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微写作。
       文学社要举办外国经典小说人物肖像展。请从《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几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幅肖像画。要求:描述肖像的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搭子”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基于兴趣爱好或活动需求结成伙伴,彼此又无需更多了解的新型社交关系。比如,一起读书的“书搭子”,一起锻炼的“练搭子”。大家对“搭子”式的伙伴关系褒贬不一,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客中月

白居易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1】。

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2】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

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注释:【1】上弦:指农历初七、初八时的月相。【2】清光圆:指月满,农历十五、十六时的月相。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悠悠”与陶渊明《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均流露出闲适自在的惬意。
B.“晓随”两句意在描写“残月”与“新月”两种不同形态的月相。
C.“朝发”两句与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都借朝暮之变感慨生命短暂。
D.本诗以“客”始,以“客”结,但首尾句中的“客”所指并不相同。
2.本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写到“月”,比较所选诗句写“月”的异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句相同点不同点
“月”的行为表现“月”对人的情感达的情感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客中月》)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借月抒怀,含蓄蕴藉。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春江花月夜》)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是社会的一种共识。然而在一次成人礼上,一位母亲却借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诗句,给孩子准备了这样一段寄语:守得住呆气,少一些灵气,同时要力避俗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礼物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 “快! 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器,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发动群众搞土改试点工作。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女同志,”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她说她娘叫她收黎子。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念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关心土改,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这……我不当家。”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她这轻声细语的一句话,竟比刚才来全拍桌子大喊更出人的意外,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起停了下来。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

在丈量土地、分户插标签的时候,来全抱了儿子小全,在分给他的土地上撒欢打滚,收黎子噙了眼泪,只是一味地笑。

走的那天,收黎子拿起事前准备好的一卷高粱饼子,放在我手里说:“等明年,咱们的麦子起了身,磨了白面等你。”

部队天天行军,大片大片的土地从我们脚下伸展开去。地里的庄稼苍黄了,成熟了。那大片大片的土地,又落下麦种。麦种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在土里渐渐地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

四八年的春上,麦子才一拃高,我又第二次来到了严庄。我在来全原来的屋基角落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茅草地庵子里看到了收黎子。她稍稍黑瘦了一些,眼睛显得大了。她瞅着灯光,慢慢地说着,使我如同跟她一起经历了那一刻钟。

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几个中央军缩着头抱了枪,踢着地上的枕头、筷子,踩着碎碗碴和晒干的辣椒在放哨。风,跟着他们的脚跟扬起灰烬,然后又在树上打起唿哨……

收黎子抬起眼看着我,一字一字地说道:“仅仅把反动派从严庄赶跑是不行的,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严庄,是敌人,就得干脆彻底地消灭,而不是赶跑。”

已是后半夜,我站起身,重新紧了紧绑腿,决定要走了。“慢点走!”收黎子揭开锅盖,锅里是半锅开水,锅边上贴着六个红面饼。“等咱的麦子收起,我再来吃吧!”我把饼放回她的手上,又回头说道:“收黎子,我过两个月来,你可要磨好白面等我呀!”

“我送来。”她好像决定了一个问题似的,说了这一句,可是身子仍是没动。她身后那一点微弱的灯光,把她衬得十分高大。

我走了,远离了严庄,可是我觉得胜利伴同着收黎子总跟着我,每一个战士后面都有她,手里托着那包热腾腾的饼。微黑的脸上,沉静而坚决。不管我们行军到达宿营地,还是从前线换下来休息。是在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我们轻轻一扣老乡的门,她就会立即跑来拔栓开门;我们累了饿了,立即会有热热的洗脚水,滚烫的地瓜汤或是小米粥:我们出发了,每人的肩上,都背有一条长长的干粮带,袋里是炒麦粉,也许是馍馍干,这是她给我们备的干粮。当我们走在路上,觉得燥热口干的时候,她又抬来了一桶一桶的凉茶。有时,她悄悄地在我们口袋里塞两只滚热的鸡蛋,或是一把红枣。我们的脚上,穿着她缝的袜子。她做的鞋。她叮嘱我们的话,往往只有一句:“要彻底地消灭反动派,保住咱的好光景。”

是了,大爷们,大娘们,小全的爷,小全的母亲,我们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人民”。

……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车子没到跟前,我就听见她们尖声吆喝牲口的声音。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是什么?”

“粮食。”

一九六0年十二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收黎子”尽管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由于母亲的悲惨遭遇,故事一开头就显示出她比其他妇女来得进步,具有一般妇女没有的见识。
B.文章第四段收黎子“垂着眼皮”“嘴唇微微有点哆嗦”,内心全是胆怯与慌乱;但她轻声细语的这一番话,很有说服力,最终还是打动了众人。
C.“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冒烟”“乌黑的大嘴”等词语既展现了反动派的凶残,也象征着严庄人民的愤怒。
D.当收黎子说出“我送来”这句话的时候,她其实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承诺,她的形象在“我”眼中也显得“十分高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齐心大会,大家都不开口,只是抽烟咳嗽,来全拍桌子,粗喉咙地喊,有人见状打退堂鼓要走,这些主要为了体现土改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农民落后的精神面貌。
B.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三走严庄》与《百合花》都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收黎子的进步便是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的。
C.茹志鹃作品中的一些意象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纽带,而且蕴藏丰富的内涵,如《百合花》被子上的百合花,如本文中收黎子与“我”多次相约的“白面”。
D.《百合花》中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经历了前后态度的转变,《三走严庄》中收黎子思想的成熟也有清晰的脉络,作者通过写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体现了现实风貌和时代变化。
3.“闲笔”是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它们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蕴含了作者的匠心。《百合花》中就多处运用闲笔,如“馒头”“布片”“枪筒里的野菊花”等,起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请分析选文中划横线处闲笔的作用。
4.划波浪线这段多次用“她”来指代“收黎子”,具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梳理概括。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这首诗写于成都,时间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诗人客蜀已是第五年。上一年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入侵。②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③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④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交界地区的雪山。⑤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的后主。宠信宦官,终成亡国之君。⑥《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通过首联的“哀”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让风、天、渚、沙、猿、鸟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登楼》中首联的“伤”字是诗眼,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
B.《登高》的颈联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诗人的愁绪和伤感。《登楼》主要着眼于当前的时事,全诗都是借眼下之景抒眼下之情,缺少时空上的纵深感。
C.《登高》《登楼》都是七言律诗,两首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均对仗工整。《登高》被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四联皆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D.《登高》借哀景抒哀情,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通篇不用典故;《登楼》以乐景衬哀情,用刘禅、诸葛亮的典故抒情。两首诗歌都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2.在传统诗词中,“登高”往往与“言志”结合在一起。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两首诗歌情感内涵的异同。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12月,中央电视台综艺栏目《开讲啦》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来分享她的成长与感悟。从1993年提出“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30多年来王院士一直对这种酶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演讲现场人们发现了一个细节,演讲台的地面有许多黑渣,原来是王院士穿了一双老化掉渣的鞋。王院士自嘲说自己“是经常不注意的人”。现场观众却致以掌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第六十四章)写道:“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对于“无为”的理解,教材是如此解释的: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在本课的“学习提示”中,编者建议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无为”和“无败”也是一对关系。对于老子谈及的“无为”与“无败”的关系,你有怎样的理解与判断。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