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1乡土本色》节选文字,完成题目。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 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改动)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
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的?诗人为什么要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类型:课内分析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心有所畏。——《增广贤文》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等的深刻思考,阅读这些经典,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针对上述两句经典中的句子,有同学就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果说勇者无惧,那么心有所畏的人是不是就不能称为勇者?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疑惑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想法,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勇者是否无所畏惧的班级讨论。

如果你是班级中的一员,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作为科学和文学跨界结合的产物,其杂糅特质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小众的读物。科幻小说的边缘化既有科幻题材与民众的接受储备相疏离的原因,也有语言表达方面值得审视的地方。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入眼难入心,这就涉及其中最关键的语言问题。

科幻小说的语言问题,鲁迅早在1903年的《<月界旅行>辨言》中就给予关注:初拟译以俗语,稍逸读者之思索,然纯用俗语,复嫌冗繁,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体杂言庞之讥,知难幸免。鲁迅给出的解答方式是:通过《山海经》等传统经典的传播接受经验来看,建议采用楚国宫廷艺人优孟穿戴楚国故相孙叔敖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神态、代替孙叔敖有效讽谏楚庄王的方法,即中国作者摄取国外科学小说的精髓,采用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来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寓教于乐,让民众在春风化雨间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但鲁迅的这个想法在后来的实际创作中没有得到具体运用。

在描述陌生的科幻环境时,小说的语言总能让读者产生熟悉而奇异的感觉,便于读者真切地感受虚构的科幻世界。用形象又科学的语言,干净、简洁、有力,产生极强的修辞效果;而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科幻小说的语言宜细腻、真实,使读者产生共鸣。科幻小说尤其是网络科幻小说,如果仅仅是科技与想象的比拼,而语言平淡无奇,自然算不上完美的艺术佳作。这也是很多科幻作品经不起阅读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科技想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而富有意蕴的小说语言则可以带给读者长久的回味。因此,时代呼唤和期待更多具有语言审美意蕴与艺术创造力的优秀科幻作品。

科幻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关怀着人类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使人类关注地球传统、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善。科幻像音乐一样,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将在这个充满距离感和分裂感的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科幻作家的价值,就是以更广阔的心胸和视野,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以更宏大的愿力、更强的同情心,帮助读者去认识这个莫测的世界,并从中寻求美好生活的勇气。这就更要求科幻作家运用好语言,让更多的读者从科幻作品中获益。

(摘编自李斌、成文章《当代科幻小说入眼难入心,语言是关键》)

材料二:

文学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学批评的关注。在西方,终身从事科幻文学研究的大有人在。就美国而言,至少有500所高校开设了科幻文学课程。在国内,情形则截然相反。近十年来,文学批评与科幻文学几乎是不相往来,那些抱有纯文学贵族意识的评论家,对科幻所持的态度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缄默。缺乏文学观照的中国科幻,只能在孤独中寂寞前行。

文学批评缘何忽略科幻文学?除了科幻自身的边缘化处境,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文学批评家自己其实尚未做好胜任科幻批评的理论准备。因为从人文观念中成长的文学批评家,承袭了传统文化中轻视实践与科学的不良因子,对科学技术的陌生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面对包含丰富科学元素的科幻小说,批评家把握不了批评的尺度,也就无法确立科幻文学的批评格局。

在我国,自然科技与人文艺术之间隔着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许多文学艺术工作者秉承了传统文化重人文,轻自然的思想意识,对科学文化始终抱着冷漠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对于世界是理解而不是说明

而科幻作家经常寻求看到新的科技发展,以便自由预测技术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冲击读者的文化礼仪感,并扩大他们的意识。这种方法是大部分创作活动的工作核心。利用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科幻文学创作者成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也可能是最伟大的作家。在审美特征层面上,崇高美的回归、对宇宙本质规律的触摸、撕裂式的残酷美是科幻小说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

于科幻文学而言,科学和人文学科必然走向统一,而非不可跨越的对峙。一个科幻作家只有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作品中实现文学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才可能在作品中充分发挥科学想象。否则,他就无法从科学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更没有胆识在其作品中展开基于科学基础的幻想,也就失去了科幻小说的美学价值。同样,一个科幻文学批评家,只有具备科学的素养,才能在文学批评中,发现并剖析作品价值,发掘世界与人变化的本质;才能真正超越个体的狭隘的经验的限制,跟上科幻小说家超前的关于现实以及我们与现实关系的崭新理解。

(摘编自王卫英《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在中国出现“入眼难人心”的情况,一是题材的缘故,二是因为它涉及最关键的语言表达问题。
B.鲁迅早就注意到了国外科幻小说的语言问题,他建议中国译者要采用民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去传播。
C.科幻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批评的关注密不可分,但就目前的文学现状来说,二者还无法建立融洽关系。
D.科幻作家在作品中尝试自由预测技术社会的变化,这种创作取向往往可以使他们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作家要保护人类探求未知的勇气,科幻批评家则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并洞察幽微。
B.成功的科幻小说要有虚构的科幻世界、形象有力的科学语言和细腻真实的情感共鸣。
C.传统文学批评家缺乏一贯的批评尺度,所以中国科幻文学的批评格局无法真正确立。
D.幻想的奇丽震撼和逻辑的自洽和谐,都是科幻被看作国际通用语言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下列最能满足对科幻小说语言期待的一项是(     
A.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B.无限宽广的时空薄膜在引力的巨浪中轻柔地波动着,浮在薄膜上的无数恒星如晶莹的露珠;能量之风浩荡吹过,在时空膜上激起梦幻般的霓光。
C.飕地一声,只一声,已经连发了三支箭,刚发便搭,一搭又发。使女们发一声喊,大家都看见月亮只一抖,以为要掉下来了,它却还是安然地悬着。
D.你叔父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摩擦。在巨大磁铁矿掉下去时,不知要产生多少摩擦热,它足以使下层冰块熔解,同时也足以使上层冰块破裂下陷。
4.请结合材料二,说说《促织》为什么不是科幻小说。
5.请结合材料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提两点建议。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魔幻本是创作的手法,反映现实是其目的。但是,魔幻的手法常常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所以,“魔幻现实主义”不能完全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应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东方阿拉伯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卡夫卡和福克纳的现代派文学。简而言之,它在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东西方的古典神话、某些创作方法,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异化、荒诞、梦魇等手法,借以反映或影射拉丁美洲的现实,以达到对社会事态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

(摘编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

材料二: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

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因此,扎西达娃们一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于是韩少功力图重新拾起散落于边荒的远古楚文化的断瓦残壁,贾平凹通过商州表现厚重秦汉文明孕育下的关中人民的生命张力,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构筑他的家族史和他心中的民间英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由热烈归于平静。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冷静地回顾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往,反省自身简单言从和机械模仿的失误,由此,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

(摘编自富胜利、杨建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材料三: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诗人与先驱诗人的关系,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每个诗人都害怕已经没有合适的工作给他干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贾平凹说:“不管你受到老庄的,还是马尔克斯的,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最终都要化为自己的东西,构筑自己的意象。”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莫言的《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故事营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又有现代生活的底蕴;既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技法的演绎,又有东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生活的气息。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莫言认为,当今汉语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化”。一些批评家也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些说法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规避以马尔克斯作品为“临摹”对象的“临帖式”写作,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如果魔幻书写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当代文学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文学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文学需要“不设防”,作家的视野需要“全打开”。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魔幻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运用魔幻的手法,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借以反映社会现实。
B.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中国作家回归冷静并反省自身,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C.哈罗德·布鲁姆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先驱诗人的同时,常会产生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担心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
D.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应做到“和而不同”,既要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就不会产生。
B.莫言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C.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明中国文坛的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
D.一度风行网络的魔幻仙侠小说因过度追求奇幻手法,忽视历史、现实与文化的支撑而陷入创作困境。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的一项是(     
A.《百年孤独》中,丽贝卡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染上了失眠症。
B.《窦娥冤》中,窦娥死时血溅白练,无半点血滴落地。
C.《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D.《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作蟋蟀,为全家带来荣华富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
5.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根据约瑟夫的观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马尔克斯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原因。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的情景。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不怕艰难、不惜牺牲,长征精神犹如一粒种子,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生根。

材料二:

1962年,焦裕禄带着治理“三害”的重任来到兰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真实讲述他的感人事迹。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材料三: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报道了2020年中国抗疫故事。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不朽的丰碑。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课文中蕴含的精神营养取之不尽。在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后,曲阳中学高二年级将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以“汲取课文营养,迎接生活挑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以该校高二学生的身份,参加本次活动,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围绕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之一

(2)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的战地日记

(3)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面对责任挺身而出的凡人。——抗疫期间的网络流行语

每一个时代都有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每一份职业都有专属于这份职业的使命,每一个民族都应有属于这个民族的英雄。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针对地球冰川的研究发现,当冰川之下的火山开始喷发后,会快速产生蒸汽流,爆炸式穿透冰层,释放灰烬进入高空,并且产生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日前人们发现,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这些矿物质,并且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因此,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A.近日火星侦察影像频谱仪发现,火星南极存在火山。
B.火星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形成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
C.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
D.在火星平顶山丘的岩石中发现了某种远古细菌,说明这里很可能曾经有水源。
类型:选择题(新)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把新政批得体无完肤。王安石也不退让,也对二人予以排挤。后来苏轼摊上“乌台诗案”的官司,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

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材料二

《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言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关于“君子”,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校刊物将举办“君子之风”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相关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