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①_____(做/作)则,鞠躬尽瘁_____,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_____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②_____(须/需)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依次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瘁(cuì) 帖(tiē) |
B.瘁(suì) 帖(tiē) |
C.瘁(cuì) 帖(tiè) |
D.瘁(suì) 帖(tiè) |
2.在横线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做 ②须 |
B.①做 ②需 |
C.①作 ②须 |
D.①作 ②需 |
3.同学们分别用四字词语来评价文段中的叶圣陶先生。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无论是在总的用语方面,还是在写作的各个方面,都非常认真,从中可看出他对待学术一丝不苟的态度。 |
B.先生在使用标点、抄稿、用字等事上,无论大小,“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足见他在写作方面力求完美。 |
C.先生因为用字问题,决定定个标准,并“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他诲人不倦的教育家风范。 |
D.先生发现“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后,不仅提出解决办法,还“监督执行”,可见他尽心尽力的做事态度。 |
(1)耀武扬威 呕心沥血 悲天悯人
(2)血气方刚 言行一致 妇孺皆知
A.锋芒毕露
B.不可捉摸
C.姗姗来迟
D.惊心动魄
(1)在汇编的过程中,小杰同学发现启功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见下图),上面写着“香远益清”四个字,这让你想到北宋时期周敦颐写的《
(2)小杰同学把《邓稼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老王》《驿路梨花》等文章汇编成册,并给手册命名为《香远益清》。结合周敦颐笔下“香远益清”的意思,请你推断小杰以此命名的原因是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1)上面文字选自现代作家 的(2)阅读知识卡片,请你使用相关符号(圆点、圆圈或直线等),圈画文中两处语句,并就圈画内容分别写出批注。
[知识卡片]
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圈点的内容应为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长年累月被“无休止”的巨浪拍打的礁石形象。诗人用诗句“①”勾勒出礁石笑迎风浪的雄姿,表达了诗人对礁石②(2)疫情之下的读书人、医护人员和七岁女孩都展现了《礁石》中所蕴含的精神。请你观察下面图片,根据语境,在横线上仿写句子。
阅读,如清流,带来内心的宁静;
(1)
(2)会当凌绝顶,
(3)谈笑有鸿儒,
(4)
(5)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全诗紧扣诗题中的“
10.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的哲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乙]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
[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1.末句中“无时”是随时的意思。请结合这句诗的内容,说说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
12.词义判断,下列选项中的“过”与“及鲁肃过寻阳”中“过”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才气过人 |
B.过门不入 |
C.闭门思过 |
D.操之过急 |
13.根据下面“释”的义项,可以推断“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释”的意思是
释①放下,舍弃。②消除,解脱。③解说,解释。④融化,消散。
1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翻译: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C.睨之久而不去。 翻译:目不斜视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
D.尔安敢轻吾射! 翻译: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
15.从文中加点词“惊”和“笑”中任选一个,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想象鲁肃或康肃的心理活动。
16.这两个故事演化出来多个成语。请写出任意两个。
永在的温情
——纪念鲁迅先生
郑振铎
①初和他见面时,总以为他是严肃的、冷酷的。他的瘦削的脸上,轻易不见笑容。他的谈吐迟缓而有力,渐渐地谈下去,在那里面,你便可以发现其可爱的真挚、热情的鼓励与亲切的友谊。他虽不笑,他的话却能引你笑。和他的兄弟启明先生一样,他是最可谈、最能谈的朋友,你可以坐在他客厅里,他那间书室兼卧室里,坐上半天,不觉得一点儿拘束、一点儿不舒服。什么话都谈。但他的话头却总是那么有力。他的见解往往总是那么正确。你有什么怀疑、不安,由于他的几句话也许便可以解决你的问题,鼓起你的勇气。
②失去了这样的一位温情的朋友,就个人讲,将是怎样的一个损失呢?
③他最勤于写作,也最鼓励人写作。他会不惮烦地几天几夜地在替一位不认识的青年,或一位不深交的朋友,改削创作,校正译稿,其仔细和小心远过于一位私塾的教师。
④他曾和我谈起一件事:有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一篇稿子来请求他改,他仔仔细细地改了寄回去。那青年却写信来骂他一顿,说被改涂得太多了。第二次又寄一篇稿子来,他又替他改了寄回去,这一次的回信,却责备他改得太少。
⑤“现在做事真难极了!”他慨叹地说道。对于人的不易对付和做事之难,他这几年来时时地、深切地感到。
⑥但他并不灰心,仍然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改削创作、校正译稿的事,挣扎着病躯,深夜里仔仔细细地为不相识的青年或不深交的朋友在工作。
⑦这样的温情的指导者和朋友,一旦失去了,将怎样地令人感到不可补赎之痛呢?
⑧他常感到“工作”的来不及做,特别是在最近一两年,凡做一件事,都总要快快地做。
⑨“迟了恐怕要来不及了。”这句话他常在说。
⑩那样的清楚的心境,我们都是同样深切感到的。想不到他自己真的那么快地便逝去,还留下要做的许多事没有来得及做——但,后死者却要继续他的事业下去的!
⑪最早使我笼罩在他温热的友情之下的,是一次讨论到“三言”问题的信。
⑫我在上海研究中国小说,完全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摸,一点凭借都没有,只是节省着日用,以浅浅的薪水购书,而即以所购入之零零落落的破书,作为研究的资源。那时候实在贫乏、肤浅得可笑,偶尔得到一部原版的《隋唐演义》却以为是了不得的奇遇,至于“三言”之类的书,却是连梦魂里也不曾谈到。
⑬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减少了许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我有一次写信问他“三言”的事,他的回信很快地便来了,附来的是他抄录的一张《醒世恒言》的全目——这张目录我至今还保全在我的一部《中国小说史略》里。他说,《喻世》《警世》,他也没有见到。《醒世恒言》他只有半部,但有一位朋友那里藏有全书。所以他便借了来,抄下目录寄给我。
⑭当时,我对于这个有力的帮助,说不出应该怎样地感激才好。这目录供给了我好几次的应用。
⑮后来,我很想看看《西湖二集》(那部书在上海是永远不会见到的),又写信问他有没有此书。不料随了回信同时递到的却是一包厚厚的包裹。打开了看时,却是半部明末版的《西湖二集》,附有全图。我那时实在眼光小得可怜,几曾见过几部明版附插图的平话集?见了这《西湖二集》为之狂喜!而他的信道:他现在不弄中国小说,这书留在手边无用,送了给我吧。这贵重的礼物,从一个只见一面的不深交的朋友那里来,这感动是至今跃跃在心头的。
⑯我生平从没有意外的获得。我的所藏的书,一部部都是很辛苦地设法购得的;购书的钱,都是中夜灯下疾书的所得或减衣缩食的所余。一部部书都可看出我自己的夏日的汗、冬夜的凄栗,有红丝的睡眼、右手执笔处的指端的硬茧和酸痛的右臂。[甲]但只有这一集可宝贵的书,乃是我书库里唯一的友情的赠与——只有这一部书!
⑰现在这部《西湖二集》也还堆在我最珍爱的几十部明版书的中间,看了它便要泫然泪下。这可爱的直率的真挚的友情,这不意中的难得的帮助,如今是不能再有了!
⑱[乙]但我心头的温情是永在的——这温情也永在他的一切友人的心上,我相信!
(有删节)
18.作者主要回忆了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四件往事。请你阅读文章,补全事件。
“我”与鲁迅先生初次见面→①
19.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请你任选其一,抓住关键词语,加以品味。
20.说起鲁迅先生,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认真、热心、直率、无私、挚友、导师、长者、平易近人、笔耕不辍、情义深重……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一棵特别的苹果树
崔修建
①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我看到形单影只的它,便立刻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决定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成为那些蔬菜瓜果的邻居。
②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洒了杀虫药,再加上我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它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③“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多么盼望着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④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我忍不住有点失落。
⑤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建议砍掉它算了。
⑥父亲却执意留下它,并且说道:“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再疯长两年,等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它就开花了呢。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吗?”
⑦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有点敬佩起来:这真是一棵特别的苹果树!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霜雪雨,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活出独特的自己。
⑧时光流转,世间那么多的树中,唯有那一棵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间深深地扎下了根。它季季枝繁叶茂,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着走去。
(有删改)
21.阅读全文,依次摘录表明“我”对苹果树情感变化的词语。
恻隐→①
22.结合上下文,第②段中的“感恩”一词具体指的是
23.文章以“一棵特别的苹果树”为题,你认为苹果树“特别”在哪里。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不少于500字。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47年,你作为我国第100位进人太空的航天员,乘坐“群星七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进入太空的第三天,当你正在记录飞船各项数据时,耳边传来一阵响声,咚……咚咚……咚……这个声音来自哪里?这个声音会引发什么样的故事?
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不少于500字。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