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A.诗中的“妻子”指的是杜甫的夫人和他的孩子,“青春”指的是“春天”。 |
B.“涕泪满衣裳”里,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 |
C.“漫卷”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对书的随意,不爱惜。 |
D.“放歌”“纵酒”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A.爱人 | B.妻子和儿子 | C.妻子和孩子 | D.儿子和女儿 |
A.初闻涕泪满衣裳 | B.白日放歌须纵酒 |
C.便下襄阳向洛阳 | D.漫卷诗书喜欲狂 |
A.神态描写写出了诗人的惊喜,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渴望已久的心情。 |
B.诗中写妻儿,是在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自己无比喜悦的心情。 |
C.“即从”与“穿”表现了诗人想要马上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
D.这首诗充分抒发了普通百姓对战争的厌恶,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补全诗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多选)。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
A.春天。 | B.美的时光。 | C.年轻的朋友。 | D.春天的歌。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1.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再解释字词意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A.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 |
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 |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 |
D.“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①少府:官名。②蜀州:现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③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④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⑤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⑥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⑦宦(huàn)游:出外做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将作者和诗句补充完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把古诗补充完整。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喜”字。 |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诗人身在外乡有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