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非鱼也(     )   (2)(      ) (3)请其本(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3.请给下列句子用“/”线划分停顿
目 不 瞬 神 不 变 鱼 忘 其 为 我 故 易 取 也。
4.语段(甲)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5.两个语段中都提到了“鱼”,语段(甲)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实际上这是庄子__________的外化;语段(乙)中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较好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较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较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克/升,自来水为20~30毫克/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克/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较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较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较好每隔1~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C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C以下后较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第④段中,加点的词“往往”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说明方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B.只要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就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C.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一定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D.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
4.小明放学回家,又渴又饿,没等妈妈把水烧开就一边吃饭一边喝了3大杯水,请结合文章分析一下他的做法错在哪里?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础,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八(1)班准备开展一次“我爱中华诗词”的语文活动。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2)请根据画面内容,配上相关诗句。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选出下列不正确的一项(       
A.《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即兴演讲词,是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一次演讲。
B.《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是宋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说明文。
C.《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教材中的《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逍遥游》。
D.《大自然的语言》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以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海啸过后,满目疮痍,到处是海枯石烂的景象。
B.经过他对这件事的耐心讲解,我豁然开朗
C.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由滑决赛中,中国选手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了金牌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zhě zhòu(      )变形。
(2)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diàn dìng(      )基础。
(3)名人打扮得bù xiū biān fú(      ),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
(4)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gé wù zhì zhī(      )的真正意义。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送来槐花香

梁新会

①入夜,乘公交车回家。刚一下车,一股清甜之气扑鼻而来。槐花,是槐花开了!我一眼就瞅见三棵洋槐树,站在路边的冬青后面,显得卓尔不群。

②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香气愈发浓郁,我忍不住深吸了几口。一瞬间,我仿佛置身槐香的世界,不,应该是故乡漫山遍野的槐树林中。此香,彼香,分辨不清。在此之前,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唯有故乡的槐花才配叫槐花。

③而今夜,我站立在城市的街头,却分明嗅到了故乡的槐花香。

④故乡永寿地处偏远,气温回升慢,每到四月底五月初,县城附近的四十万亩槐花才开始绽放。其时,恰逢五一黄金周,槐花节盛大启幕,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槐林,赏景采花,品槐花蜜,游览古县城,敲打战鼓,玩得不亦乐乎。

⑤老家离县城远,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植有洋槐树,花开时节,香气冲天。槐树高大多刺,难以攀爬,不易采摘,需要全家齐上阵。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以前,槐花麦饭是人们度过饥馑荒年的主要饭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变着花样吃槐花,大家也就学着样儿用槐花烙菜盒子,包饺子,炖肉了。

⑥夜色滤去了城市的繁嚣,也隐没了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世界一下子变得很安静,静得只有几棵开花的洋槐树在风中窃窃私语。我身在花香最浓处,被纯粹的香气包围起来,鼻翼翕动,整个世界瞬间香甜如蜜。

⑦贪婪地深呼吸,想要这清甜之气带我回到故乡。那一刻,我喜悦而安详—我确信我在城市的街头闻到了故乡的气息。我曾经在想念母亲做的臊子面时,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最正宗的家乡风味;我曾经陪着在外地工作的亲友,按图索骥去网红店品尝记忆中的味道,结果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每每如此,我便确信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离开故乡,在外打拼,得到的同时也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他才从众人口中得知那些年他回老家睡安稳觉时,父母整宿整宿都不敢合眼,生怕他有什么闪失。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希望儿女不要忘记根本,但更希望儿女在外万事顺遂,随遇而安。此心安处即吾乡。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

⑨其实,今世之人,能够一辈子不离开家乡的少之又少。谁没有在陌生街头举目无亲、踽踽独行的悲凉和无助呢?好在住久了,时间会治愈一切。他乡也就有了故乡的气息。你看,满街的美食,来自天南地北,它们要想在城市里存在,就得既保持住故乡风味,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喜好。人也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故而,人们常把工作久了的城市叫作第二故乡。

⑩夜晚的清风送来槐花香,我站在城市里闻见了故乡的味道。心生欢喜!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概括·忆槐花】
1.阅读以上作品,概括那夜风送来槐花香后,“我”产生的回忆。
故乡的槐花节盛大启幕,玩得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穿越大街小巷、网红店,找寻家乡的味道。
夜风中的槐花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赏槐花】
2.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感悟·思槐花】
3.作者为何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资料概括回答。
资料:

▲梁新会,陕西青年作家,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民俗有云门前种棵槐,财运自然来。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瘠薄,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在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槐花、槐叶还是救命的口粮,在欠收的年景,帮助人们度过饥荒,被百姓称为“救命树”。

4.同样都是快乐,“我”在城市中闻到“槐花香”心生“欢喜”与课文《社戏》里“我”与小朋友看戏那晚的快乐,两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长安风万里》一文的作者驾着岁月的长风寻古探幽,沿着丝绸驿道一路向西,感受历史变迁,致敬英雄人物,展望时代气象,在古长安的平仄节拍里,汲取力量,长风万里。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有没有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个人物……唤醒了你的记忆,感染了你的内心,触及了你的灵魂,引你思绪万千,伴你长风万里?请以《伴我长风万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任务。

长安风万里

袁国燕

①作为一个长安人,总该向西一次。沿当年张骞西出长安的路线走一走。

②出发前做了功课,张骞出长安向西域的第一大驿站,在两百公里外长武县老龙山。在长武县志上看到,老龙山是中原和西域、关内与边地的咽喉要冲,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旱码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老龙山发现侯望邮驿遗址、丝绸之路车辙。还有比这更让一个长安人向往的么?

③车沿着福银高速一路向西北行进。跟着导航一路探行,炎酷的暑气和心中的热情一起,徐徐蒸腾。想想,今天开车不足三小时的路程,车马劳顿的张骞使团恐怕得走三天。

④山塬地貌越来越险。远远望去,老龙山千沟万壑,山势仿如龙首。心里一动,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车辙遗址,留在这个叫老龙山的地方,而西汉决策丝绸之路的未央宫,建于龙首原上,看来,东方巨龙千年前的腾飞,除了人的功劳,还有天时地利呢。

⑤一座“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牌楼,雄踞山腰,顺着它指引的方向上坡,拐过一道弯,路旁忽现一处平地,仰头一看,短木桩围起的三弯坡道上方,“丝绸之路亭口古车辙遗址”几个大字灿然入目。

⑥坚硬的塬面上,深深的车辙老成了两道岁月的皱纹。深度与坡度相反,越往下,摩擦力越大,车辙随之加深。到底深几许,我把胳膊伸进细探,竟至臂弯。在这兵家必争、商人必过、信使必经的要隘之地,走过了多少浩荡不绝的车马啊。默默凝视这刻在大地上的史书,送上一个后人的崇敬与问候。

⑦作为长安西北第一要道,丝绸、瓷器、茶叶经此西行,胡椒、石榴、汗血宝马由此东渡,驼铃声声尽欢颜。作为秦陇咽喉,这里留下了秦大将蒙恬去监修长城的脚印、汉张骞使团出使西域的探索、卫青守关抗击匈奴的胜利,还有唐李世民西出长安歼灭陇地反军的英勇……无数车马、英雄,由此走向胜利,走进史书。

⑧想想,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防备、抵御,而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则是通,通衢、抵达。一个一统江山,一个开疆拓土,捍卫与开放,在此握手,在这车辙里交汇、发力,迸发出中华民族的精神。

⑨蝉鸣声声中,登上老龙山顶,汉代烽火台遗址,在烈阳下挺立,身躯垂垂老矣,但仍以山的姿势,站在时间之上。没有烽火,只有静默,像碑一样静默,任风吹着身上的藤蔓。拨开藤茎轻轻抚摸残裂的夯土,想起岑参的诗:“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⑩诗中鼎鼎大名的汉将,就矗立在烽火台旁。他一手勒马,一手握长矛,铠甲霍霍,战袍飞扬,正驰骋战场。雕塑前立碑:“大将军卫青”。碑文记载,卫青公元前119年沿丝绸之路北上扫灭匈奴入侵,在阴灵关(今长武一带)探察地形时,见此沟壑连绵,河流环绕,易守难攻,遂建造邮驿和烽火台。

⑪就在卫青驻此这一年,张骞被汉武帝任为中郎将,二次出使西域,以实现“断匈奴右臂”之策。两位为了和平而西出长安的大将军,定会在此相逢,他们有没有在驿站把酒论英雄,已无从知晓,但一个武力征伐、一个外交融合的英雄传奇,在史册中熠熠闪光。

⑫今天,车辚辚、马萧萧已随风而去,狼烟兵甲成了历史的尘烟。

⑬登上烽火台遗址旁的瞭望塔,领略古驿道新貌。艳阳普照下,楼舍场苑明媚,工矿商贸繁荣。远处,泾河东流,黑河拢绕,南河侧身淌过。福银高速、黑河大桥、312国道如一条条长龙,展示着新时代气象。

⑭风掀动老龙山的旌旗,像天地间的大蒲扇,用最舒爽的力度,拂去我的汗水。塔檐四角的风铃,叮叮当当敲响时光,像在对我说什么,又像在吟唱出塞的歌。

⑮哦,就让这风吹吧,且让古长安的平仄节拍,伴我长风万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9月16日)

1.第⑥段“坚硬的塬面上,深深的车辙成了两道岁月的皱纹”一句中,“老”字用得是否恰当?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2.文中借岑参的诗礼赞了“大将军”卫青,《周亚夫军细柳》中也刻画了一位“真将军”周亚夫,下列诗句传达的情感,哪一项与这两位“将军”的形象不符?(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C.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
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读完全文,请你说说文章开头“作为一个长安人,总该向西一次”这句话里包含了哪些意蕴。
4.小州设计了一张“丝路风铃”明信片,想寄给远方的友人。请你根据对第⑭段画线句的理解,写一首“出塞歌”(小诗),作为写在明信片上的寄语。(不少于4行)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丝绸之路,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瓷器、茶叶更早的时候,中国人最擅长的是蚕桑,中国的蚕桑已经形成一种蚕桑文化,丝绸的价值更是堪比黄金。从周开始,就有了先蚕礼的记载。所谓先蚕礼,就是由皇后带领众妃嫔祭祀蚕神,行亲蚕之礼的典礼。中国先进的养蚕技术和纺织技术产生了精美的丝绸,这些丝绸传到西域各国受到争抢。那个时候的罗马、意大利贵族都身穿丝绸,以此表明自己高贵的身份。


【材料二】

在学界,有两个主要的观点争相较真。一方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位于中国西部的长安,作为汉代丝绸产地的发源地,它也是商路的起点。另一方则主张,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位于今天的伊朗,因为它连接了东西方并促进了文化交流。

支持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源地的观点认为,古代长安不仅是丝绸产地,还是汉朝与西域交流的重要节点。长安的商人与来自西方的商人进行频繁的贸易,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支持伊朗作为起源地的观点则强调,帕提亚王国在古代就与东方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将中亚和地中海地区紧密连接起来。帕提亚的繁荣促使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为揭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地提供了新的线索。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出土的古代丝绸、陶瓷、货币等文物为长安作为起点提供了有力证据。然而,伊朗地区也出土了与东方文化有关的遗物,支持了伊朗作为起源地的观点。

历史的真相常常复杂多样,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也可能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长安和伊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或许,丝绸之路的真正起源地,是一个多元共存的概念,代表了人类合作与交流的多样性。


【材料三】

上观新闻:一提起“丝绸之路”,总逃不脱经典而单一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大漠黄沙驼队”。为什么我们形成了关于丝绸之路这么固定的想法?

侯杨方:以我个人对丝绸之路这个领域的了解,最近100多年来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是在图书馆里进行的。专家对丝绸之路缺乏真正有效的实地考察,即使有所谓的考察,基本上就是坐飞机或者火车到敦煌、喀什、撒马尔罕,研究的对象是点状的遗迹,而不是路线本身。另外,火车道路或者高速公路走的恰恰不是丝绸之路的古道。因为人们修的这些现代化道路都尽量不占良田,不走绿洲,走的都是戈壁与沙漠,但古人是不可能走这样的道路的。从人的心理来讲,我们总觉得要有一种异域的想象,把我国西北或中亚想象成一片荒漠或者戈壁,这才会有强烈的反差感。当人们将近100年不断地加强这种印象,学术界也会形成一种固定概念,丝绸之路走的就是沙漠,这是一种“想象力的贫困”。

我们沿真正的丝路走去,会发现沿途不仅有水有草,路边还有烽燧,即长城守卫,有汉军的仓库、碉堡遗址,这才是可以行走的丝绸之路。


(注:侯杨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丝绸之路上往来流通的不仅有丝绸,还有瓷器、茶叶、香料、玻璃器皿等商品,请结合“材料一”说说这条路为什么不叫“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或“香料之路”。
2.结合三则材料,选出最符合文意的一项(       
A.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它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学界对于丝绸之路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起源于唐代的都城长安,一是认为起源地应是今天的伊朗。
C.关于丝绸之路起点的溯源,长安和伊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地出土的文物和遗物,为两地作为丝路起源地都提供了证据。
D.侯杨方认为,由于人们“想象力贫困”,对丝绸之路缺乏实地考察,造成了对丝绸之路单一而刻板的印象。
3.小苏想动员全家报名参加暑期的“丝路之旅”,爷爷认为丝绸之路都是沙漠戈壁,环境恶劣,景色单调,没啥好看的。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内容说服爷爷,打消他的顾虑。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