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外交代表埴原正直与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就“中国收回旅顺大连在内的所有租借地的要求”展开了争论,中日双方各就自已对租借地统治权的合理性表达了观点。这一争论很快传回中国国内。

对此,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强调:“日本人……的用意,不外是要把东三省收作自己囊中物,还借此送一个秋波给英国,叫他去打西藏的主意。我们中华民国现在的疆域,都是多年来从历史上传下来,这些历史事实,都是天下共见,也不必我逐个地方来背履历。但对于日本人眈眈垂涎的东三省,我却要把历史上证据搬出来,请全世界人评一评。”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专门撰文与梁启超争辩,内藤湖南提出:“从来中国人的地志记载中交聘国与朝贡国、朝贡国与真正的领属地之间的区别都不明确,因此历史上被认为是领土的事实,在今天的国际关系和学问上是不可能被认可的……从今天的国际关系上思考,在政治上没有对该地进行统治,在经济上没有对该地进行开发,只是主张名义上的领土权,不仅毫无益处,而且实际上可以说是妨碍世界文明的进步的行动。因此,对于如满洲这样依靠日本的资本和日本人的经济能力而得以开发,而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的地方,仅仅凭着名义上的领土权,就想无视日本人的特殊利益,世界列国能认可吗?”

——摘编自刘岳兵《近代中日关于东北问题的论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与内藤湖南的争议进行评述。(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志宁(588665年),字仲谧。隋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为冠氏县长。当时山东农民起义爆发,时局混乱不安,他遂弃官归里。后唐高祖李渊入关,了解到于志宁很有才气,授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职务。李世民封秦王、任天策上将时,他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因此常常随从李世民一同征伐。于志宁慧眼识才,曾在俘虏中辨别出褚亮这一英才,并极力举荐。贞观年间,历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等职。当时太子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李治即位后,于志宁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晋封燕国公,并监修国史。他雅爱宾客,曾与司空李勣修订《本草》并绘制图形。665年,于志宁病逝,被追赠幽州都督。《新唐书》中指出:“于志宁速太子承乾,几遭喊杀,然未芸惧,知太宗之明,虽匕首椹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虽死无益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于志宁对唐王朝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志宁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柏拉图在《理想》中公民分成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的是哲学家,其次是战士,最低的是农工商。马克思对这一划分评价道:“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据此可知,柏拉图的理念是(     
A.保障雅典直接民主制B.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C.建立开放包容的政体D.实行城邦内精英治国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1936年9月20日,来自英、法、荷、德等国的华侨代表共450多人在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大会的最高原则是“精诚团结,一致抗日”,目的在于“团结旅欧侨胞……尤其促进全国上下的大团结,一致为祖国生存而战,为恢复失地而战”。这表明(       
A.地方派系影响抗日动员运动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认同
C.一致抗日得到民众广泛认同D.民族危机激发华侨家国情怀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共“一大”文献载:“为了把好的可靠的同志吸收进来,决定接受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查。”“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     
A.强调党员注重自身修养B.坚定反帝反封建的信念
C.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D.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中的战争诗数量较多,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雄壮激昂的英雄战歌;二是悲慨苍凉的征夫心曲。从《诗经》所反映的情形看,耕地的破坏或被侵占是导致战争的根源,除了偶尔为之的武力扩张外,多数战争都因侵犯土地、保护土地而起。人们内心厌恶战争而又不得不战,这种战争多是被动的。因而《诗经》中的战争诗无不充斥着“征夫怨”、“思妇恨”的反战情绪。《诗经》中对尚武好战的描写显得婉转温和。例如《诗经》中的战争诗从来不直接描写战斗场面,从来没有厮杀格斗、流血和死亡,诗中只见旌旗干戈,战马腾骧和凯旋欢庆,充分表现出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的特点。《诗经》除了描写战争英雄,还把笔触伸向与战争有关的社会群体或者个体,表现出厌战痛战、热爱和平的思想。

材料二   《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只有《伊利亚特》,《伊利亚特》主要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最后阶段的殊死战斗,侧重对唯勇至上的阳刚美的渲染。《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刻画强烈而鲜明,是一种直接、动态的描绘。动作的勾画,声音的非理性的、毫无节制的极端的审美观照。这是一种崇“力”的尚武精神,战争的悲壮及美感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方式中得以渲染,使得原本的喋血暴力充满着诗画意境。如描写两军格斗场宣泄使得战斗英雄鲜血淋漓地闯入读者眼帘。和生活在广袤富饶之区域的汉民族不同的是,生活在岛国的古希腊人崇尚战争。《伊利亚特》所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

——赵景梅、胡健《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东西方古代战争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战争体现的中西古代战争文化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古代战争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当代中西战争态度中的映射。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城,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典型建筑遗存,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拥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某学者将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长城,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建筑遗产。

长城,中国农牧交错地带人地互动的文化景观。

长城,亚洲内陆交通沿线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

长城,中华民族坚韧自强、众志成城、包容开放的精神象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所学知识,对学者提出的“长城的价值”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使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域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大国国内政治与国家政策变化导致全球治理在多方面发生改变。

——摘编自陈宗海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全球治理”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