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军装指军队的制服。军装采用的是一种制式服装,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军服的质地、颜色和款式,不仅可以品出时代的审美,而且可以读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军军服也有很大不同。观察下列图片,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大飞跃,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的篇章,预示着中国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根据下面表格中的史实,阐述“中国共产党的28年”。
(提示:结合表格所示的史实和所学的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28年”这一论题,抓住“两合、三新”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阐述论题必须史论结合,不少于200字。)

时间历史事件(关键词)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
1927年—1937年国共对峙(革命道路)
1937年—1945年全民族抗战
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
1949年开国大典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材料一: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20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革命党都抓了,当时新军军营里有不少革命党,包括一些跟革命党有过交往的人,大家都人心惶惶……其实瑞澂未必打算追查,但谣言四起,”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武昌起义其实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金冲及则认为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由当时的客观大趋势所决定,这就是必然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肯定与否定】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材料三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问题三:成功与遗憾】

材料四:19253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向南迁移的经济中心

材料一: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动数据表(部分)

时间北方人口南方人口
公元2年965万人222万人
公元280年149万人65万人
公元742年493万人267万人
公元1080年459万人830万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东汉至元朝中国东部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平均气温变化示意图



(1)若将材料一中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幅图表?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2)观察材料二中示意图,你觉得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与温度变化有必然关系吗?简述你的理由。
(3)上述两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宋朝时期完成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这一主题的有力证据?说明判断理由。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教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

材料一 1880916日,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呢绒纺织工厂)开工。他委托胡雪岩向德国商人购买机器设备1200多件,并从德国聘请匠师十多人。左宗棠离开兰州后,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

—一整理自《科普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兰州机器织呢局是近代中国哪次探索中创办的企业?从材料分析该企业“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说明它面临什么困境?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款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材料三 1895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全集》


(4)材料体现的什么思想主张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指出涉及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五



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5)请写出与上图相对应的党的重大会议的名称、开幕的时间、地点。
(6)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校九年级围绕“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课题开展师生共研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前言: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的历史过程。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板块一: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板块二:工业革命的突出性成就

板块三: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影响(表1)

表1: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子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结语:在圈地运动、海外扩张、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波又一波浪潮的推动下,19世纪中叶的英国站在了世界现代化的最前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


(1)充实板块一: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剥夺了土地,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海外扩张”和“政治革命”分别为英国现代化启动提供的历史条件。
(2)装饰板块二:下列两幅图片的成就作为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代表,简要说明它们入选的主要理由。

(3)解释板块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表1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就历史事件的评价原则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广大民众凝聚起来,形成抗日的铜墙铁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倡导者、参与者与维护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示意图


材料二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公路近2000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还击。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国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第三次反共高湖,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材料一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主导政治力量。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发动百团大战的主要目的及其对战局的重大影响。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的历史背景,分析中共的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近代以来,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西欧)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现在都成了问题,甚至化为乌有。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材料四下面是1950--4991年,美国、日本、西欧等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示意图。



(1). “1500年前后”推动资本主义从欧洲向外界传播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该事件影响下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欧成为“世界的中心”的主要原因。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此时“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原因。
(4). 根据材料四,概括1950—1991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李老师以“改变的力量”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走近人物―感受伟人改变困局】
“对于我们来说,祖国就是美洲,我们的敌人是西班牙,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玻利瓦尔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摘编自《大国崛起・俄罗斯》

(1)阅读上面材料,分别简述玻利瓦尔和列宁是如何改变国家所处困局的。
任务二   【解析材料―见证科技改变生活】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2)请你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述上面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任务三   【释读地图―认识战争改变世界】

(3)上面两幅地图所反映的局势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们对世界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运动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圈地运动被看作是英国工业居首位的先决条件的原因。依据材料简要概括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促使“一个中国的日本”和“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出现的事件。依据材料概括日本文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20世纪20、30年代的苏俄(苏联)经济发展。

年份1921年1923年1925年
粮食产量
(亿普特)
22.1334.5544.24
图1: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统计

图2: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的比重

(3)指出材料三中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及中苏联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结合所学指出,推动其变化的动力。

材料四:美国成为强国的历程始于18世纪末,结束于20世纪初。美国……东西两侧濒临大洋,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独立革命期间,它利用英法矛盾,获得外援并赢得独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扩大生产和黄金储备;战后又在军事高科技领域不断创新,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成为新经济的领头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早实行而且最有连续性的成文宪法,宪政体制稳定,……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不断补充的人才,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和发酵,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李剑鸣《美国历史》


(4)依据材料四,简要概括美国崛起的条件。(写出三个即可)

材料五: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5)结合所学,分别用相关政策(或措施)解读材料五中反映的现象。

材料六: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的全面改革的第一阶段后,……20世纪90年代大会的召开,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6)结合所学说出材料六中的“大会”。同时谈谈当前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从各国崛起的历史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