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年来,“饭圈”文化越来越火,饭圈原本指的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饭圈”由此聚合着大量的资本、流量及人员,却长期以来处于无规矩可循的“灰色地带”。近期网红主播逃税、流量明星精日、当红钢琴家失足都引起了国人的声讨。

材料二:曾经,湖南农业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并致辞,受到农大学子热烈欢迎,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顿时变成了一场大型“追星会”。

材料三:《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综合三则材料,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引起了关注和热评。在毕业典礼上,王树国校长谈到了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更是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王校长的三点感悟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六枝

冯骥才

咸丰庚申年后,洋人开始在天津开埠,设租界。一下子,天津卫这块地便大红大紫,挤满商机,好赛天上掉馅饼。江南各地有钱的人都紧着往这儿跑。

这些江南富家大户不仅有本事弄钱,还会享福。他们举家搬来天津时,大多还带上五种人:管家、账房、贴身丫鬟、厨子和花匠。有这五种人,活得舒坦。其中花匠负责养好屋前屋后的花花草草。江浙人把花看得重,花要养得美,养得有姿有态,养得精致。

秦六枝自小爱画,有才气,人长得也秀气。六枝是他的外号,据说他很年轻就能画好这六种枝叶:一是松枝,二是柳枝,三是梅枝,四是竹枝,五是寒枝,六是春枝。都说他画画会有出息,可是他命不行,上边几代人全是穷花匠。家里没钱养活他画画,他身上这点才气打小就给憋住了。要想活着,还是和泥土花木打交道,他心里的画渐渐就混进园艺中了。若是叫他拿花草树石配个景儿,他干起来都像画画。

苏州一位富人陈良哲搬到天津时,把秦六枝一家人带来。那年,六枝十八岁。

六枝人灵手活,花儿在他手里一摆弄就分外鲜亮。尤其是他养的草茉莉花,只要端一盆往门口一放,那香味就立刻勾住街上的人,被人请走。六枝愿意在家养花,不愿意去主家干活。在家养花由着自己,想养哪种养哪种。可是,在主家干活就不同了。你在花丛下边摆一块石头衬一衬,主人家可能说看着堵心。你在亭子侧面栽几根细长的绿竹,添点情致,主人家会说挡眼。你呢,马上就得改。

几年过去,陈家老爷买卖做得好,外边的事愈来愈多,官场商场的事多在租界那边了,人也常在那边,住在老城不方便,家就一点点挪过去了。只留下六枝看守府署街这边的大房子。六枝守着这高宅深院无事可干,就在这大院里养点花,养好了,送到租界那边去。快过年时,他依照天津本地的习俗,养了金橘、蜡梅、水仙和朱槿牡丹四样,各八盆,运过去。花儿叶子养得饱满光鲜,正好除夕开花,叫主家一家十分欢喜。秦老大觉得脸上有光。

可是这种日子不会长,大房子不能总扔在城里当花房用。陈良哲是商人,商人手里不能有死钱,也不能叫任何一样东西窝着,便把这房子卖给了一个住惯老房子的徽商。只留大院东边一个院落,暂存一时难以处理掉的家具和杂物,以及大院中一些石雕的桌子、凳子和奇石。秦六枝去河边找来几个脚夫,足足用了一个月,把东西都堆在东边一个小院落里。完事这小院落就归秦六枝看守了。

自打头一天,把大院石头木头的物件搬到这边小院时,秦六枝就动了心思。他心中忽想,何不利用这些东西,在这小院里造出一个自己脑袋里的园子来?

他白天想夜里思,琢磨这些东西怎么摆、怎么攒、怎么配。他在脑袋里想,心中画,纸上改。然后叫脚夫们把东西依照自己画的图纸搬放。这些脚夫不知为嘛非这么摆那么放,费了牛劲,才把这些死重的东西折腾好,完事六枝把门一关,自己一个人开始大干起来,干的嘛谁也不知。

转年入夏,秦六枝送二十盆五彩月季到租界这边,临走时对秦老大说:爹要是哪天得空,到老城那边看看。

秦老大说:破房子破院看什么?

六枝说:自然有的看。说完笑了笑。

秦老大不信这小子能养出什么奇花异卉,寻到了空儿,就去了老城。走到府署街,沿着老宅子侧边的高墙走不远,一拐,来到一扇又窄又长的门前。六枝掏出钥匙开锁。

一迈进门槛,秦老大就闻到一股气味儿,不是堆东西的仓库味儿,而是一片清新、浓郁、沁人之气扑面而来。他是一辈子花把式,知道这气味儿只有深山里有。这老房子里怎么会有这种气味儿?六枝知道父亲心里疑惑什么,他上去把临院子的十二扇花窗哗啦打开。秦老大突然看到一幅绝美的山水园林的通景,立在面前!只见层层峰峦,怪石峻嵋,巉岩绝壁;还有重重密林,竹木竞茂,蒙络摇缀。再往纵深一看,中有沟壑,似可步入。不知不觉间,秦老大已经被六枝引入院中,过一道三步小桥,桥有石栏,桥下有水,水中有鱼,怡然游弋。桥头一洞口,洞上藤蔓垂拂,洞畔花枝遮翳;涧流清浅,绿苔肥厚,这淙淙水流从何来?

六枝引父亲穿过石洞。洞虽小,极尽曲折;路不长,婉转萦回。待走出石洞,人已在高处,完全另一番景象;再拾级而上,处处巧思,许多兴致;秦老大看见一块石笋后边,有个木头亭子,两边竹篁相衬,头上梧桐覆盖,坐在其中,别有情味。再看,这巨大的梧桐是从邻居院中伸过来的。秦老大说:你这‘借景’借得好啊!

事后,秦老大将陈家老爷请到老城这边来,看看六枝造的这个园子。陈老爷看得大惊大喜,呼好呼妙。说他看了太多园子,却无出其右可以‘一览众园小’了。老爷的隶书写得好,给这园子题名为半亩园。当即刻匾、悬匾,叫人把房中堆放的杂物清理出去,收拾好待客,还不断邀请朋友来观赏,友人无不称绝。从此六枝和他爹受到老爷另眼看待。

然世上的好事难以持久。三年后,庚子变乱,英国人的一颗炮弹落到半亩园中,园子成了一堆野木乱石。陈家老爷避难于上海。避难用不着带着花匠,秦老大一家只能逃回虞山老家。但这一走,从此音信皆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六枝不仅爱画也很有画画天赋,但囿于家庭环境,不得不以花匠身份营生,和泥土花木打交道。
B.陈良哲搬到天津时把秦六枝一家人带去,说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也有心地善良、帮济穷人的富商。
C.“秦老大觉得脸上有光”是因为六枝把花养得非常好,品种丰富,花叶饱满光鲜,博得了主家的赏识。
D.最后六枝靠自己钻研设计的“园子”精巧绝妙,照应了前文“心里的画渐渐就混进园艺”“不愿意去主家干活”等内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面写“富商迁居”“六枝爱画”等事,看似闲笔,实则隐约渲染秦六枝的“花匠”身份,起到了铺垫作用。
B.小说单线行文,人物关系简单明了,以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秦六枝融画于景、精妙绝伦的园艺技术。
C.文中画横线部分更换叙述视角,从前文的“他”改为“你”来叙事,有利于读者代入自我,理解人物心理,这与《老人与海》中的人称转换用法一致。
D.作者以“咸丰庚申年后”起笔,同老舍在《茶馆》首幕中介绍时间地点一样,都是借特殊的时代背景来为小说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社会环境。
3.冯骥才强调语言的表达要“有滋有味”,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4.本文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有人认为结尾削弱了秦六枝的“奇人”身份,应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例如,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城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

其实,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需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水利工程的兴建给一些都城留下了宛若银链的城市水道和碧波莹莹的园林陂池。这些水道和陂池互相贯通,可调节供排水量,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如今,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城市水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城市市民的愿望就是有整洁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秩序,能够享受蓝天、碧水、绿树、花丛,看到更多的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东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

当前城市水利建设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城市水利学是对城市的安全、经济、环境与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指导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这一理论要求既要研究城市水利的规律,又要根据城市水利的规律指导城市水利实践。此外,对各国之间城市水利问题与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将古代城市水利的优秀成果联系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所进行的纵向比较研究,将会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重要帮助。

城市的河道、水域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也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保留前人留下的遗产,吸收古老的历史和优秀的东方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更要以完整的现代化城市结构丰富其内涵和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摘编自周魁一《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材料二: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一个致力于江河安澜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

20221230日上午10时,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巢湖岸边宣告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

引江济淮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多万人,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

关于引江济淮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近2000年前。三国时期,曹操曾试图沟通江淮水系,可在开挖过程中却日挖一丈,夜长八尺曹操运河就此不了了之,然而沟通江淮的梦想却延续了千年。

伟大工程诞生于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引江济淮工程加速推进,不断创造新时代国家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审批建设新效率。根据规划,到2040年,引江济淮年均引江水量将达43亿立方米,相当于把两个巢湖输送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破解皖北和豫东地区发展难题,关键在水,这也是建设引江济淮工程的初衷之一。从今往后,皖北和豫东数千万群众终于能‘共饮长江水’了!在试通水通航现场,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引江济淮工程第二代设计者朱青激动地对记者说。

引江济淮工程的另一重大功能,是对我国高等级内河航运格局的极大完善。当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实现沟通,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安徽桐城、枞阳两县的菜子湖是引江济淮工程的必经通道,也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为严格保护候鸟栖息环境,引江济淮工程专门增加了约1.5亿元投资,将航道西移约1公里,远离鸟类集中分布区;结合微地形改造布设苦草、黑藻、菹草等耐水植物,为候鸟提供优质栖息地。

引江济淮工程还是我国布设鱼道最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安排了2.5亿元左右专项资金,为鱼类增设了5处鱼道,用于鱼类洄游。过鱼通道由原来的顺直平面布置,变为蜿蜒曲折、宽窄相间的仿生态布置,鱼道结构也由普通的混凝土结构调整为堆砌石生态结构。

曹操为什么挖不下去?就是因为膨胀土。膨胀土是一种遇水膨胀变形、失水收缩开裂的黏性土,民间将其形象描述为‘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中铁十局引江济淮项目总工程师刘绍云介绍,面对膨胀土,我们总结形成了膨胀土河渠边坡水泥改性土换填施工工法等一系列新工法、新工艺,不仅提高了工效,还节约了资源

水至福来。如今,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跨越千年,终与淮河牵手,从此世世代代、永永远远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摘编自丁一鸣、常河《长江淮河终牵手》,《光明日报》20231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城市出现很早,并且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体系,北京的城市格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B.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点如今已难以满足市民的城市生活需求,河道、水域目前正主要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
C.当前城市水利建设既要汲取古代典籍中的水利文化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城市水利学等科学理论,纵横比较,深入研究。
D.引江济淮水利工程突破了单一的城市地域限制,连通皖豫,据规划工程试通水通航后年平均引水量会达到43 亿立方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借助《管子》和“曹操运河”故事来行文,虽同属历史知识的运用,但在材料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B.材料一在强调水利建设的理论指导时,以下定义的方式介绍了“城市水利学”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C.材料二的引江济淮工程调节了年平均引江水量,惠及百姓,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是对材料一中心论点的有力实践。
D.材料二中“牵手”指的是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推动下,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路过渠穿洞、跨越千年,实现历史性的伟大会合。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是(     
A.“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管子·地图》)
B.“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
C.“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
D.“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管子·度地》)
4.水利是与江河、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类活动。请结合材料概括水利工程具体有哪些功能价值。
5.《扬帆》杂志拟出版一期“中国水利”专栏,材料一为学术论文,材料二是新闻报道,身为编辑的你,会选择哪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水利”知识呢?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簪菊

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对菊

史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①长安公子: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③科头:不戴帽子,敞着头。
1.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插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对镜妆扮。
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C.《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
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
2.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近日,著名学者颜宁分享了在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中提出的问题,不无遗憾地表示,20多位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中,并没有让她眼前一亮的回答。(2023.07.12《人民日报》)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3.07.14《杭州网·新闻中心》)

请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理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长路上,我们离不开他人的鼓励、榜样的引领。有时甚至一本书、一种动物都可能给予我们相应的启示,成为我们成长途中的良师益友。

请以“      引领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命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近年来,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广东广州的永庆坊、广东潮州的牌坊街等,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空间,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徜徉其间,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无形中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当前,各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文化公园等,反映出文化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一方面,通过社会治理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认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核指明了方向。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地方积极培育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寓文化于治理之中,进一步贴近群众,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张森《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材料二:

诵读诗书古籍、“打卡”文博场馆、听学传统戏剧、参与非遗体验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穿汉服、读红色经典,看国风动漫在中小学生中日渐流行……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国风文化。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青少年儿童在多渠道和多样态的文化涵育中时刻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并主动参与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创新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儿童内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是进行青少年儿童文化涵育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让“双减”政策的价值意涵落到实处。

“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在寓教于乐中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的网络动画片——《故宫里的大怪兽》上线,全网播放量超过10亿。该剧原书作者常怡表示,“每个国家的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童话故事,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非要去欧洲、美国找寻”。

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并呈现垂直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图书出版、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游戏、旅游等文化行业纷纷瞄准青少年儿童的市场蓝海,开发推出适配青少年儿童需求的文化产品。如儿童图书出版发展日益规模化、精品化和科学化,并逐渐形成了分级阅读的科学体系。除此之外,面向青少年儿童的音乐剧、舞台剧、话剧等演艺作品层出不穷,各类剧场院团纷纷开设儿童专属的剧场和艺术节展。

(摘编自中国传媒大学调研组《以文化浇灌助“双减”扎根——青少年儿童文化产品供给调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增强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B.在社会治理之中融入文化,进一步贴近群众,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就有可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
C.若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恐怕难以有效进行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工作。
D.儿童图书分级阅读、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演艺作品层出不穷,说明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显现了垂直化、细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B.将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这有助于增强乡民的文化自信。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其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我们的国风文化。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研究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呈现,才利于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三皇设言民不违论》:“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C.《司马温公行状》:“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D.《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如何实现“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非要去欧洲、美国找寻”的梦想?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

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极大发展,但乡村文化发展依然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出了问题,即实行城市文化向乡村文化单向输入,乡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建设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乡村文化政策由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乡村文化建设的逐渐转变。如今,文化下乡已成为一项定期性的、制度化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如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等。

文化下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从其政策特征来看,文化下乡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乡二元性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下乡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二者是同质构成的。反过来看,这隐含着乡村缺乏文化或者乡村文化是边缘性文化,需要扶持和帮助。在这种政策立意中,作为主流文化载体的城市具有乡村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城市文化散发出先进、文明的气息,代表着主流的、主导性的文化。唯其如此,才有必要向乡村输入。

此外,文化下乡政策也体现了单向的外部输入性。文化下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路径。从供给的主体看,这是一种主动的作为,文化下乡活动往往是多部门联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各司其职。从被供给的对象看,这意味着被动接受从外而来、从上而下的文化。就发展历程看,受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强势改造。

(摘编自鲍磊《文化下乡及其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乡下人听见汽车喇叭鸣叫而不知所措称为“愚”,那么也可把城里人不辨苞谷和小麦称为“愚”。
B.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国乡村文化政策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它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成效显著。
C.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等,是我国文化下乡的具体措施。
D.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层层推进,各司其职,说明我国文化下乡活动所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用文字交流会因为词不达意而引起误会,而用表情、动作来交流则可避免误会。
B.虽然文字和语言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工具,但在乡土社会中依然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
C.如果送到乡村的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城市文化,那么文化下乡活动就会和初衷相违背。
D.从语言风格上看,材料一语言平易晓畅,生动活泼;材料二则严谨准确,逻辑严密。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呢?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绊脚石,我们只有发扬顽强拼搏的毅力才能征服它,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因为有了毅力,就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有了毅力也就有了恒心。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B.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而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肯定是失败的教育。
C.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期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以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阅读,实乃人生第一快事。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4.材料一说“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土社会的本质”具体指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5.费孝通先生论述的是“文字下乡”,但对材料二所论述的推行“文化下乡”也有许多启示,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