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子(jīn)       笼(fán)     如(bì)     弄巧成(zhuō)     (lǐ)
B.席(yàn)       (sè)       (pǔ)     恼(zháo)            哳(zhāo)
C.道(xiàng)   暧(ài)       (yí)     作品(chéng)     将(duō)
D.机(zhù)       鸟(jī)       (zā)     天物(tiǎn)       讷讷(nè)
类型:选择题(新)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尖远望,也“________”。
(2)古诗词中的“猿猴”意象并非信手而用,大都寄寓了某种情怀。比如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借猿啼营造悲苦凄清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借猿啼表达凄凉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则描写了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猿啼凄清的环境。
(3)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宋采芣苢,陈言襭之。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①闲闲:宽闲、悠闲。②泄泄:和乐的样子。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中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层层递进。
B.《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十亩之间》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D.《十亩之间》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2.《十亩之间》全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着“桑者”的欢乐,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若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免,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涕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B.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C.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D.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参与,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后引申至举步、迈步。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下功夫、仔细体会。
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二人善用比喻论证,文中运用习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思想一脉相承,选文都强调,学习时首先要静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俟其心意稍定,若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剑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节选自《邂逅》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花笔墨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主人公靳彝甫的形象。
B.靳彝甫喜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画师”,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偏好。
C.“岁寒三友”原指松、竹、梅,以此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在艰难时世中顽强的生命力,也暗示其身上拥有可贵的人性的光辉。
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的“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的文化意境与韵味。
2.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作者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
D.“很小的天井”“留下的旧物”与前文“半饥半饱”相衬,意在强调其生活环境的恶劣。
3.小说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试加以概括并分析。
4.汪曾祺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平民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书中强调:“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费孝通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上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儒家伦理又从文化上不断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江;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其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有删改)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不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用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则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到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由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学说所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其范围拥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一成不变。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只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也是历史地存在的现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在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整体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观点明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透彻。
B.材料二分析并阐明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挖掘费孝通理论的当代价值。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拓展了“差序格局”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          ②范仲淹       ③辛弃疾       ④李煜
类型:选择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①___,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②___,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的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③___

类型:语言表达(新)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在世,有喜有忧。有人忧时光飞逝,有人忧生离死别,有人忧学业艰苦,有人忧壮志难酬,有人忧家贫,有人忧貌丑……何以解忧?曹操有“杜康”,陶渊明有“田园”,苏轼有“豁达”,李白有“傲岸不羁”……生活中的你又有什么样的忧愁?又凭借什么来解忧的呢?


请把以下题目《何以解忧,我有_________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要求作文。

倾听,是真诚沟通的桥梁;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倾听:倾听父母,倾听老师,倾听同学;倾听古今圣贤之言;倾听自然美景之声……倾听中我们学会理解合作,倾听中我们学会明辨是非。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复杂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1)围绕一个中心,记叙两件事或多个片断;(2)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有细节描写;(3)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类型:话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