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样品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做如下实验:

反应①结束后,所加稀盐酸刚好反应了一半,反应②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方程式为__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碳酸钙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
(3)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4)所加氢氧化钙的质量为 _______
(5)溶液b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6)用36.5%的浓盐酸配制160g上述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
类型:计算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已知:A、B、C、D、X为常见物质,①②③④为目前所学常见反应,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且①、②、③属于同种基本反应类型,④不属于目前所学的任一种基本类型。通常情况下A、B为固体,C为液体,X为气体。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X是单质,则D一定为氧化物
B.若X是化合物,则反应①②③一般均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X
C.若X是单质,则反应①②③一般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X
D.X无论为单质还是化合物,反应①②的条件均需要加热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试管①中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B.甲图试管②中的溶液中含有FeCl3
C.乙图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只含有两种溶质
D.乙图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可能等于3.2g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化学学习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并巩固所学知识,某校老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推断题命题的竞赛。下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推断题。已知A~G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其中A为气体单质,D、F、G为3种状态不同的氧化物。(“﹣”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各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分析后回答:

(1)请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
(2)请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类型:推断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 48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 44g 丙和 27g 丁。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  )个
①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23g
②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2:3
③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48:44
⑤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A.1个B.2个C.3个D.4个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新型环保纳米材料MFe2Ox(M表示某+2价的金属元素)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并由反应II再生,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S、Fe、H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B.该方法处理SO2能有效防止酸雨的形成
C.Fe元素的含量:MFe2Ox<MFe2Oy
D.理论上,每消除64g的SO2,需要提供4g的氢气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为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I和Ⅱ,实验结束,将两实验的废液全部倒入一洁净烧杯中,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判断中,正确的是
A.若固体C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则固体C是金属铝
B.若溶液C为蓝色,则溶液C中溶质是硝酸铜
C.若溶液C为无色,则固体A的成分是铜和铝
D.溶液C的质量小于反应前所取硝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质量之和
类型:多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生成物有三种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D.该反应中H2SO2的分子个数比为2:3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物质可以用作人工降雨,D是一种单质,E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物质可以是Ba(OH)2
B.A→B的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C.C物质可以是O2
D.B→C的反应可能是:CaCO3+2HCl=CaCl2+H2O+CO2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小组以“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小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用一个大烧杯罩在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有黑色物质。

结论: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由上述实验可推断出组成蜡烛的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
任务二:高低蜡烛熄灭顺序
项目小组同学分别做了将一瓶二氧化碳缓缓倒入放有高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里(如甲图)和用烧杯罩住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如乙图)。
甲图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
乙图上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下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面对这一异常现象,项目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钙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②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为0.03%。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
【猜想假设】
猜想1: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烧杯上层。
猜想2: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烧杯上层的氧气被消耗。
【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1,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a处和底部b处,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两处滤纸褪色顺序,如下图。

(1)小明根据现象得出结论: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的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他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2)小红却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中,发现_______,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试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烧杯内高低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烧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的曲线表示CO2浓度的变化。反应后剩余氧气浓度为15.65%,二氧化碳浓度为1.898%,氧气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却增大不多。

【实验结论】综合实验1和实验2,得出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
(3)根据图中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_______(填“A”“B”“C”或“D”,下同)点时高的蜡烛熄灭,在_______点时低的蜡烛熄灭。请解释曲线CD段变化的原因:_______
类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