画

审美超前从来不是艺术家的错。契诃夫的《海鸥》首演失败;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首演失败……从不妨碍它们成为经典。但是记得要为审美超前的艺术作品搭建沟通桥梁是出品方必须多虑的部分。东方演艺集团打造《诗忆东坡》是为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那么就应该同时配套有关现代舞、宋代美学、东坡诗词精神、舞剧与舞蹈诗剧的区别乃至西方当代艺术甚而美学思潮等领域的演出前解读——演出前后、线上或出版物等形式均可。甚至建议,青绿也要适当配套解读课程——对于书画、非遗也做进一步拓展传播。今后,一部剧就是一个台前演出加幕后解读”“线上传播加线下普及系列工程了。

(选自朱光《审美超前记得搭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忆东坡》与火遍全国的《只此青绿》一样,都是东方演艺集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创排的舞蹈诗剧。
B.《只此青绿》在审美上“领先一步”而火遍全国,引舞蹈观众“竞折腰”,使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成为全民盛事。
C.《只此青绿》拆解、展现《千里江山图》的制作过程,再现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在成就这幅名作中做出的贡献。
D.“审美超前”并不妨碍艺术作品成为经典,但要为“审美超前”的作品搭建沟通桥梁,例如配套与之相关的解读课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忆东坡》观演两极分化,褒贬不一,原因之一是该剧不能满足来看“苏东坡这个人”的观众预期。
B.《诗忆东坡》的创作比《只此青绿》“更进一步”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于以现代舞等国际语言作为表现形式的尝试。
C.为了使艺术创作合乎剧种规范,避免字幕出太多字,《诗忆东坡》作者将剧中诗词由最初的29首删减为15首。
D.《诗忆东坡》的“审美超前”表现为不叙事、较抽象等,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故事情节,只谈情感变化。
3.《只此青绿》实现了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巨大突破,不属于其表现的一项是(     
A.采用石青、石绿等如今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宋代“流行色”。
B.以宋代流行色为背景的优美的舞蹈动作设计。
C.戴眼镜的展卷人与《千里江山图》绘者王希孟隔卷作揖。
D.面向当代与国际,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
4.请简要说明加点词语“劈叉”“连环画”“文人画”在文中的作用。
5.作者是怎样论述第二步“审美超前”——“较抽象”的?请概括说明。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习性,总是跟随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材料二: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篇》)孔子的意思是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想要永恒的人会看天空,想要瞬间的人会看云朵。——米亚·科托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化学生态研究组组长谭垦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科学研究。他这样勉励自己的学生: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融合创新与临床实践,中医学形成了内涵丰富、并具有自我更新与完善功能的知识体系与框架,在疾病的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阻击战,彰显了中医学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一、疗效指标体现医学理论的特点,与医学理论同频共振

不同医学体系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支撑,同一医学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理论基础也有变化。除生物学特性的体现,治疗疾病“有效性”的定义与治疗疾病的理论之间也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不论其他医学体系如何看待和利用这些疗效指标,秉持该医学理论的医者都会以这个“疗效指标”为坐标来评价疾病治疗的效果,并据此给患者解释说明。患者也会根据自身症状的改善和预后反馈医者,久之医患就达成了关于治疗手段和疗效预期的初步共识。医者所关注的是施治后是否出现了该医学理论界定的预期疗效,以实际疗效与预期疗效的吻合度来判断治疗效果的优劣,并给出符合该医学“语言特点”的解释。

几千年来人们用经验证明,中医学辨证治疗疾病的疗效是客观的和毋庸置疑的,但中医学在治疗某具体病症状时是如何起效、其疗效特点又是什么,却需要医学界予以关注和揭示。即要制定形成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能体现中医治病客观性疗效的指标体系。当然,这个所谓的客观性也并非绝对,其受制于科技水平和大众认识。从中医学的产生看,其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临床实践,主要理论基础与中国哲学的理论基础如出一辙。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医学所具有的技术和文化双重属性,“道法自然”的存在状态,决定了历史上中医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关于临床疗效的专用话语体系,而是充满了明喻或隐喻。受制于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时代的医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注疏和印证发挥同中有异,患者对临床疗效的预期也不尽相同。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和自然科学的普及,医学环境和语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定程度造成了外界对中医药是否有效的质疑。从疗效指标层面看,人们主要质疑的是历史上形成的判定中医药疗效的指标体系是否可靠。换言之,人们似乎更期望中医学能在原有疗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西医学的疗效指标。但也毋庸讳言,目前医学界对于中医有效性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制备药物、化学分析、生物活性评价、动物模型、临床试验等生物医学过程的评价,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医学固有的疗效评价体系和语言表达。

二、中医学“疗效本体”的稳定性与疗效指标体现形式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一种医学体系的“疗效本体”是由患者的最基本需要和根据该医学理论治疗后预期出现的疗效两部分组成,前者如在新发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慢性进行性疾病面前,保住患者生命、促进重症患者向轻症转变,历史上扁鹊过虢国,使太子“起死回生”即是其体现之一;这部分具有普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医药长久存在的独特价值,也是中西医学在疗效认同上可以最先达成共识的部分。后者如用中医学独特的语言描述疗效,如阴阳平衡和针刺得气,对于这部分的理解需要一定的中医学文化背景,否则会产生一定的理解困难,也可能会造成中西医学在疗效评价上的隔阂,因为“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专家认为非常有启发性的变化及特色,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专家眼中可能毫无意义,或者根本不存在。”( [日] 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需要在社会普及中医药文化,明示中医药的语言特点。概言之,中医学“疗效本体”是“正”,需“守”,其具体的疗效指标体现形式则是“新”,需“创”。

受限于检测手段,历史上中医学重视宏观症状的改变,兼顾舌苔脉象;西医学则更重视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和功能指标的改变,兼顾症状。不像湮灭在历史中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医复方的疗效体现大于诊断要素,使得中医学具有经过调整而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现实情况的能力,如对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治疗即契合了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又明确了“治未病”的针对性。基于目前的医疗现状和患者期盼,中医学应该主动作为,在“守正”即保证其“疗效本体”的前提下,“创新”中医学疗效指标的体现形式,随着社会认知的变化而逐渐量化与细化原有中医疗效指标,将西医学的部分疗效指标纳入中医学的疗效评价,如将核酸检测转阴时间作为评价中医学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指标体现形式之一,以避免因患者“自体感”和(或)医者“他体感”的个体差异而引起对疗效的误判,贻误病情。

综上,“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可为“守正”护航。在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即中医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上,“守正”即守住中医学的“疗效本体”,因为这是中医学几千年发展经验在“疗效”上的表达与体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创新”即引进吸收西医学的部分疗效指标,创新中医学疗效指标的构成与层级,这不仅有利于中医学的行稳致远,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认可度和推进中西医结合。但不可以西律中、本末倒置。

(摘自光明网《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上“守正创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医学体系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支撑,持不同医学理论的医生对治疗效果评判的“疗效指标”可能会有明显差异。
B.对中医有效性的评价不应该采用生物医学过程的评价,而应该注重中医学固有的疗效评价体系和语言表达。
C.中医学主要理论基础与中国哲学理论基础如出一辙,决定了历史上中医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关于临床疗效的专用话语体系。
D.中西医学在“疗效本体”认知上的分歧主要在于依据某种医学理论治疗后预期出现的疗效的判定方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治疗疾病“有效性”的定义与治疗疾病的理论之间也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所以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评判治疗效果的指标也会发生变化。
B.中医学在治疗某具体病症状时的起效原理及其疗效特点还有待揭示,所以对中医治病疗效评判难以做到客观。
C.不了解中医药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对中医学独特的语言描述产生一定的理解困难,造成中西医学在疗效评价上的隔阂。
D.由于检测手段的限制,历史上中医主要重视宏观症状的改变,所以随着检测手段的改进,未来中医将转为重点关注检测指标的改变。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历史上中医注重宏观症状改变的一项是(     
A.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
B.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D.候脉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
4.人们质疑中医药是否有效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文章第二部分分别提到了扁鹊和栗山茂久,各有什么论述作用?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永玉说:“明确的爱,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

你大声无愧地称赞过自己吗?你愿意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吗?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