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对上述材料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目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抗美援朝,实现朝鲜统一B.抗美援朝,捍卫朝鲜独立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D.抗美援朝,助弱反霸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被列强侵略、压迫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842年

《南京条约》

1860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895年

《马关条约》

1895年

公车上书

1898年

《时务报》

1901年

《辛丑条约》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摘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指出割让台湾全岛给日本的条约。
(2)请选择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舞蹈与绘画均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舞蹈纹彩陶盆②西藏布达拉宫壁画(局部)③敦煌莫高窟壁画(局部)
发现于青海省,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年绘于17世纪,描绘了拉萨僧俗举行仪式,欢迎五世达赖喇嘛从北京返回西藏的场景绘于初唐,舞者赤脚袒腹,具有印度特点,伴奏所用的都昙鼓等来源于印度

材料二   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下装为白裤、乌皮靴,与西域“龟兹乐”“安国乐”相似。“方舞”音乐娴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

——摘编自袁禾《中国舞蹈通史》

材料三   北宋民间舞蹈不仅出现于瓦子、酒楼,在城市街巷、乡村场院也发展起来。由若干表演者组成的舞队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文化夜市开始出现,市民在支付费用后,就可以观看舞蹈等表演。观舞写词也成为宋代文人的风尚,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所录北宋时期描写舞蹈的词约有210首。

——摘编自李忻桐《北宋市民艺术研究——以宋人笔记为中心》


(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文物(标序号)。
中国境内文明的起源——(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方舞”出现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这一时期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其他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舞蹈艺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艺术创作的认识。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学艺术承载多元文化,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音乐舞蹈】体现时代追求。分别概括孔子对音乐作用的看法和14、15世纪西方舞蹈的特点。

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人的必备文化。它和“诗”与“礼”一样,是人受教育过程中必备而不可少的。《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一个社会来说,孔子认为,礼和乐相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

从古罗马流传下来的舞蹈传统在中世纪被禁止。14、15世纪人性、个性的解放使人们可以率性而舞,被教会禁止的群蹈开始盛行。舞蹈活动是如此地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放松对群蹈的限制。

——摘编自[美]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


(2)【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分别简述下面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学价值。

图一   《高老头》                                     图二《狂人日记》
(3)【歌曲歌词】表达美好愿望。请从内容和意义两方面分别解读下面歌曲。
《联合国歌》歌词节选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
大地涌起雄壮歌志
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
赞美新世界的诞生。
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
《七子之歌——澳门》歌词节选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七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七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七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十年里,出现的“低音”是指(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代表政权名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达成澶渊之盟的是①和③B.②和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C.②相继灭亡了①和③D.岳飞抗击的政权是①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下面文字,请你提取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美国的历史,充斥着暴力和扩张。1776年独立以来,美国动用武力不断扩张,屠杀印第安人,入侵加拿大。发动美墨战争,策动美西战争,吞并夏威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挑起或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用军事霸权为其扩张开路。近年,美国年均军事预算为7000多亿美元,占世界军费总支出的40%,超过第2名到第16名国家的总和。美国目前在海外有约800个军事基地,在159个国家驻扎了17.3万人的军队。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粮食与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息息相关,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全国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一览表

时期或时间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西夏(1100年)

明朝

1600年)

清朝

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注:“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粮食亩产量,343337指南方粮食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的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百姓“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叙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作物种类角度分析隋唐时期至明朝时期中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大幅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特点,并谈谈其对当代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借鉴意义。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谱写了共和国发展和中国人民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历史画卷。吴老师以“梦想变现实”为主题,带领8年级(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也一起参与进来吧。
任务一:【对比矛盾——读懂初心】

(1)比较中共对两次主要矛盾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从中你可以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什么?
任务二:【识读图示——分析原因】

(2)请仔细阅读我国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图。分析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任务三:【理论指导——薪火相传】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请根据以下材料信息,以“理论创新·薪火相传”为题,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史实,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
经济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的胡床、椅子和方凳

(1)依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材料二   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摘编自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2)你同意以上哪位学者的观点?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