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人教版(2001) 四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人教版(2001)
|
四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桂林山水
2 记金华的双龙洞
3* 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4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5* 万年牢
6* 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7 自然之道
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9 蝙蝠和雷达
10*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1 夜莺的歌声
12* 小英雄雨来
1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4*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5 触摸春天
16* 永生的眼睛
17 生命 生命
18* 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19 乡下人家
20* 牧场之国
21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22* 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4* 全神贯注
25 鱼游到了纸上
26* 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7 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扁鹊治病
28* 文成公主进藏
29 普罗米修斯
30* 渔夫的故事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 趵突泉
2 小珊迪
3 新奇的纳米技术
4 黄继光
5 生命的药方
6 可爱的草塘
7 到期归还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5 中彩那天(旧)
7 尊严(旧)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16
道相关试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路上→洞口→孔隙→外洞→内洞→出洞。
( )
2.“泉水流经的路线”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 )
3.课文详细写了孔隙、外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 )
4.文章表达了作者叶圣陶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句子的正误,在正确的句子后面画“√”,错误的句子后面画 “×”
1.“形态万千”的意思是:有一千种或一万种形态、姿态。(
______
)
2.“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比喻句。(
______
)
3.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______
)
4.“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和“这样的水被这样的山围绕着”的意思是一样的。(
______
)
5.因为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了一道道水纹,所以我才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_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明艳”的近义词是“鲜艳”。 ( )
(2)“山势”和“气势”两词中的“势”都是“表现出来的情况”的意思。 ( )
(3)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时,由外洞直接进了内洞。 ( )
(4)内洞的特点是大而黑。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3分)
(1)《望洞庭》的作者是李白。( )
(2)漓江的水有三大特点:静、清、绿。( )
(3)《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句子的正误,在正确的句子后面画“√”,错误的句子后面画“×”。
1.“形态万千”的意思是:有一千种或一万种形态、姿态。(
__________
)
2.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__________
)
3.因为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了一道道水纹,所以“我”才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____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正确的句子后面画“√”,在错误的句子后面画“×”。
(1)“形态万千”的意思是:有一千种或一万种形态、姿态。 ( )
(2)“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比喻句。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是:沿途—洞口—外洞—内洞—出洞—返回。 ( )
(2)桂林的山“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种说法有些夸张。 ( )
(3)天山只有七月才如此美丽诱人。(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面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①孔雀的羽毛像一把扇子,漂亮极了。 (______)
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
③我好像见过你的妈妈。 (_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题
(1)古诗《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孟浩然。 (____)
(2)古诗《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独自游览敬亭山时写下的。 (____)
(3)古诗《独坐敬亭山》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的心情。 (____)
(4)诗句“两看相不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敬亭山人格化了。 (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结合课文《独坐敬亭山》意思判断词义的正误.
①不厌:满足 (______)
②闲:云彩飘来飘去悠闲的样子。 (______)
③独:独自一个人,孤单。 (______)
④相看:本课指作者看山,山也“看”作者。 (_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