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下列词语。古人忆读书(二)
余尝
A.知 | B.今日 | C.敏以求 | D.诸儿竞走取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A.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生活得更好屡次搬家 |
B.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
C.一个人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没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么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下面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常 | B. | C.心到最 |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加点的词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和读音。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A.借助注释 | B.联系上下文 | C.使用工具书 | D.以上都是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
A.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
B.学习要勤奋,动作要敏捷,不要因为害羞而影响自己的学业。 |
C.头脑灵活的人往往喜欢学习,不知道羞耻的人往往会向别人提出问题。 |
A.上面的三句话都选自《论语》。 |
B.第一句话被后世用来提醒人们用诚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学习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
C.对别人“学而不厌”,对自己“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