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2021年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类型:中考模拟
年份:2021
年级:九年级
题数:11
收藏试卷
下载试卷

全一卷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94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_______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在你双手的不朽的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你的无穷的_______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选自泰戈尔《吉檀迦利》)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加点字“薄”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
A.bóB.báo
(3)填入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消融B.销溶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85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2.古诗文名句默写。
阅读古诗文,作者的心绪跃然纸上:“问君何能尔?(1)_____”是陶渊明的归隐自得;“安得广厦千万间,(2)______”是杜甫的忧国忧民;“(3)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游子思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4)_____”是苏轼的乐观旷达。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道“(5)_____,(6)____”抒发了自己和将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感叹“(7)______,(8)_____”,是诗人尝遍辛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94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示谦称的一项是(   )
A.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B.庄与惠游于濠梁之上。
C.虞山王毅叔远刻。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65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4.根据阅读积累,补写以下读书笔记。

时间

2021年2月25日

编号

028


摘录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1)___(作者)《世说新语》]


批注

(3)语言品析:_____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夏洛蒂·勃朗特(2)《_____》]


人物评价:罗切斯特借欲与某贵族小姐结婚来试探简。爱,简·爱说出这段话表现出她刚烈坚强、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尊严,追求精神平等与人格的独立。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65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5.《儒林外史》历来被誉为中国讽刺文学中的扛鼎之作,请选择一组人物简要分析它的讽刺效果。

知识卡片

作家常用的讽刺手法有以下几种,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来分析。(1)运用细节刻画流露讽刺。(2)运用对比、夸张等进行讽刺。(3)编制戏剧性的情节进行讽刺。


A.周进 梅玖        B.范进 胡屠户        C.王玉辉 烈女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65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民国先生——梁实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梁实秋

出生地

北京


别名

子佳、秋郎、程淑、梁治华

职称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国籍

中国


实秋

民族

汉族


均默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6日

后人

梁文茜、梁文琪、梁文蔷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妻子

程季淑、韩菁清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代表作

《雅舍小品》《槐园梦忆》《英国文学史从莎士比亚全集》(译作)

职业

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梁文蔷:我的父亲梁实秋】

父亲祖籍浙江余杭,1903年生于北京。梁家是一个传统的中式大家庭,父亲很小的时候,祖父便请来一位老先生,在家里教几个孩子,后来又将父亲送到私立贵族学校,这些都为父亲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很多读者都喜欢他的《雅舍小品》,我想原因之一就在他把文言和的话结合在一起,既清新雅致,又有幽幽古意,用典多而不生涩。

父亲14岁考入清华,1923年8月,远处美国留学。在轮船上,他结识了来自满京大学的许地山和谢婉莹(冰心),后来与冰心、吴文藻(冰心丈夫)建立了一生的友谊。“文革”中,父亲在台湾听说“冰心与吴文藻双双服毒自杀”,非常悲痛,写了一篇《忆冰心》。文章见报后,女作家凌叔华给父亲写信,告知这一消息是误传,父亲虽然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但总算由悲转喜。

1981年,我第一次回大陆。临行前,父亲嘱咐我替他找三位朋友——冰心、季美林和李长之。见到冰心时,她正在住院。我送给她父亲的一本书,我说:“爸爸让我带句话,‘他没变’。”冰心开心地笑了说:“我也没变。”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传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他们彼此都明白那份友谊的力量,是足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1924年秋,父亲进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父亲性格温和,朋友很多,他的公寓也成了中国学生活动的中心之一。有一次父亲正在厨房做炸酱面,锅里的酱正扑哧扑哧地冒泡,潘光旦(清华同学)带着三个人闯了进来,他一进门就闻到炸酱的香味,非要讨顿面吃,父亲慷慨应允,暗地里却往小碗炸酱里加了4勺盐,吃得大家皱眉瞪眼的,然后拼命找水喝。

父亲在美国呆了3年后回国,与母亲在北京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结婚后,父亲与母亲在上海生活了3年。那一段时间,父亲与胡适、徐志摩等“新月派”人士交往甚密。也是在那段时间,父亲和鲁迅先生爆发了著名的“论战”。

1930年,父亲又带着我们全家来到青岛教书。抗战爆发后,父亲又辗转到了南京、重庆。在很多人眼里,父亲是个“洋派十足”的人。但骨子里,父亲绝对是一个有很深中国文化情怀的人。他从美国回来立即抛开钢笔用起了毛笔,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不得不又用起钢笔。父亲在家从来不跟我说一句英文,他只说北京话,穿那种手纳的千层底布鞋。在台湾师大英语研究所,他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经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

抗战结束后,我们一家又回到了北京。后我跟着父亲母亲又辗转广州、台湾。大姐文茜因为结婚嫁人,没有同我们一起走。而哥哥文琪在北京继续上学。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到了台湾,父亲又重新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第二天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1969年8月5日,历经三十六年,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母亲因一次意外死亡葬于槐园。父亲悲痛万分,为怀念母亲写下了《槐园梦忆》。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讲到激动处,时常与父亲相顾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他说:“叶子央在书里头,那枣儿便红了。

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病逝。

(有删改)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

在一九二七年,梁实秋和鲁迅突然发生了一场争论,持续了将近八年之久。争论主题主要围绕人性、阶级、文学等核心问题。

事情的起因,应追溯到从梁实秋刚从美国回来不久,他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后《复旦旬刊》的编者邀请他就这一问题再次论述,他整理后,将文章再次发表。他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全身上下猛烈地攻击了一番,将大炮的门径对准了女子的教育问题。

当时的鲁迅是非常推崇卢梭,很赞同卢梭的主张。竟然有人这样大肆攻击他心中的偶像。气愤的鲁迅立刻口诛笔伐进行回击,在《语丝》周刊上发表了《卢梭与胃口》杂文,拉开了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序幕。

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满,迅速由对卢梭的批判延伸到“人性论”的问题。随后,鲁迅又发表《文学和出汗》和《拟豫言》,以独特的杂文笔法,嘲弄讥讽了梁实秋的个人问题。

梁实秋在深感震惊之余,不得不接受这一严峻挑战。起初,他对鲁迅是充满敬重和赞许的,但随着鲁迅愤怒地不断发表文章讥讽他,他由坐立不安转向从容应对。

鲁迅的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发表,是论战进入高潮的标志。一系列尖锐的措辞,即使梁实秋身怀再多的骂人术,只能被骂得体无完肤。

梁实秋远在美国的女儿梁文蔷陆续读到他们当年的文章。有一次梁文蔷问梁实秋:“你当年和鲁迅都吵些什么?”梁实秋回答很平静,他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恨,只不过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其实他还是很欣赏鲁迅的。鲁迅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梁实秋更强调文学的人性。

两个人的论战持续到鲁迅的去世。鲁迅去世后,很多生前和鲁迅关系密切的朋友,突然选择反目,大肆攻击,划清界线。梁实秋却选择保持沉默,再没有说过一句他的坏话。他还应大众要求,写了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不带任何情绪和功利色彩,客观评价鲁迅。

【名人评梁实秋】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余光中)


6.下面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梁实秋字实秋,号均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曾与鲁迅等作家笔战不断
B.在女儿梁文蔷的眼里,梁实秋既洋派十足,又有着很深的中国文化情怀。
C.在《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一文中,作者描述他们之间八年论战,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D.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文白结合,既清新雅致,又典雅不生涩,深受大家喜爱。

7.冰心评梁实秋:“梁实秋最像一朵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鲁迅和梁实秋的八年论战是非功过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场论战?结合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条理)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送行

梁实秋

①“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素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②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③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④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⑤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查查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

⑥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⑦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盒,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听,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听,小宝剑两把……

⑧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⑨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选自《雅舍小品》)


【散文·内容】

9.作者采用画面描述法,对现代人送行作了精彩的描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散文·风格】

10.有人评价梁实秋的散文“在幽默诙谐中含蕴着几分讽刺,又在讽刺揶揄中透出几分亲切和温厚”。请结合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散文·结构】

11.有人认为第⑦段与“送行”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看?
【散文·情思】

12.文章结尾“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意蕴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蒹葭

[唐]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13.颔联中“暂时”是“突然”的意思,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

14.杜甫的《蒹葭》和《秦风·蒹葭》都描写了蒹葭的形貌,但诗歌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尽不相同,请试作分析。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也,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救,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赏金名,归藏于家,而日视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落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括母问奢其               而两狼之并驱如(《狼》)
B.使赵不将括即已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C.若必之                   上使外兵(《陈涉世家》)
D.然不谓善                   择其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秦 将 白 起 闻 之 纵 奇 兵 佯 败 走 而 绝 其 粮 道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18.请结合《曹刿论战》中战争取胜的条件,分析文中赵军失败的原因。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85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19.

出于防控疫情需要,2021年秋季,各高校改变迎新方式,并要求开学期间家长不得进入校园。为了让家长放心,学校将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学校安排大巴接待新生;学生入校后,志愿者帮助学生运送行李;一站式引导学生入住宿舍、报到注册。各系迎新点也改变以往集中迎新做法,分散设置于宿舍楼附近且全程服务学生。

(《人民日报》)


你的姐姐是今年的大学新生,父母一定要送她上大学,请你结合新闻材料帮助姐姐拟写一则短信,劝说父母放弃这一做法,80字左右。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65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如今有成千上万人通过微信获得“存在感”。首先是“晒”:晒旅游,晒美食,晒恩爱,晒娃,晒心灵鸡汤……其次是“刷”:每次在朋友圈晒了什么后,就要捧着手机不停地刷屏,看看有没有新留言或点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可抒发感想。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试卷分析
试题总体分析
难易度分析
知识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