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0.65
所属科目:初中语文

民国先生——梁实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梁实秋

出生地

北京


别名

子佳、秋郎、程淑、梁治华

职称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国籍

中国


实秋

民族

汉族


均默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6日

后人

梁文茜、梁文琪、梁文蔷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妻子

程季淑、韩菁清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代表作

《雅舍小品》《槐园梦忆》《英国文学史从莎士比亚全集》(译作)

职业

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梁文蔷:我的父亲梁实秋】

父亲祖籍浙江余杭,1903年生于北京。梁家是一个传统的中式大家庭,父亲很小的时候,祖父便请来一位老先生,在家里教几个孩子,后来又将父亲送到私立贵族学校,这些都为父亲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很多读者都喜欢他的《雅舍小品》,我想原因之一就在他把文言和的话结合在一起,既清新雅致,又有幽幽古意,用典多而不生涩。

父亲14岁考入清华,1923年8月,远处美国留学。在轮船上,他结识了来自满京大学的许地山和谢婉莹(冰心),后来与冰心、吴文藻(冰心丈夫)建立了一生的友谊。“文革”中,父亲在台湾听说“冰心与吴文藻双双服毒自杀”,非常悲痛,写了一篇《忆冰心》。文章见报后,女作家凌叔华给父亲写信,告知这一消息是误传,父亲虽然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但总算由悲转喜。

1981年,我第一次回大陆。临行前,父亲嘱咐我替他找三位朋友——冰心、季美林和李长之。见到冰心时,她正在住院。我送给她父亲的一本书,我说:“爸爸让我带句话,‘他没变’。”冰心开心地笑了说:“我也没变。”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传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他们彼此都明白那份友谊的力量,是足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1924年秋,父亲进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父亲性格温和,朋友很多,他的公寓也成了中国学生活动的中心之一。有一次父亲正在厨房做炸酱面,锅里的酱正扑哧扑哧地冒泡,潘光旦(清华同学)带着三个人闯了进来,他一进门就闻到炸酱的香味,非要讨顿面吃,父亲慷慨应允,暗地里却往小碗炸酱里加了4勺盐,吃得大家皱眉瞪眼的,然后拼命找水喝。

父亲在美国呆了3年后回国,与母亲在北京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结婚后,父亲与母亲在上海生活了3年。那一段时间,父亲与胡适、徐志摩等“新月派”人士交往甚密。也是在那段时间,父亲和鲁迅先生爆发了著名的“论战”。

1930年,父亲又带着我们全家来到青岛教书。抗战爆发后,父亲又辗转到了南京、重庆。在很多人眼里,父亲是个“洋派十足”的人。但骨子里,父亲绝对是一个有很深中国文化情怀的人。他从美国回来立即抛开钢笔用起了毛笔,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不得不又用起钢笔。父亲在家从来不跟我说一句英文,他只说北京话,穿那种手纳的千层底布鞋。在台湾师大英语研究所,他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经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

抗战结束后,我们一家又回到了北京。后我跟着父亲母亲又辗转广州、台湾。大姐文茜因为结婚嫁人,没有同我们一起走。而哥哥文琪在北京继续上学。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到了台湾,父亲又重新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第二天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1969年8月5日,历经三十六年,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母亲因一次意外死亡葬于槐园。父亲悲痛万分,为怀念母亲写下了《槐园梦忆》。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讲到激动处,时常与父亲相顾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他说:“叶子央在书里头,那枣儿便红了。

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病逝。

(有删改)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

在一九二七年,梁实秋和鲁迅突然发生了一场争论,持续了将近八年之久。争论主题主要围绕人性、阶级、文学等核心问题。

事情的起因,应追溯到从梁实秋刚从美国回来不久,他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后《复旦旬刊》的编者邀请他就这一问题再次论述,他整理后,将文章再次发表。他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全身上下猛烈地攻击了一番,将大炮的门径对准了女子的教育问题。

当时的鲁迅是非常推崇卢梭,很赞同卢梭的主张。竟然有人这样大肆攻击他心中的偶像。气愤的鲁迅立刻口诛笔伐进行回击,在《语丝》周刊上发表了《卢梭与胃口》杂文,拉开了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序幕。

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满,迅速由对卢梭的批判延伸到“人性论”的问题。随后,鲁迅又发表《文学和出汗》和《拟豫言》,以独特的杂文笔法,嘲弄讥讽了梁实秋的个人问题。

梁实秋在深感震惊之余,不得不接受这一严峻挑战。起初,他对鲁迅是充满敬重和赞许的,但随着鲁迅愤怒地不断发表文章讥讽他,他由坐立不安转向从容应对。

鲁迅的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发表,是论战进入高潮的标志。一系列尖锐的措辞,即使梁实秋身怀再多的骂人术,只能被骂得体无完肤。

梁实秋远在美国的女儿梁文蔷陆续读到他们当年的文章。有一次梁文蔷问梁实秋:“你当年和鲁迅都吵些什么?”梁实秋回答很平静,他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恨,只不过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其实他还是很欣赏鲁迅的。鲁迅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梁实秋更强调文学的人性。

两个人的论战持续到鲁迅的去世。鲁迅去世后,很多生前和鲁迅关系密切的朋友,突然选择反目,大肆攻击,划清界线。梁实秋却选择保持沉默,再没有说过一句他的坏话。他还应大众要求,写了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不带任何情绪和功利色彩,客观评价鲁迅。

【名人评梁实秋】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余光中)

1.下面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梁实秋字实秋,号均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曾与鲁迅等作家笔战不断
B.在女儿梁文蔷的眼里,梁实秋既洋派十足,又有着很深的中国文化情怀。
C.在《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一文中,作者描述他们之间八年论战,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D.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文白结合,既清新雅致,又典雅不生涩,深受大家喜爱。
2.冰心评梁实秋:“梁实秋最像一朵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鲁迅和梁实秋的八年论战是非功过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场论战?结合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条理)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