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西师大版(2003)|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阅读。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双保险锁。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抽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其中“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指的是什么?
3.“小川脸有些发红……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小川什么样的心情?
4.文中大姑两次“眨眼”,含义相同吗?第一次眨眼,表现了她在想什么?第二次眨眼,又表现了小川什么样的心情?
5.“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这句话表现了小川___________心情。
6.你认为《锁》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广大读者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连标点不超过20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品味   
渔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学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1.“渔王”年老的时候为什么苦恼?(用文中的话回答)
2.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渔王”教孩子捕鱼技术上的做法。
3.“渔王”的失误是什么?
4.“路人”的观点是什么?(简要概括)
5.“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表达了“渔王”当时怎样的心情?
6.从文中找出反映“渔王”教儿子们捕鱼技术的态度的词语。
7.你认为这则故事仅仅是在批评“渔王”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揭开水并不浑的秘密
在我们学校操场的一角有一口大大的水井,它解决了五百多名师生的饮水问题。可是每到春夏季节,一场大雨过后,地面雨水渗入井里,井水就变得浑浊不堪,不能饮用。
怎样才能让井水不浑浊呢?学校采取的加隔离板、挖沟排水等措施都不见效。最后自然老师们又想到一个办法:把水井周围的空地修成一个个花坛,花坛里种上花草。这样一来,校园一角变绿了,变美了,更奇怪的是,不论什么季节,井水都十分清澈,不再浑浊。我们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去问老师。老师不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找答案。但我查了许多科学书都没有弄明白。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篇关于植物的文章,总算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文章说:植物是天然的净水器,它的根系能截留、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将污水通过柳树、芦苇和水葱组成的绿地净化,结果污水中的悬浮物减少了30%,氯化物减少了90%,水的硬度降低了97%,酚、苯、胺等物质几乎全部被吸收。植物的根真神奇!
在敬佩老师之余,我对绿色植物更多了一层认识:它是人类最真诚的朋友,在默默地为人类作贡献。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我们就首先要绿化地球。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经常—(______)   提高—(______)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学校采取的加隔离板、挖沟排水等措施没有效果。(______)
(2)植物能够净水的原理是它的根系能截留、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______)
3.作者对绿色植物有哪些新认识?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