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以下是同学负责撰写的爱国人物专题展览解说词,请帮助主持人补充空缺部分。
家,是一缕散不去的乡愁,它是木兰从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______________”的情不自禁的喜悦;它是岑参东望故园,长路漫漫,“_____________”亲人远隔的泪雨滂沱(《逢入京使》);
国,是壮丽秀美的璀璨山河,它是王维的“深林人不知,_______”中的美好对话(《竹里馆》);是韩愈写晚春美景“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所透露出的对生命的珍惜(《晚春》);也是杜甫笔下“_____________”泰山的高大巍峨与神奇秀丽(《望岳》);更是龚自珍“_____________”,以身许国的无私奉献精神(《己亥杂诗(其五)》)。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不久,得到鱼的人吃完鱼后,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可是他没有走到海边就饿死了。

还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靠着那一篓鲜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


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健康;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拟行路难

鲍照【南北朝】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对比李白的《行路难》,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B.两首诗在体裁上都是古体杂言诗。在诗中诗人壮志难酬,抑郁不得志之时,都是通过游览山水来排遣和发泄内心苦闷的。
C.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语言很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李白《行路难》语言风格豪放,自然流畅,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
D.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历史的长廊里,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仍坚强不屈,“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心怀天下,仍积极乐观,“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出京“____________________”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岳阳楼记》);刘禹锡被贬弃置二十三年,看到白居易为自己抱不平的两句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回赠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生活的哲思和豁达的襟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类型:句子默写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美丽的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炽烈的火把/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看,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那样__________人心,___________人心,___________人心;②也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那样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为之探索、为之奋斗的伟大追求。③“中国梦”远远超越了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④我们的“中国梦”以个人成功与人们共同幸福为目标和目的。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1)将下列词语依次还原到第①句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凝聚              B.打动              C.激励
(2)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短语的结构类型来看,第⑤句中“民族的梦”是_____________短语。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贸然   潇索   困厄   大发雷霆B.撩逗   劫掠   孺养   富丽堂黄
C.秘诀   端祥   旁鹜   断章取义D.鄙夷   绸缎   娉婷   李代桃僵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阔(chuò)   (hài)   桥(zhài)   抽丝茧(bō)
B.烟(chuī)     据(jí)     (huì)   彬有礼(bīng)
C.调(hé)        喃(ní)   (qī)       自吹自(léi)
D.睢(zī)        下(huī)   (náo)   占鹊巢(jiū)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于此也。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节选自   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涯:水边的陆地。②直:直接,径直。③君:君主,皇帝。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使 目 新 乎 其 所 睹 耳 新 乎 其 所 闻 则 其 心 洒 然 而 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醉且劳矣       或:__________          (2)其可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谓:__________
(3)而之以见其实   名:__________       (4)乃公所寄于此也        意: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2)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4.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请联系本文与《醉翁亭记》的内容,概括“公之作乐”的内涵。
类型:课外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