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中告诉我们,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精彩。而精彩的人生就是有情人生。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阅读的意义就在于理解他人,读懂世界,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社会体验。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多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被人物形象的命运遭际所触动,由此我们也许会对不幸的人们生出更多悲悯和同情,也许会对正义的坚守抱持更多思索和良知,也许会对愚昧的守旧生出更多反思和批判……

请就本册书中的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结合相关人物形象,写一篇文章表达出青年一代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由就在于遵循一个人的良知。——彼得·辛格《黑格尔》

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孟德斯鸠

如果自由是名副其实的,那么一切都将服从于它。——埃·伯克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一个人行为正直,在人世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只是因为他侥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

《老子》中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委曲能求全,弯曲就能伸直。

对于“直”与“曲”,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它一般由数十种乐器共同演奏,每种乐器均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等还需要调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做人要时时以“高线”来要求自我,不断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也有人认为,生活中一味高标,会疏离社会与人群,“水至清则无鱼”,无助于事业的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以“高线与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注】巴金

第一封信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利莎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她抿着嘴笑。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

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着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

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第五封信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魂草的故事在文中有两个版本。“我”曾作为倾听者,被还魂草故事感动;“我”又作为讲述者,用还魂草的故事去温暖他人。
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的暴行。
D.小说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百姓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感到惭愧,欲言又止。
2.关于文中的人物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是收信人,是“我”的倾诉对象,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确;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的思考。
B.小说中的“我”呵护童心、珍视友情、豁达乐观,通过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光明的理想世界充满向往。
C.文中两个小女孩和还魂草中两个孩子都有善良、友爱的特点,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D.秦家凤父亲丧亲后的痛哭,体现出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利莎妈妈给利莎戴上蝴蝶结,又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希里斯·米勒认为,一部小说的主题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重复出现的情节来完成。本文堪称这一文艺理论的完美注脚,请找出相关情节,并分析作者这样叙事的目的。
4.上世纪80年代,巴金在回顾创作历程时,特别提到在抗战作品中创作了“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希望借此表达“自己肚里火似的东西”,并“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请结合本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小人物”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的。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节选)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机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劳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材料二: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节选)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媳妇丫鬟行礼毕。贾妃叹道:“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王夫人启道:“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舍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

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1.下列对两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写王熙凤出场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在场人们的反应丰满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收到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B.材料一中王熙凤对黛玉这个初来贾府的“远客”嘘寒问暖,不仅是对贾母的逢迎和讨好,更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
C.材料二写到的元妃省亲是全书中贾府兴盛得势的重要表现,在这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的败落。
D.材料二中“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以及贾母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等细节,体现了此次省亲礼节繁琐,等级森严。
2.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在材料一的诸多细节表现了王熙凤“太聪明”的形象特征,“忙转悲为喜”的“忙”字十分传神。
B.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高调出场,体现了其在贾府的地位和张扬跋扈的性格,也与其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唏嘘。
C.“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文中着墨描写元妃回家省亲与亲人叙离别情,在这烈火烹油的辉煌之后,小说结尾提及的贾府的无上政治荣耀也就有迹可循了。
D.《红楼梦》善用隐涵,处处可品。元妃承蒙皇恩回家省亲,本应是无上恩宠的喜事,但其数次哽咽及垂泪,不免令人多思其在宫里的真正处境。
3.王熙凤具有高超的说话艺术,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4.“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凉人生令人叹息。材料中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元春“回贾府”之间有何不同的悲剧意义呢?
类型: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当时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认识自然和宇宙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202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中医药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萵素的发现与使用也为全世界治疗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摘编自李晓红《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

材料三: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医药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推广中医药文化在传播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下仍面临着学术研究、翻译实践等层面的问题和困境。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指出,要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国际学术界,中医药被称为替代(Alternative)医学、补充(CompIementary)医学、整合(Integrative)医学或是健康保健(HealthCare)。替代医学在话语上具有模糊性,且具有一种话语隔离性,也就是说,中医药并没有被国际学术界认可,没有被放置于与西方医学对等的地位。

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翻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医名著中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内涵复杂,如中医文化中包含经络文化、气一元论文化、五行文化等内容,翻译转化困难、语境复杂,中医药翻译至今缺乏统一的标注,特定语境中词汇的翻译仍面临很多争议。尽管中医名著已经有各种版本的译著,但质量参差不齐。语言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水平影响着中医古籍、中医学术成果对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制约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

(摘编自任孟山,王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澎湃新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有的称谓极具代表性,也有的称谓少有人知,无论哪一个称谓都可以关联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B.中国流传着赞誉中医的故事,如“橘井泉香”歌颂了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事。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往往可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有些病痛会不药而愈。
D.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文献中虽然有“中医”二字,但与我们现在说的“中医”含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强调了要重视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但我们生病后也要对症吃药。
B.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具有模糊性和话语隔离性的替代医学,可见中医药很难被纳入国际认可的科学体系中。
D.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受到中医翻译水平的限制,因此解决中医名著的翻译问题是向国际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任务。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文化蕴涵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我国中医药文化总结为“仁和精诚”四字。
B.在YouTube、Instagram、Tiktok上,以“guasha”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大量外国人通过影像和语言展示刮痧一周前后自身容貌的变化。
C.在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
D.《红楼梦》中贾母因陪刘姥姥逛园子吃喝玩耍,疲劳后汗出伤风,遂患感冒,王太医虽有处方,却说不必服药,好好将息即可痊愈。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中医药的“重要”,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5.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请结合三则材料,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对悲剧的概念和特点做了具体的阐释。
B.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完全投入角色,就是为了演出逼真,让演员的表演更符合剧情的真实性。
C.西方观众看戏剧都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D.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远不如西方的戏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关系。
B.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因此老练的观众会对那些最有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
C.《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说明中国戏曲理论受到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
D.为了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表现剧情,便于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中国舞台一般不设布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
C.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D.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德国戏剧改革家布莱希特在导演《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在舞台上表现随军女商贩大胆妈妈跟着大军转战欧洲,却让演员拉着小篷车只走了几圈。布莱希特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对他做法的理解。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