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和天气,虽有霜降和冷雨,但并无颓废伤感之意。
B.这首诗写景视听结合,虚实相衬,细腻的景物中寄寓着作者美好的情感。
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表现出诗人寻春的急迫心情与坚定信念。
D.诗人揩拭双眼,静待朋友的佳作,想以之洗尽昏昏睡意,振作起精神。
2.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松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转身的可能与空间,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人叙事,从现实真实走向虚构叙事。由此,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了双重回归。一是回归长篇小说的叙事性文体本源,开始注重形式创新和语言探索,文体自觉性显著提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前者呼应了建构叙事虚构的本体性以获得文学合法性要求,注重个人化写作、自由地虚构、强调叙事及叙事主体自身的意义等等,标示着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叙事观念的觉醒和文体观念的自觉;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

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正像时下文学界正在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学层面的丰富内涵依然需要故事来承载。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对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也是不为过的。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和载体,最终需要被内化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所超越。囿于自身相对陈旧的文学观念和封闭单一的生活经验,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

(摘编自朱向前、傅逸尘《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回望与省察》)

材料二:

若论及今年军旅文学界的大事件,当属军队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等5部作品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二来,今年《人民文学》8月号刊出了军旅文学特辑,拿出一本刊物的容量供军旅文学作家集中展示,这在《人民文学》创刊以来也属罕见,对于军队作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露脸契机。

细品这几部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性正与军旅文学的核心品性两相契合,且具有饱满的内在张力。好的作品需要具备语言魅力和精彩叙事等文学元素,文学修养和文学技能是前提和关键,也是作品能否立住的首要指标,而经典之作更是需要作家自身的情怀作为底蕴。尤其是军旅文学,它诞生于硝烟炮火之中,其内核深深根植于民族血脉,与军人的骨血融为一体,彰显着军人刚硬坚韧的精神品格。

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这些被精心挑选和组构的小说,大部分存在人物形象不够丰盈、内涵不够深入等问题,流于苍白的模式化写作。有的小说其实并不缺乏上文提到的情怀,但显然这种情怀或者说情结还远未内化为作品的精髓,塑造的人物有趋同化、脸谱化,人和人之间没有明显的性格区分,说话风格高度一致;或是过于理想化,仿佛给一个小故事强行扣上了大帽子,显然也不能达到作家提升作品内涵的期许。

那么问题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性的缺失。当作家失去精心营构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说纯粹以主题优势胜出,显然是徒劳的。文学的叙述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翻越生活藩篱,落脚在另一种思维的开阔之处。当素材仅仅围绕作家的浅层研究,反而困囿于经验之内,或是建立起简单的对垒模式识真辨伪,不但支撑不起作品应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读者放弃阅读,失去阐释的兴趣。

这两件军旅文学大事件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当下的军旅文学似乎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光荣与梦想并没走远,而新的曙光也远未普照文坛,传承并未接续,断裂已然出现。文学不是单纯的表态工具,主题牵引显然也覆盖不了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多样的尝试和表达,没有向文学领域不断发起进攻的豪情与野心,文学魅力又从何体现呢?

(摘编自徐艺嘉《军旅文学呼唤文学性的回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的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变化,从而获得创作的转身与发展空间。
B.注重形式创新、语言探索以及关照复杂人性、个人命运是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
C.《俄罗斯陆军腰带》《底色》等军旅作品内在张力饱满,是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重要原因。
D.《人民文学》开设特辑展示军旅作家作品,表明其受到重视,但未来发展之路并不会十分平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学作品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
B.借鉴中国小说创作传统、直面当下中国经验和语境,军旅文学可提升作品内涵。
C.“政治话语”会规训甚至异化军旅文学,因此应该消除“政治话语”对创作的影响。
D.部分军旅小说人物形象脸谱化、作品的内涵过于理想化,会逼迫读者放弃阅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军旅文学要有文学性”观点的一项是(     
A.从《解密》到《暗算》再到《风声》,军旅作家麦家的创作能沉入生命而又超越肉身。
B.都梁的长篇军旅小说《亮剑》追求顺畅无障碍的浅显阅读快感,具有心灵鸡汤的功用。
C.朱向前教授分析刘静的长篇小说《戎装女人》:领导岗位人物的领导角色失真却浪漫。
D.张慧敏的《回家》依照人物的原型创作,依据采访素材,完全忠实于生活的既有真实。
4.有人说“讲好军旅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
5.人们呼唤军旅文学“文学性”的回归,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回归的途径。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抬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动词,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相同。
B.“务”意为致力于,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意思相同。
C.“而”同“尔”,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缫而绪,早织而缕”中的“而”用法相同。
D.“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与“稽首”“叩首”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能让田地荒芜。
B.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说明他尚未理解管仲的意思。
C.咎季墙坏不修,晋文公深受启发,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修建也不准妨碍农事。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要重视百姓,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2)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5.粮食问题自古就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的根本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体现在何处。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也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

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

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

“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

材料二: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来取的一种翻译策略。

(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材料三:

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

(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
B.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
C.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照英译本完成
D.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
B.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
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
B.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
C.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
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
4.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
5.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正是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时候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
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痛心。
D.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及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无人过问的孤独。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性格,与文中仲由的性格形成对比。
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3.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4.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本小说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本文分析作者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类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

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小,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更把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的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爹”与“我”想通过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了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故事发生的“桃花寨”少与外界联系,作者以此命名可能受《桃花源记》的启发。
C.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
D.“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3.如何理解“石匠留下的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如欲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则《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类型: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早期的现代诗歌起步阶段,胡适、郭沫若等皆主张新诗应与传统文化、古体诗决裂,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一旦废除古体诗的格律,随之而来便是诗歌创作形式的极端自由,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新诗来说,旧的诗歌形式被废除,新的诗歌理论尚未建立,这时是诗坛最混乱的时候,许多新诗人简单地将白话当作白话诗。这也是为什么五四时期部分人士反对白话诗,认为新诗不是诗,即便是当时提倡并写作新诗的俞平伯也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中国现行白话,不是做诗的绝对适宜的工具

第一位宣布与古体诗决裂的白话诗人胡适同时也是第一位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理论的学者。胡适提倡作诗如作文,即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然而在他的早期诗歌创作中仍然有割舍不掉的传统诗歌的形式:

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

臧晖先生昨夜(作一个)梦,(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醒来)我自披衣开窗坐,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比起一面要割裂传统,一面又不自觉的被传统所影响的胡适,郭沫若则是对传统的彻底的断裂者。《天狗》《笔立山头展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歌脱尽古体诗的影子,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思想无不体现着一个字。他所选取的意象多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地球”“宇宙”“太平洋皆是现代地理观;工厂的黑烟在他看来是黑玫瑰,他的笔下是对工业社会的赞美,对都市文明的憧憬。郭沫若是五四时期与传统文化割裂的最彻底的一位白话诗人,其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文学创作引领意识,具有很强的先锋性

真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汇点上的诗派应当数新月派。闻一多提出诗歌创作应追求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其中建筑美音乐美都体现着对古体诗的继承。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然不必呆板的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音乐美同样是闻一多对古体诗的回归。他对胡适的自然音节理论进行了批评,胡适之先生自序再版《尝试集》,因为他的诗中词曲的音节进而为纯粹的‘自由诗’的音节,很自鸣得意。其实这是很可笑的事。旧词曲的音节并不全是词曲自身的音节,音节之可能性寓于一种方言中,有一种方言,自有一种‘天赋的’音节。声与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的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的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所谓‘自然音节’最多不过是散文的音节。散文的音节当然没有诗的音节那样完美。……我们若根本地不承认带词曲气味的音节为美,我们只有两条路可走:甘心作坏诗——没有音节的诗,或用别国的文字作诗。

(摘编自杜楠玥《割裂还是继承——浅谈中国现代新诗与传统诗》)

材料二: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无论是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课本,还是2003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课本,都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编入现代诗歌单元,且2000年版的课本还有这样的提示:毛泽东诗词是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说法与老教材如出一辙,即仍然以作者年代和诗作内容作为划分标准。新课标教材似乎有所变化,但提法不够明确,处理不够到位。其单元提示为: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人教社高中《语文》执行主编顾之川先生认为《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其理由是现代人所写,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我认为,那些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诗,还是应从形式着眼,称旧体诗好,不宜称现代诗,因为按工具书的说法和一般人的观念、习惯,是把新诗看作现代诗,即把五四后出现的那种形式自由,不拘字数、句数、平仄等的新体诗看作现代诗的。

如果以作者年代为分类标准,五四前的看作旧诗”“旧体诗,五四后的看作新诗”“现代诗,这样的划分没有丝毫意义,它并未揭示”“不同的形式特征。如果以内容为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类应该是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而不应是旧诗、新诗、现代诗。再说,诗作表达的内容情感,”“难以截然分开:《诗经》中的《氓》、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等表达的爱情内容和爱情情感,现代诗不表达这样的内容和情感?

毛泽东把自己的诗词看作旧体诗。他在《给臧克家和各位同志的信》中说: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题材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摘编自邓木辉《<沁园春·长沙>不是现代诗》)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诗的起步阶段,文学界存在一些激烈观点,例如认为现代新诗应与传统文化决裂,才能摆脱封建桎梏,但这种观点在实践层面具有较大困难。
B.虽然胡适是最早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理论的学者,但其早期诗歌的创作,也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展现出现代诗歌发展中的桎梏。
C.郭沫若作为与传统决裂最彻底的诗人,“先锋性”意识贯彻其文学创作始终,他的许多现代诗都体现了一个“新”字,这是文学进步的表现。
D.属于新月派诗人的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理论,三美理论是对传统诗词和现代新诗的理性融合,据此他批判了胡适的“自然音节”理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沁园春·长沙》多次被编入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新诗单元,但其是否能算作现代新诗还值得讨论,不过其形式属于古典诗词是毫无争议的。
B.人教社高中《语文》执行主编顾之川先生认为《沁园春·长沙》属于现代诗,是从诗人本身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上来谈的,但作者并不认同此判断标准。
C.作者认为探究《沁园春·长沙》是否属于现代诗的范畴,最好从形式上着眼,从作者年代和诗作内容两方面着眼丝毫没有意义,因为无法揭示“新旧”形式特征。
D.毛泽东把自己的诗词看作为旧体诗,并不愿意正式发表,更不提倡,是因为担心不利于青年成长,他比较推崇形式自由的现代新诗,那有利于青年解放思想。
3.根据材料,下列哪一项符合闻一多先生的“三美”主张(     
A.醒呀/从睡乡醒回/晨鸡声沥沥在相催/看呀/鸽子起来了/她们在碧落里翻飞/霞织的五彩衣裳/悬挂在弯弯月钩上/日神也捧着金镜/等候你起来梳早妆/
B.轮船要煤烧/我的脑筋中每天至少要/三四立方尺的新思潮/Stendhal哟/HenriBeyle哟/你这句警策的名言/便是我今天装进了脑的无烟煤了/
C.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优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盼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
D.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在缓缓飘动的夜里/有两对双星/以乎没有定轨/是时远时近/
4.结合材料一,概括五四以来的现代新诗创作出现了哪些主张。
5.根据上述文本,分析《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是否算一首现代新诗?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戏剧界常说:戏要常带三分生。三分生是指心理层面的。就技巧而言,唱戏当然要追求十分熟。但若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熟,闭着眼也能走完整个表演流程。那就容易缺乏上进心。久而久之,惰性渐深,便麻木而无所悟,技艺难有寸进,十分熟就可能变成十分生

以上材料能引发人们深入思考,给人以深刻启示。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

刘建超

15年以后,我会成为一名将军。哥查着字典读完一本泛黄的《孙子兵法》后,右手握着书轻轻拍打着左手心,站立窗前一脸庄严,两眼望着无边天际对我说。哥那年12岁。

哥高中毕业报名参军。全县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挑选3名飞行员,哥是最后6名候选人之一。哥打开箱子搬出平时不许我翻动的几十本宝贝书:这些都留给你,好好学习,哥当了将军回来接你。可哥政审没有通过。哥哭了一天,背着母亲缝好的被子到80里外县化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每月23元工资。

哥的师傅为人尖刻。哥除了干活还要给师傅洗衣打饭,星期天还去乡下帮助师傅家干田里的活。哥的师傅烟瘾大,爱下棋,常哄着哥陪他下棋,谁输了谁就买一包黄金叶。哥的工资除去吃饭大都孝敬师傅吸烟了。学校放暑假,我背着一小口袋白蒸馍去看哥,哥屋里除了母亲缝的那床被子,啥都没有。一张苇席铺在地上,上面堆满了棋书。哥光着膀子坐在席上打棋谱能打一通宵。目前局势是这样的,我赢师傅已在把握之中了。哥说。晌午,哥和师傅下棋又连输三盘。师傅抻着黑乎乎的手从小口袋里抓走了三个白蒸馍,我心疼得直掉泪。哥说兵不厌诈,你还不懂。哥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谁输一盘,一条‘黄金叶’。哥将三条烟放在桌上。围观的人开始起哄。师傅掏出一沓菜票:输了下个月吃咸菜!哥就蹲在凳子上,一手托腮,一手调动兵力,直杀得师傅大冷天硬是出了一头汗。不少人给哥的师傅当高参也无济于事。哥干脆利索连胜三盘。哥收起菜票揣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师傅瞪着眼张着嘴半天没缓过劲儿。

15年后,哥没有当上将军却当上了爸爸。哥给女儿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上将。嫂子噘着嘴老大不愿意。上将升入小学后,嫂子的厂里出现困难,厂里不少职工托人找关系往哥的厂子里调,嫂子也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谈。哥在屋里背着手不停踱着步子,说:从目前局势看,我厂的效益确实不错,但是污染严重,治理是早晚的事。而你厂的产品是国家建设的资源性产品,定当扶持。如哥所料,不出一年,哥的厂被勒令停产,嫂子的厂子又红火起来。嫂子对哥佩服得不得了,对哥伺候得更周到。

上将升中学时,城里兴起建房热,许多职工借钱筹资在县城新规划的职工新区盖房子。哥不为所动。老街坊为庆祝新房建成,请哥去喝酒,饭桌上,哥蹦出两个字惜哉。主人让哥说个明白。哥用手指蘸着酒在桌上画了一幅地图,一手撑着腰,一手拿着一根筷子:目前的局势是这样的,世界资源之争,重点在石油,10年20年之后,则是水资源。云梦河水质优良,却是水患之根,治理是早晚的事。从地理位置看,治理云梦河非葫芦口处莫属。在此地建职工新区,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住不上三年五载就拆迁,岂不惜哉?主人不爱听,酒席未散就把哥请了出去。3年后,职工新区果然开始拆迁,哥成了县城家喻户晓的人物。

天未降大任于哥,同样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女儿上将在一次郊外春游中出了车祸,嫂子晾晒衣服时不慎从二楼坠下,住院3个月,还要定期做康复理疗。哥花光所有积蓄,变卖了家当,背了一身债务。哥却处之坦然,只是头发白了许多。闲暇时,哥推着嫂子出去散步,嫂子怀中抱着两样东西,一只折叠小马扎,一副象棋。哥放稳轮椅,打开小马扎,铺开棋盘。接受男女老少的挑战。不论其棋艺高低,哥从不敷衍。每次把对手逼入绝境,一声之后,哥便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来,抽出一支叼在嘴上,嫂子会及时划一根火柴将烟点燃,对哥粲然一笑。哥深吸一口烟,再将烟雾从鼻孔唇缝缓缓吐出,那份踌躇满志的神态俨然一位将军。

(选自《中国小小说典藏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15年以后,我会成为一名将军”这一句简短的语言描写让一个充满自信、有雄心大志的“哥”的形象跃然纸上,开篇就让读者感受到“哥”的非同寻常。
B.“哥”在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并“干脆利索连胜三盘”“收起菜票揣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说明“哥”好胜心强,最终战胜师傅,扬眉吐气。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展示人物内心,“目前局势是这样的”,这句口头禅表现出“哥”虽然没有成为真正的将军,但灵魂深处的将军梦使他不自觉地产生角色代入感。
D.“嫂子”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在她身上体现情节发展,对“哥”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如“嫂子也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谈”,引出“哥”对两家单位发展趋势的高明预见。
2.画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上承“哥”没有实现“将军”梦的遗憾,下启“哥”后来的坎坷遭遇。
B.以“我”的视角评论“哥”的境遇,既真实可信,又体现作者冷峻客观的态度。
C.句子的文言风格,符合“将军”一词的古典色彩,也呼应“哥”的用语习惯。
D.画线句子化用孟子的名言,以一种辛酸的口吻揭示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3.“哥”下棋最终战胜师傅,这一情节在前文中已有多处伏笔,请简要概括。
4.“哥”只是一个平凡人物,小说结尾却说他“俨然一位将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