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1.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样想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A.乐于思考,敢于发问 |
B.假装懂了,不要提问 |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
A.清清楚楚 | B.一知半解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
B.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郑燮 |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
D.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杨时的人非常(仰望 仰慕)大学问家程颐,便专门从很远的地方跑去拜他为师,学习知识。
一个冬天的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他俩(争执 争吵)不下,最后决定一起去请教老师程颐。来到老师家门口的时候,他们发现老师正卧在床上午休。游酢正想走进去,杨时连忙拦住他说:“老师正在休息,我们不能打扰他,还是在门口等一会儿吧!”
游酢觉得杨时的话很有道理,便和他一起站在门外等候。不一会儿,天上下起了大雪,他俩仍然站在门外等候。雪越下越大,一片片雪花飘下来,落到了他们的身上,他们不停地搓手跺脚(保暖 取暖)。没过多久,他们从头到脚都落满了雪花。
程颐醒后打开门,看到门前积雪已一尺深了,而杨时和游酢正浑身是雪地站在门口。程颐觉得他们很懂礼貌,心里非常感动。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1.孙中山背会了先生圈的内容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甜藤儿
六月里,挺热的天,我和小伙伴龙狗子上山采桃金娘。太阳火辣辣的,我们很快就觉得口渴了,我们吃了一些桃金娘,还是很渴。龙狗子便提议去喝水。我们便向一眼山泉走去。
正走着,龙狗子一弯腰,随手从草丛中揪下一棵小藤儿来,对我说:“喏,甜藤儿,嚼一点儿!”
我有点怀疑地说:“是吗?能吃吗?”
“我还能害你?”龙狗子提高了嗓门说,接着就从藤上摘下几片叶子,放进嘴里。
我只好也学着他的样子,摘了几片叶子,放进嘴里,嚼了起来。嚼了几口,我觉得那些叶子是苦的,不是甜的。
“呸呸!真苦!”我赶快把叶子吐出来。
龙狗子见了,只是抿嘴笑。
吐掉了叶,我吸了一口气。我觉得嘴里甜丝丝的。
到喝泉水的时候,嘴里的甜味就更明显了,每喝一口水都觉得清甜清甜的。
“真甜!”我抹抹嘴,高兴地说。
龙狗子看了我一眼,眉毛笑得弯弯的。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常有这种情况: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
1.作者一开始觉得甜藤儿的滋味是 ,后来吸气的时候嘴里 。( )A.甜丝丝、苦 |
B.苦的、更苦了 |
C.苦、甜丝丝 |
A.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 |
B.事情与甜藤儿一样,都是苦的。 |
C.事情与甜藤儿一样,有若有甜。 |
A.一开始的感觉跟到最后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
B.很多事情,虽然最初是苦的,但是,苦尽甘来,最后的收获让你觉得那曾经的苦其实是甜的。 |
C.每个人对甜和苦的感觉不总是一样,有时会反过来的。 |
A.清清楚楚 | B.一知半解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
B.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郑燮 |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
D.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 走到孙中山跟前 厉声问道 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 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
著名感染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杭州一所学校勉励小学生:“希望你们从小开始,培养爱科学、爱钻研的品质,善于问为什么。”
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给山东大学新生上开学第一课,特意强调“科学家的好奇心比论文重要”。( A )不仅是科学家,各行各业取得成绩的人物,好奇心和发问都是引领他们在工作上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
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并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李兰娟所说的“善于问为什么”的第一层含义,是精神层面的,要启发学生敢于发问。第二层含义是能力层面的,即要培养学生善于发问。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学生问为什么,要能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能否问出有意义的问题,标志着学习是否进入了高阶段。( B )学生平日要在学习中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在发问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善问的重要性。《礼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意思是说善于发问的人,犹如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 C )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导向的是最终解决之道。
从人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讲,敢问为什么、善问为什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使命与担当。教师要积极引导,从小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为什么的能力与素养。
(摘自《中国教育报》,作者:高毅哲,有改动)
1.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
1.有新鲜感的词语“糊里糊涂”的反义词是( )A.清清楚楚 | B.一知半解 |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