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游襄阳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注]①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②讽:背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景,“岩岩”“汤汤”摹写山的高峻、水的浩荡,为表达怀人之情作铺垫。
B.作者游历襄阳,思念孟浩然,不禁感叹当地山水的灵秀之气,涵养了孟诗的独特气韵。
C.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鹿门山云树苍茫,孟浩然归隐之处无从寻觅,不由感慨万千。
D.这首五言古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于平白之中见古朴。
2.“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如何表达怀人之情?请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平人物”这一概念出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美学著作《小说面面观》。他在其中将小说人物分为“圆形”和“扁平”两种,认为:“扁平人物就是17世纪所谓的‘气质类型’,有时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伴随着《小说面面观》的经典化,人物二分法(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成为叙事文学人物形态划分的重要依据,也不断引起学者的质疑和探讨。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福斯特对人物形象的划分过于宽泛、依据不足导致实际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从而对扁平人物形成刻板印象。

实际上福斯特并没有贬低扁平人物、抬高圆形人物,而是这一二元对立的划分容易给扁平人物贴上标签,导致误读,进而遮蔽扁平人物的文本功能。从定义来看,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概括确实较为宽泛,对两种人物的区分也不那么明显。然而,《小说面面观》是脱胎于演讲稿,这种模糊的界定方式,和演讲赋予其随意的语言形式不无关系。除此之外,福斯特在叙述完扁平人物的概念之后,便重点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特点、功能和具体人物在作品中的表现展开分析,并没有执着于人物形态的划分。有学者也曾提到福斯特提出人物二分法的本意,“只是试图从现象分析入手,总结小说家们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及其产生的不同效果”。当人物形态得到分类,我们就容易辨析不同人物形态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在人物形态的对比中,更容易挖掘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不同人物形态的特点、功能及表现。

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理解和认识是多层次的、丰富的。

扁平人物有“容易辨认”“容易为读者所记忆”的鲜明性特征。圆形人物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二者的倾向不同。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残暴奸诈,却又求贤若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圆形人物,这一鲜明人物形象意在呈现人的多面性、生活的多义性;刘备长厚而近伪,性格被有意进行了提纯,“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他是统治者“仁”的象征,是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的愿望表达,这也是扁平人物赋予文本主题的独特优势。

圆形人物是多层次的,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其性格发展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扁平人物的形象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他们“从不会跑掉,不必被大家关注着做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一出场就能带出他们特有的气氛……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说明扁平人物身上具有强烈的稳定因子,能满足大多数受众的期待视野。

从审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角度看,扁平人物的美学意味自然不如圆形人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扁平人物身上呈现的片面性。相互对立、矛盾的品质绝不会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与选定材料不相容的必须丢弃”,这就是扁平人物的片面性。片面性指的是扁平人物身上不会出现辩证性因素,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种片面性才使得多重品质的扁平人物维持“扁平”。

在红楼群像中不乏福斯特笔下的扁平人物,如门子、贾环、香菱、秦可卿,虽然他们是次要人物,但在文本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门子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过场式人物,但如果没有门子,没有门子的眼色、提示和护官符,《红楼梦》的结构就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没有门子介绍四大家族的联系,曹雪芹可能要花费更多笔墨铺垫全书的线索,安排后续情节;门子如果没有左右贾雨村断案,宝、黛、钗三人也许无法相见,香菱的命运也许不会如此悲惨,贾雨村的作为也许会有所收敛……

贾环是贾宝玉的庶弟。在形貌上,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宝玉则“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在才学上,两人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元春作灯谜给兄弟姐妹们玩乐,众人都猜中谜底,只有迎春和贾环猜不对。在人品上,贾环因为嫉妒之心,推倒蜡烛烫伤了宝玉。而宝玉人品风流,温柔和气中又有大胆反叛的一面。在对待女子的态度上,贾宝玉对女子极为爱护,贾环的所作所为和贾宝玉大有不同。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最后一位离场的女子,隐喻了全书女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惨命运。香菱身上的悲剧,也是众女子的遭遇。林黛玉、三春、王熙凤、晴雯……这些花样年华的女儿们,均含恨早逝,与香菱实属同病相怜。香菱“起结全书”,其悲剧命运具有典型性,既是全书女子命运悲剧的缩影,又是腐朽、黑暗的封建大家庭终于堕入悲惨命运的象征。

秦可卿乳名“兼美”,她的美“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然而,她的早逝使她的“兼美”品质与生命一同被销毁,隐喻“青春、爱情和生命的美以及这种美的被毁灭”的主题;她临终托梦王熙凤,告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的道理,教王熙凤置办祭祀产业,好在家败后叫子孙读书务农;又说盛筵必散,“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秦可卿将家族的兴衰看得十分透彻,“预示贾家最终‘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明清统治阶级轻“情”重“理”,曹雪芹在人生浮沉后认识到沦陷于“情”带来的致命后果,在《红楼梦》中借秦可卿追求“情”与“理”的融合。

(摘编自韩芸华刘思贤《“扁平人物不扁平”——以〈红楼梦〉中几位人物为例》)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作者对“人物二分法”产生质疑,认为这种分法给扁平人物贴上标签,进而遮蔽了扁平人物的文本功能。
B.福斯特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界定是模糊的,这是因为演讲赋予了《小说面面观》随意的语言形式。
C.“人物二分法”的意义是让读者在人物形态共性和个性的对比中,挖掘人物异同,认识其特点、功能及表现。
D.扁平人物身上不会出现辩证性因素,缺乏相互对立、矛盾的品质,因而他们的美学意味不如圆形人物。
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学者关于福斯特提出人物二分法本意的论述,意在说明人物形态的划分不是福斯特分析的重点。
B.秦可卿身上虽然具有多重意蕴,但是她的“兼美”形象是一直保持稳定的,这充分体现了扁平人物的稳定性特点。
C.选文在阐述福斯特对扁平人物多层次、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D.由选文可知,圆形人物彰显人性的深度和主题的深刻,扁平人物倾向于呈现人的多面性、生活的多义性。
3.根据选文中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论述,下列不属于“扁平人物”的一项是(     
A.《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华连卡B.《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C.《祝福》中的四叔D.《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
4.请简要分析选文使用的论证手法及其效果。
5.请以选文中列举的《红楼梦》人物为例,概括扁平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可能存在着认识不足、主客不明、措施不当的一些问题。
B.乡村手艺如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乡村的空间形态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
D.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到西伯利亚的中国居民也离不开土地,要在冻土里种庄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以及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B.如今,乡村文化建设中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的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相符。
C.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
D.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传统的乡土生活已失去时代价值。
3.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
B.某镇建设“乡村记忆馆”,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
C.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村民们在这里自由交易和交流。
D.刘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所说的“土气”即“乡土本色”。请你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主题,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该强调哪些措施?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

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

“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启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有删改)


(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
B.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与“互动组”既形象幽默,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
D.“小李……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雨水混着汗水……流下来”这一句从小李的视角来侧面刻画将军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火热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时的热情与积极,氛围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
C.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语、口头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3.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家诺埃尔·尼尔森说:“无论何时,一旦有事物离开你的生活,就会有新的事物进入你的生活。”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难牛

陈残云

受难牛带着满肚委屈来到香港。

费了半日工夫,找到了那个同村兄弟花头九,便觉满心畅快,接着,花头九请他到街边吃饭。

“你耕田耕得头头惦惦,怎又走出来?”来到饭摊,花头九先开口问。

“何队长那契弟,冤枉我作乱!”受难牛心里还藏着一股气,想痛快地泄出来。

“是当过汉奸那个乡公所的何老三么?”

“就是他,丢他祖宗三代,他说我不肯纳军粮,要捆要绑!”受难牛讲得眼火直冒,“一年纳三次粮,骨都给剥断了,还要剥,谁挨得住?所以我不交!何老三就编我个名目,作乱!”

受难牛改口问他,在香港可容易寻得一份吃饭的事情。花头九朗声道:

“凭着你一身牛力,换碗粗饭总是可以的!”

“有饭吃就得哩,管得做牛做马?”受难牛见得花头九有办法,心里十分快活。

“那你明天就跟着我吧,我们一起同捞同煲就是……”

受难牛高兴得眼珠发红,花头九到底是个好兄弟,够义气,叫他内心有着说不出的轻松。

“可是我对你讲,香港这个地方,两三句话不中听就讲打,你要学会忍受,不要随便发火,不然,人家要把你赶走的。”花头九来了半年多,多少识得香港大势。受难牛点头不语。

第二天,受难牛吃了炸面白粥,挑着担杆绳索,跟住花头九到油麻地栏头“企市”。企了好半天,没有路数,便垂头丧气地蹲在骑楼边抽烟。

突然,一个瘦女人叫人搬一张大木床到旺角,前面两个“行家”抢过去,讨价还价扯了一阵,扯不成。瘦女人转过来,对受难牛他们说:“一元半钱,抬不抬?”

“两块钱……”花头九趋前几步,竖起两个手指。

“一元半钱,不搬算了。”瘦女人咬得很紧。

受难牛怕错过机会,急忙插嘴:“我搬!”

于是,两个人牵起绳索,立刻把木床扎起来。刚才那个讲过价钱的长着连胡的家伙,即刻走过来,拍拍受难牛的肩头道:

“老衬,混世界带眼识人呀!”

“你说什么?”受难牛睁起错愕的眼色。

“我说,你识得世界,就不要搬。”

花头九怕闯出事,向那人求情:“看开点吧,兄弟,今晚要吃饭!”

“你要吃饭,人家不要吃饭么?”

受难牛见得那人气势不对,当下停止了动作,转过胸来,硬气地说道:

“饭是大家要吃的,谁有气力,谁就吃!”

“哼!你恃气力大是不是?”

“气力大不大你管不着,细佬喜欢搬就搬!”

那连胡家伙气得脸孔发烧,举起竹竿想拦腰打过来。受难牛手快,拨开竹竿,侧身一踢,踢中那人,那人哎哟一声,捧头而走,另一个人趋前,照头劈来,不提防花头九横身一格,打在那人腰骨上,那人见势不妙,也就回身窜走了。

经过这一场打架,受难牛赚得一顿晚饭。有些在旁边“观战”的“行家”,暗暗地诧异受难牛,诧异中又带着羡煞的眼睛。

第三天,他们又照例在骑楼下挨挨站站,因为下着迷濛细雨,街上行人稀疏。花头九想拉受难牛折回广东道,正要举步,迎面来了几条大汉,走最前的是个灰布衫裤的单眼仔,跟着后面的像是担煤炭的苦力。他们来到受难牛跟前就止步。

受难牛睁着直的眼珠,盯着他,不答话。

“你识得我?”单眼仔指指自己的鼻端。

受难牛奇怪地摇摇头,他是钝感的,乡下味道很重,决不会想到单眼仔的来意。

“谁叫你们这样大胆,敢向我们兄弟下手?”

“你们兄弟先动手,怎么好说我们先动手?”花头九解释着。

“谁先动手我不管,我只问你,想生还是想死?”单眼仔口气越来越大,露开当门纽扣,插着两手,摆出要打的样子。

花头九有几分胆怯,但受难牛是个血气仔,哪里能忍受,眼见着单眼仔这个威风相,很是气愤。

单眼仔想伸手去掴一把受难牛的脸颊。

“不要动!”受难牛一手挡开,“丢你单眼仔,你敢动手?我说,你一动,我就把你的猪肠头都抽出来!”

单眼仔是个打仔,油麻地又是他们地盘,哪肯在受难牛眼前退缩?马上扬手,几条大汉一齐拥过来,扬拳出脚,乱踢乱打。可是,受难牛和花头九都是满身牛力的,一下就把大汉们打散。而附近那几个苦力,闻得自己人打架,都提了木棍抢过来,一直打了二十分钟,引得满街是人,直至差人来了,才一哄而散。单眼仔们打了一场大败仗,也就零落而回。受难牛满头大汗,拐进新填地街,回到花头九的住所里去。

这场打架,轰动了油麻地的苦力们,受难牛这个名字,也就很快地传开去,很多人对他表示推崇和佩服。特别使人吃惊的是,他不但不畏惧别人的报复而躲避,并且照样每天都来“企市”。

自此以后,很多和受难牛一样被乡下的乡长们迫出来,靠着扁担过活而又没有什么人“保家”的苦力都贴近了受难牛,受难牛就成了一大堆人中的大哥。这一来,单眼仔却又来寻他,这回可客气多哩,见了面,单眼仔就说:

“牛哥,不打不相识,别记着旧事呵!”

“我是来找饭吃的,不是来打架的——”受难牛笑着回答,“其实,大家都朝不保晚,有什么好打?”

“对对……”单眼仔也笑,“以后大家赏脸,世界艰难,有饭大家吃好啦!”

花头九立刻答嘴:“就是呀,我们大家都是客佬,吃两碗饭不容易,大家照顾照顾不好么?何必开口就讲打?”

“是,是……九哥讲的是道理,”单眼仔说着,趋前两步,重重地拍一下受难牛的左肩道歉似的,“不怪我吧,牛哥!”

受难牛高兴地笑起来,随口道:“你不欺负我就得啦,还怪什么?”

三人同时仰脸大笑,就像成了亲热的好兄弟。

1947年7月31日九龙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受难牛来到香港,找到同村兄弟花头九,花头九得知受难牛也是受到自己仇家何老三的逼迫才逃出来,于是仗义相助。
B.花头九称香港常有打架之事,告诫受难牛要学会忍受,否则难以存身,说明他对香港的环境特点有所了解。
C.雇人搬大木床的瘦女人坚持只出一元半钱,别人不接活而受难牛却抢着搬,这是因为他对“行家”们哄抬价格心生不满。
D.受难牛两次打架取胜,得到大批靠着扁担过活的苦力的推崇和拥戴,成为“大哥”,凭借力量成功取代了单眼仔。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花头九”“单眼仔”等人名,以及“同捞同煲”“混世界”“细佬”“企市”等词语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B.小说开篇设置悬念,一句“受难牛带着满肚委屈来到香港”,便把读者带入沉闷的氛围中,引发对受难牛遭遇的关切。
C.花头九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人物既是小说明暗线交汇的枢纽,推动情节发展,也对受难牛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小说主要连缀了四个场景,重点叙写受难牛先后和“连胡家伙”“单眼仔”的武力冲突,这一详略处理与小说主旨有关。
3.受难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下面是这篇小说最初发表时的结尾,而文本画线部分是作者晚年进行的改动,请简要分析这一改动使小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单眼仔走后,花头九拍拍受难牛的粗臂膊,粗声说:

“这是打杀世界,你有力,人家就赏脸呀,不然,嘿,你这骨头,怕早叫人折了!”

受难牛心里十分高兴。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术语输入中国并且流行是在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1906年,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把文学从根本类型上分为“景”与“情”、“客观”与“主观”,这“情”和“主观”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

在诗学上对浪漫主义进行大规模引进和使用是在五四时期。最先大规模介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和思想的应该是《少年中国》一班人,该刊仅诗学研究专号第9期上就专门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泰戈尔和歌德。创造社也是介绍浪漫主义的一支劲旅,在他们的代表性刊物《创造》上还专门刊出了“雪莱纪念号”,他们一班人的创作思想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当然,此期在诗学思想上浪漫主义特征最突出的还是郭沫若,他所坚持的诗学观念以及其代表作《女神》都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在郭沫若比较集中地表达其诗学思想的《三叶集》中,他最推崇的理念就是独创精神,个性张扬,“绝端的自由”,狂暴的反叛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远古、神奇、旷大和悠远的向往。

在整个五四时期,并不仅仅是诗学界表现出非常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他文学门类都有相同的趋势,所以李欧梵先生称整个五四一代作家是“浪漫的一代”。他认为,“对于迎着浪漫主义疾风骤雨而前进的五四青年,爱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作家们是这一倾向的带头人。”

随着革命文学的蓬勃兴起和左联的成立,表面上看浪漫主义诗学思想似乎逐渐地淡化了,但实际上它是以另一种面目继续存在着,即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与阶级话语显然更有力地影响着人们对“浪漫主义”术语的使用。蒋光慈较早将浪漫主义与革命嫁接在一起。在《革命与罗曼蒂克》一文中,他公开宣称罗曼蒂克的诗人比其他诗人更能领略革命,革命要有理想和热情,所以革命是最罗曼蒂克的。

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的生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它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并不相同。西方的浪漫主义是与西方的古典主义文学相对举而提出来的,在文学思想上是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和秩序的颠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产生并没有一个需要颠覆的像西方一样的古典主义这样的前提,它可以说是从西方横移过来的。这样一种情形,在西方导致的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尖锐冲突,浪漫主义几乎完全与古典主义一一相对;而在中国从根本上来说浪漫主义并不完全必须与中国古典文学规范相冲突,甚至它还可以积极吸纳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和精神。譬如,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可以存在,而闻一多、徐志摩的浪漫主义同样可以存在,由于后者更多地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艺术生命力还显得比前者更加旺盛。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从具体的浪漫主义思想观念上来讲,它同西方浪漫主义一样也比较明确,如张扬个性,主张自由,立足情感的抒发,坚持反抗的精神等,但这些观念的出发点不是在于“理想”,而是在于“现实”;不是在于进行文学的反抗,而是在于进行社会的抗争。这样的特点是源于中国社会的衰落,源于民族自救的必须,基于国富民强的政治要求,来自外族的侮辱和侵略。由于缺乏西方文化的传统和随身携带着中国古老的“文以致用”和“文以载道”的包袱而转向现实的关注。这许多的“中国性”,导致中国的浪漫主义如果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会显得“不够浪漫”,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伪浪漫”,然而,这恰恰正是“中国的浪漫”,只有从西方观念系统来看才会说它是“伪浪漫”。

(摘编自谢应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及其命运》)

材料二:

五四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启蒙现代性所蕴含的矛盾开始分化,其中焦灼愤激的救亡意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五四启蒙思想则很快失去了激动人心的精神魅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也为民族和阶级斗争的浪潮所淹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下,一种被称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转向后的创造社、新起的太阳社作家为代表,后来的左联及解放区的部分作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等人的作品中,都洋溢着充沛的革命激情。显然这与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偏爱一脉相承,当然,两者也存在重要差异。首先,革命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不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而是必须服从集体要求和政党话语,因而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特点。其次,由于革命浪漫主义强调革命理念的指导作用,这使其产生了强烈的理想化倾向。最后,在文学观念上,革命浪漫主义坚持功利主义的政治工具论,反对审美自律的文学本体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抗拒,除了革命浪漫主义所运用的政治武器之外,还有一些作家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早在20世纪20年代废名那些诗意盎然、有着遗世独立之风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中,就透露了以古典田园牧歌的意境抵制现代社会污浊纷扰的消息。后来沈从文的创作将中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田园抒情小说推向了高峰,并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徐向昱《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的《文学小言》引进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景”“情”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
B.《少年中国》刊物的成员们大规模介绍西方的浪漫主义诗学,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C.蒋光慈较早将“革命”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他呼吁革命的理想与热情,其作品展现出革命的激情。
D.革命浪漫主义承继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但二者在抒情基础、文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大批学者和作家从西方引进浪漫主义文学,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将会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B.创造社经历过创作方向的转变,但在转向前后,该文学社团的创作思想都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
C.相比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生命力显得更加旺盛。
D.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被西方学者讥讽为“伪浪漫”,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浪漫”中表现出更多的现实关注与抗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有关郭沫若的材料能够证明,五四时期的中国诗坛上,浪漫主义诗学的观念和作品都已出现。
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李欧梵“浪漫的一代”的评语,用以佐证五四时期中国文学普遍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趋势。
C.材料一第五段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进行比较,突出了二者在生成过程上的不同特点。
D.材料二列举废名和沈从文的抒情小说创作之例,旨在证明革命浪漫主义并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唯一流派。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产生的条件。
5.下面这首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910月间作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十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B.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在古代文学家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以“言”不重要,重要的是“意”。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苏轼在《试笔自书》中写过一段被贬海南的经历——

刚到海南时,他常常黯然神伤: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岛呢?过了一段时间,他豁然开朗:海南是岛,可往大了看,中原又何尝不是一座岛呢?这样看来,谁不在岛上呢?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自伤自叹。想到此处,苏轼不禁大笑,原来困住自己的是自己的内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