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爽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来礼待贤士,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代成王执政,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5.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土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在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保护乡村遗产,我们还需要将其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凭借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使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的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大会决定以60年代为“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并制定了《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仍然进步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有效利用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周边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结果。
B.保护乡土建筑,应在乡村遗产视野下重点关注建筑本体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C.因为对庄寨的修缮既在是保护文化遗产,也是在构建身份认同,所以要强化其价值内涵传承。
D.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不能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遗产之所以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是因为它是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B.永泰庄在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的保护过程中,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这一做法,体现出乡村保护过程中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这一策略。
C.“内源型”发展模式与 “外源型”发展模式不同,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它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它不只注重发展经济,也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各个村落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型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成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山西平遥古城梁村,建筑文化多样,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丰富,近年来开发成了一个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农村旅游胜地。
B.云南省曲靖市白雾村,早年,便有着“万里京运第一站”之称,时至今日,村牌坊、文庙、古戏台、财神庙、圣若瑟教堂依然完好。
C.山西省长治市黄崖洞,峭壁连绵数十公里,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似,这里被开发成黄崖洞文化旅游区,是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
D.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大芦村,被称为“广西楹联第一村”,现完好保存有305副古对联,传承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文化根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三则材料,针对当下部分城市 “兴建古城”热这一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

“激活”是指刺激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应用软件要激活,才能为人们提供使用价值;生物酶原也要激活,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体现价值。新华社社评曾说:“青春拥有无限的能动力和创造力,蕴藏着无限能量。”我们如何充分发挥青春的能量使其实现更大的价值呢?我想这也需要“激活”。

请以“激活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做。

类型:话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帮大学生写论文,替程序员写代码,会写诗,能讲笑话,甚至能帮记者写稿子……2022年底面世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一夜蹿红,持续爆火,其背后的人工智能(AI)技术让全球互联网科技巨头开启狂飙模式。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说,AI正在重塑互联网。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引发行业变革,ChatGPT究竟做对了什么?

一方面,是人机互动带来的人性化体验。ChatGPT让人工智能成为了一项大众都能使用的服务,而且用户体验十分惊艳。这是此前人工智能从未达到的境界。从技术上而言,ChatGPT使用的模型和算法从参数上看未必是最高的,但其创新在于让AI的算法和训练过程更加人性化,生成有组织”“有筛选的文本模型,让人工智能会思考。这也是提升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一项技术,如果没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和推广产品,那么终将是昙花一现。ChatGPT作为一款能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和价值的应用,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商业模式,打破了AI“嵌入式的常规形态,打造了新的内容生成和交互形态。在发布短短5天内,用户数量破百万,两个多月后用户破亿,显示出其在规模化应用上的巨大潜力。而ChatGPT背后的模型和算法,应用空间远不止这些。

基于ChatGPT庞大的潜在用户基数,付费服务是其最直观的商业模式。即便仅部分付费或者收取少量费用,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通过流量、广告等渠道也能实现快速变现。除了ChatGPT自身带来的直观经济利益,其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后产生的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此外,互联网能够在全球普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ChatGPT能够出圈,关键原因之一也涉及人——提升了人性化互动体验和应用。

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而言,竞争的核心并不只是技术,还有技术应用带来的服务,后者可能更为重要。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聪明,其目的始终是服务人类。眼下,一场新的人工智能大战已经打响。ChatGPT的出现,为人工智能应用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当然,面对ChatGPT带来的热潮和热议,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新技术到底能给人、产业、社会带来何种深刻的变化,并不取决于它掀起的浪花有多大,而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塑现有的思维模式、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并且形成持久的、自洽的运行闭环。从这个意义上说,ChatGPT还面临不少的挑战,也有不少需要克服的不足。

(摘编自禹洋《ChatGPT做对了什么?》

材料二:

近日被誉为史上最强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发热议,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职业或被取代,莘莘学子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施展才华的工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来看,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被投喂了海量数据,知识库非常庞大,但是其准确度还远远不够。它可以非常快速地给出信息,同时也会出现《红楼梦》的作者是石头这样的低级错误,评价文学作品也不过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因为网络上本就充斥海量乱七八糟的信息,甚至因为算法的缘故,一些虚假信息还可能被优先推荐。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软件加快了人们寻找信息的速度,但识别信息真伪的判断力变得更加重要。答案的出处是什么,有没有权威的研究支持,有没有其他说法?人们需要通过对不同信息源交叉比对,分析判断出人工智能软件给的答案是不是正确。而这种判断力恰恰来自正规,系统化的学习和搜索技巧。

一切软件和人工智能都是辅助工具,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人。比如说,医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诊断一些特定类型的癌症,但是下诊断的还得是医生。工具无论多么发达,都依赖于操作的人。

情感力:情感体察,增强情感

有人尝试用ChatGPT写一篇小学生作文,并混在真正的小学生优秀作文中,结果绝大多数人还是能一眼识别出软件作文和真人作文。因为软件写的文章看起来逻辑清楚、文笔流畅,但缺乏独特的情感体察。让软件写一首诗歌,也只不过是利用数据库生成的一些词语拼凑。

软件在聊天时,也缺乏幽默感,听不懂双关语、谐音梗、笑话等,凡是抖机灵、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软件都接不上来,只是按照套路化的方式在回答,甚至同一个问题多问几次的答案都不一样。

目前来看,这个聊天软件只是带有一点人格色彩的搜索引擎,远远不能创作出具有强烈情感的独特文学作品。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有别于机器,就在于人类独有的心智结构、有价值观、有情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撰文谈到,10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工作,排名第一的就是电话销售。但销售和客服大概率不会消失,未来需要的是更深度的支持、面对面的服务和共情能力。同样,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财经和体育类消息,但不能代替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写就深度报道。

简单的汇编信息、重复的工作,不可避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不可能跟人工智能比拼记忆和手速,需要的是提高认知能力、选择能力。

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解放人类的生产力,就像蒸汽织布机解放了纺织女工的双手、汽车代替了马车,人工智能可以把我们从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爱、去创造。

(摘编自李峥嵘《做一个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底面世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能够持续爆火是因为它能替程序员写代码,能写诗。
B.从技术参数上看,ChatGPT使用的模型和算法未必是最高的,其让人工智能会思考是提升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
C.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软件虽然知识库庞大,但是其准确度还远远不够,还是会出现作品和作者不匹配的错误。
D.李开复认为在10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中,最早消失的将是电话销售,但人工销售和客服大概率不会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人工智能的短板展开论述,并认为人工智能还有不足和发展的空间。
B.ChatGPT融入各行各业后发展产生的经济价值将给ChatGPT带来广阔“钱”景。
C.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得以后的高校毕业生没有机会选择传统的职业和行业。
D.不管同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出现几次,人工智能软件总是按照套路给出一样的答案。
3.下列选项表述的活动中,不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一项是(     
A.报社记者采访本次辩论赛“最佳辩手”后撰写深度报道。
B.根据本次比赛情况生成体育和财经类最新消息。
C.即兴创作了一首歌颂祖国美丽山川的现代诗歌。
D.国家重点红色旅游景点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4.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仿照②处的标题给①③处加上标题。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字母写在答题卡横线上。
释A囚B辟为C参谋D未几E辞职F李阳冰为当G涂令H白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所阐述的那样,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朱熹的《童蒙须知》中将洒扫涓洁作为孩童启蒙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高度重视手工劳动,将之视为重建身体与知识的有效中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会种菜,不算学生。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劳动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

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即文化实践。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劳动教育通过切实的劳动实践提高人的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生产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推动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进而推进了文化实践的深入与革新。同时,劳动教育又是文化实践的载体,文化融入是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劳动教育巩固了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也通过这种身心融合的教育给人带来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人在文化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

劳动实践深化文化认同。对于文化认同,应有至少两个层次的理解,其一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传统和现在知识层面的数量积累,还是一种可能在未来喷薄的智能意识,既基于内容又基于过程。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也唯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激发、实现。其二是文化超越。超越不是以鄙夷的眼光弃之不用,而是用关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现实与传统的融合新生,以文化主体的责任去更好地传承、突破与创新,通过劳动实践与现实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新生。如果失去了具体实践路径,文化认同只会成为一句口号,也让实践和文化都失去了主体性。劳动教育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无论是田园种植、印染工艺、纸扇泥塑、裁衣织布的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的实践,还是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是对文明与智慧的追溯,也唯有通过广泛蕴藏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才能进一步启迪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摘编自马慧子   马梅《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

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由是,各地中小学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因地制宜,开设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种菜做饭学农活儿,木工花艺做公益,在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艺社团活动之外,孩子们又有了崭新的成长体验,各具特色,不亦乐乎。

为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价值观塑造、生活能力养成和公共意识培育3个方面,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价值观塑造方面。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应侧重于价值观塑造,主要是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劳动,感受劳动,进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果实。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而为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是有责任的,从而树立起劳动光荣、自食其力和责任担当的价值观。

生活能力养成方面。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共设置了10个任务群,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部分。相较而言,日常生活劳动部分实际意义更大一些,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任务群,和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结合甚为紧密。通过此类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孩子们打小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养成自理能力。

公共意识培育方面。服务性劳动部分中,有一个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任务群,很有意义。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性公益活动、一些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从相对封闭的校园和家庭环境中走出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对真实复杂的社会提前有一些近距离的感知认知;而且,从全人教育角度来说,这也补上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一环。

另一方面,这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帮助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模式,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不是精致的利已主义者。

(摘编自陆建国《劳动教育不能简化为劳动体验课》)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
B.劳动其实就是各种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
C.文化认同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具体的实践能激发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
D.注重价值观塑造、生活能力养成和公共意识方面的培育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也与人的劳动密不可分。
B.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
C.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因此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本体。
D.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各地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课。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11岁的女儿不想读书,爸爸就带她在烈日下挖藕以体验生活的不易,4个小时下来,女儿脸晒到脱皮,爸爸觉得效果很好,因为事后孩子表示要好好读书了。
B.每周让孩子做一顿饭,从菜市场讨价还价买菜、择菜淘米到烧煮烹炸,让孩子们在掌握生活本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家务劳动的不易。
C.到山上挖笋、采茶,去田里拔草、摘野菜……这是某中学组织的“新劳动教育”研学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农事活动、走近自然,感受民风民俗。
D.鼎湖小学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居家劳动,主动承担家务,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能力,树立起劳动担当和责任意识,做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课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暑假过后,我们就要开启选课走班模式。大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提前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设计人生方向。这引发了一场关于“设计”的讨论。

有人认为,求学要及早设计,精彩的人生更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确定自己前进的道路,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一种预见性的设计;也有人认为,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种可能,因为人生的精彩之处恰在于不确定性。


对此,你怎么看?请就“人生是否需要设计”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话题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漱溟说:“这个时代有一个误会,就是错把欲望当志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论。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七年卒,)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谥云曰顺平侯。

(选自《云别传》,有减)

注:①围:防守之地,这里指赵云部队的营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主与云A同床B眠卧C密遣云D合募E得数百人F皆称刘左将军部G曲H绍不能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代理、兼任官职,三国时期,割据势力通过任命领官,增强对地方的控制。
B.偃旗息鼓中的“鼓”,在古代战斗中,起到激励士气、调配秩序、提醒撤军等作用。
C.引,在文中是“退却”的意思,这与成语“引而不发”中的“引”字的意思不同。
D.所以,意为“用来……的”,与《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云和刘备在同附公孙瓒时相识相知,结下深厚情谊,之后赵云以为兄长奔丧为由,主动离开公孙瓒,并与刘备定下未来之约。
B.在赵范想要将寡嫂嫁给赵云,从而与之结交时,赵云因自己与赵范同姓,娶其寡嫂,不合礼法,虽有旁人相劝,也坚决拒绝。
C.赵云与曹操军队偶遇,不敌还营,故意大开营门,反而让敌军因怕中埋伏而不敢进攻,这与诸葛亮的“空城计”如出一辙。
D.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极力主张给赵云加谥,是因为赵云跟随先主功勋卓著,同时又护卫幼主,在危难中展现出了他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
(2)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
5.根据材料,谈谈赵云的谥号为什么被定为“顺平”?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在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它又同时具有道德哲学或人生哲学的内涵。张岱年说:“古代哲学中所谓天是有歧义的,或以指主宰之天,或以指自然之天,或以指义理之天。”他还指出古代先贤中,孔子、墨子、孟子及董仲舒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宋明理学或讲天即理,或认为心即天,其要义都在强调天的独一和绝对。就是说,遵从“天”是对绝对客观外在的承认,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认识,先秦时代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下”观念。

“天下”观念的基本原理,就是“‘天下’万物都反映着并且要服从于‘天’的意志”及“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根源,是先秦“天下”观念中所表现的“周边民族集团与中原王朝同属一个‘天下’”的认识,这是“天”作为最高主宰的外在表现。由于“天”在道德上的内涵,“天下”观念还有另外一层道德上的必然,亦即“四夷”尊崇中原,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和优先性。甚至可以说,“天下”观念在早期中国首先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而存在的。当然,早期中国相对周边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天”的外延和内涵被普遍认同的客观原因。

古代中国对于“天下”观念的叙述,可以理解为道德与制度的系统构建。早期中国的“五服”及周的封建与宗法制,秦汉之后的羁縻、土司制度乃至宗藩制度,都是对于“天下”的制度构建。除了原本所具有的道德属性之外,“天下”观念亦因此成为一种维护秩序和安全的手段而被实用化。可以说,“天下”观念兼具道德与实用之二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由多层复杂内容构成的抽象的“天下”观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维度的“统合”功能。

一是“天下”观念使“华夷一体”或“华夷一家”思想有了理论根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及立场,会使华夷之间既合又分。华夏及“四夷”族群,一方面彼此融合,另一方面又存在客观差别。当强调彼此融合时,即所谓“华夷一体”,是一种“合”的表现。当注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时,就会存在“华夷之辨”的分野。“华夷一体”及“华夷之辨”在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

二是“天下”观念推动了各区域族群的不断融合与统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受“天下”观念影响形成的“天下一统”政治目标追求,有助于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不同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而大不断滚雪球式发展。

当然,“天下”观念虽使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态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不断巩固,但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不同区域族群在文化及经济等方面表现的客观差异、“中国”与“四夷”既统一又对立的形态,使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了极大的差别,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复杂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乏“天下”观念,则“华夷一体”将没有适宜的理论阐释空间。“天下”观念使华夷之间的转化、结合有了理论谱系,成为维系中国古代各族群不断融合的根本思想根基。

(摘编自段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论析》)

材料二:

自先秦以来,古代中国人鲜明划出“中国”“华夏”与“四裔”“夷狄”的界限,而所谓“华夷之别”“夷夏大防”,主要不是族群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差异。孔子说过“内诸夏而外夷狄”,也是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的:“内诸夏”为礼仪之邦,“外夷狄”乃化外之民。

最初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国”即“天下”,后因张骞、玄奘与郑和等出使的经历,对“天下”(世界)与“中国”(华夏)的大小观念虽有认知,但迟至明清,仍顽固地把“中国”等同于“天下”。即便不得不承认“天下”大于“中国”时,他们也依旧坚信,“中国”位居天下之中央,形成一种将“四裔”也包括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观。这种中国中心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件,附着于儒家思想之上,自始便有强烈的文化意义,并在“四夷”压迫“中国”时越发高涨。当北宋受到辽朝与西夏的威逼,学者石介就在其《中国论》里强调:“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当“中国”一词用于国家概念后,大一统的中国君主,无不把自己视为整个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表示:“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这种观念不自唐太宗始,直到明清皇帝那里,仍能听到类似的声音。

在古代世界,中华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不仅朝鲜、日本等深受中华文化浸染的东亚国家对中国深表认同与仰慕,其他周边民族也对中国表示向往。周边民族与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向慕,是中华强势文化在外部世界的折光,这种反射回来的折光,让古代中国人更加沉在原有的文化优越感中。乾隆朝修撰《皇清文献通考》时就陶醉道,四夷“自附于中华之教,是则圣人之道之大与圣朝之化之神也”。

文化优越感以精神层面支持了中国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又以国家形式强化了文化优越感。这种互动所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古代中国在处理外部世界事务时,对周边民族与国家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自大与不屑为伍的鄙视。于是,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四夷”的关系中,不仅没有平等可言,甚至连起码的对等关系也不能接受。大业初,隋炀帝见到日本国国书抬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就大为不悦道:“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摘编自虞云国《历史上的中国中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及“华夷之辨”时,指出华夏与四夷的对立与统一在历史上客观存在,且都认为华夷的差异主要在于文化。
B.材料一认为,先秦“天下”观念影响深远,这一观念的形成,是以对“天”的遵从这一道德上的必然要求为基础的。
C.材料二引用北宋石介的言论,说明了中国与四夷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别,主要论证了地理位置会带来中原与四夷的文化差异。
D.材料二认为,古代中国对待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态度,使得文化优越感和中国中心论产生了互动,并在古代君王的行为中展现。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普遍认同“天”的外延与内涵,与早期的中原文明较周边文明高度发达有关。
B.“天下”观念兼备道德和实用二者,制度的构建是对“天下”观念的一种叙述和实践。
C.历史上“华”“夷”或对立或统一的状态,是复杂且抽象的“天下”观念造成的。
D.如果没有“天下”观念,那么中国古代各族群不断融合的进程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3.下列不能支撑“中国中心论”的是(     
A.“凡天子者,天下之首;蛮夷者,天下之足。”——贾谊
B.“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C.“以四海之广,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江统
D.“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东方朔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到的“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体现了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试加以分析。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