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2年,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该地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方法。主图介绍了五大洲知识、全球概念的划分,这幅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利玛窦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中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廊,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围。”于1718年绘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刘潞《清代画图调研报告》

材料三   1875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饮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收复新疆。此复新疆后,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李风《法制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坤舆万国全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朝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为解决西北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明中后期,因外国贡使日益增多,朝廷恢复了洪武年间一度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广东广州设立的三个市舶司作为安顿之处,泉州名“来远”,宁波名“安远”广州名“怀远”。郑和下西洋时流落在外的中国流人,或受感召,或被强行遣回。明廷的这些措施
A.有利于中国商民在海外发展
B.政府的海洋意识在逐渐加强
C.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开始
D.导致民间海外贸易削弱萧条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职能主要表现
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坚持“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司马光治史,不大究天人之际,而始终注意人事,区分人物的贤奸善恶。《资治通鉴》中记述各种人物,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视其修心治国、立身处世如何,而论其善恶得失。“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于史实,“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摘编自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等

材料二   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若“人人以旧史为不足信”,则“国之本实蹶也”。“如我学人,废经不习,忘民族之大闲(防),则必沦胥以尽,终为奴虏而已矣。”“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宗孔氏者,当……取前王陈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

——据《章太炎全集》

材料三   伯赞同志说,过去,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总要千方百计地把历史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因此,有时候就以古喻今……他认为解放后社会条件起了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历史科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坚持斗争精神而又避免出现过去的毛病,这样才能使历史科学繁荣起来……他反复强调,要使历史科学具有战斗力,能够不断地战胜非无产阶级思想,首要条件是严格按照历史实际来分析和研究历史,切忌削足适履。

——田余庆《坚持真理无畏无私——深切怀念翦伯赞同志》


(1)以具体史实说明“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章太炎和翦伯赞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年份 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百万)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
1800978505.1207.3304.3
18251100605.4258.2354.3
18501262806.34011.4404.4
187514201258.87517.2505
1900165022013.315026.1706.5
1925195040020.528539.91159.3
195025017242944952.527516.7
1970   69866.667325.4
19754076156438.475368.681127.2
1997582926814688074180138.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二   法国开发署和巴黎政治学院探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20项参照标准。

治理主题平等的要求全球角色,地方挑战应对危险
参照标准1.人口
1)人口众多、流动频繁
2.人口
2)老龄化
3.能源模式:明天是哪一种?
4.生物燃料
1)回归农田
5.生物燃料
2)评估对气候的影响
6.农业:2050年能养活整个地球?
7.电力:发展之能源
8.能源:能用的起、多样化、洁净与安全
9.环境:要不要给大自然付报酬?
10.气候、生物多样:公正、公平与谈判
11.绿色经济:政策调控的时代
1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网络
13.城市增长:对治理的挑战
14.统计:全世界人口有50%住在城市
15.非洲:非正规城市
16.粮食:南方国家的城市如何反饥饿
17.城市交通:控制供应与需求
18.流行病:国际化的、城市的治疗方法
19.危险:预防的目标
20.海平面上升:对城市的威胁。

——引自皮埃尔·雅克主编《城市.改变发展轨迹(看地球2010)》,2010年出版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结合所学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清代考证之学高度发达,形成了“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广参互证,追根求源”的考证方法。继承传统的新历史考证学得益于20世纪初年“四大新史料”(甲骨文、敦煌文书、汉晋木简、明清档案)相继发现及历史观念的深刻变革,启发历史研究者由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转向以社会生活演进为中心,从以往依靠古代文献资料到利用“上自穹古之石史,下至昨今之新闻”,都置于史料范围之内研究。这说明
A.新历史考证学丰富了历史研究视野
B.史料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前提和灵魂
C.新史料运用是对清代考证之学发展
D.历史观念变革赋予传统史料新价值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       

年代

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6144983

62.1

3753138

37.9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5978065

63.7

3402742

36.3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6893827

64.3

3829868

35.7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7209581

65

3881531

35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10498869

69.6

4592691

30.4


A.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B.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
C.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D.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人口迁移、经贸往来以及战争冲突等方式使世界多元文明在互动中交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观点
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材料二   




(2)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出了灿烂绚丽的中华文化概括古代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思想决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大体上可以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思想来说明其丰富内涵。因为“仁义礼智信”始终是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是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中最主要的内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要素。

古代欧洲哲学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可以说,古代欧洲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念集中地体现在古希腊哲学之中,古希腊哲学文化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发祥地。伯特兰·罗素在其《西方的智慧》一书中说过:“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哲学和科学,是希腊人的发明。……这些杰作为西方文明树下了楷模。”他还说过,严格地说,全部西方哲学就是希腊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古代欧洲哲学所包含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高扬理性、关注心灵、热衷政治、崇尚思辨。


提取材料中古代东西方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并分别予以说明。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廿七日,井上馨来谈(注: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刘云生(注:刘锡鸿,字云生)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此论至允。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廿七日,井上馨来,与正使并接晤之。井曰:“中国……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制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为戒乎?”

——据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刘锡鸿谈及“西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部分证据材料如下:

①总理衙门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出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嵩焘到达伦敦后,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

《英轺私记》是刘锡鸿的私人日记,也是一部回忆录,其有后来增补和修改的痕迹。

②一年多以前(注:1874——1875年),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③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④郭、刘二人积不相能,从遇事扞格(注:互相抵触)直到互相参奏,对使事及二人仕途均有影响。受到清政府的申斥,撤职急诏回国。郭后辞官归野,刘官至光禄寺少卿等职。刘后又参奏李鸿章,却落得“诏斥其信口诬蔑,交部议处”的结果,被彻底罢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学者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充分运用4个证据材料进行分析,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