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jīn jìn)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晖)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划去括号里加点字错误的字音或字形。
2.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领会(       )                 反义词:平静(      )
4.文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  )
A.意思转折。B.声音延长。C.解释说明。
5.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
(2)“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那片绿洲,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 )
(3)“不会老的”既是那片代代常绿的青山,也是老人造福后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
6.从“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这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7.作者鼻子一酸的原因是什么?(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
8.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  )
A.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B.青山因为有老人的不断看护、绿化,永远不会荒芜、老去。
C.这句话主要描写青山的苍翠,富有生命的活力。
9.为什么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0.“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想一想:作者与老人道别时,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内。
A.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B.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C.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表现老汉创造出青山神话的句子是( );点明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句子是( );最能形象地描述山的生机的句子是( )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 )年的时间在( )奇迹般地创造了块( )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 )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A.绿洲            B.十五            C.崇高的精神境界        D.晋西北沙漠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种东西。”这个句子中“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 ),实际上指( )
A.老人创造的这块绿洲          B.老人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对“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点明了中心,呼应了题目。
B.“青山不老”是全文的“文眼”,既深化了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
C.这句话描写了青山的翠绿,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D.“青山”“不老”,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容易0.94
收藏
纠错
详情
认一认并填空。

(1)这些字的音序依次为________
(2)若按音序排列以上汉字,顺序应是_______
(3)“ 栽 ”和“ 截 ”含有相同的偏旁________,“恭”的部首是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语段阅读。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淤泥”指(  )
A.河流、沼泽沉积的泥沙B.水库、池塘沉积的泥土
C.树下堆积的泥土
2.“劲挺”说明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很_____
3.文中画“_____”的句子应读出( )的语气。
A.疑惑不解B.惋惜C.赞叹
4.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句子,做练习。
(1)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音。
风大作时,能______吹牛马使______行,或______之高二三丈而______
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  逆:________  擎:________  坠:__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
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绿岛丰碑”谷文昌

在福建省东山县有个很特别的现象:每到清明节,这里的许多老百姓总是会“先祭谷公,后祭祖宗”。那么这位“谷公”是谁呢?他不是什么神仙,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就是原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山岛东南部风沙肆虐,狂风起时飞沙漫天,吞噬田园,埋没房舍,严重破坏生产,威胁人们的生存。1950年,伴随着东山岛的解放,谷文昌来到了东山。他在探望饱受风沙侵扰的百姓时,关切地说:“不治服这风沙灾害,东山人民是没法过好日子的。要治穷,得先除害!”他研究制订了治理风沙的计划,并与县委一班人先后八次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但这些举措的收效不大。他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1958年春,谷文昌向全县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谷文昌带领全县老百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短时间内栽种了20万株木麻黄树。但是没想到,这一年气温突然下降,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倒春寒把大部分树苗都冻死了。谷文昌一面呈请林业部进口木麻黄树种子,一面派干部到广东学习木麻黄树种植技术。之后,他还亲自建立了试验苗圃和试验林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谷文昌同志的带领和参与下,东山县的大面积试验林初步种植成功。

至1964年,东山全县造林约54.7平方千米,400座小山丘和20多平方千米的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千米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谷文昌还发动群众挖塘打井,修筑水库,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使东山的旱情得到了缓解。

谷文昌在东山县一干就是14年。14年中,他使一年四季飞沙走石的东山县境内变得处处有绿色地带,从根本上治服了一直侵扰人们的沙患。

1990年,东山县人民为谷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雕像。

由于谷文昌的继任者们和人民群众锲而不舍地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环境,昔日山秃地荒的海岛,如今已变成了驰名海内外的“东海绿洲”。

1.谷文昌带领东山的干部群众治服风沙用了(  )
A.8年B.10年
C.14年D.20年
2.东山县的干部群众战胜风沙的办法是(  )
A.栽花种草。B.挑土压沙。
C.种植木麻黄树。D.筑堤拦沙。
3.下列句子能反映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治理风沙取得巨大成就的一项是(  )
A.他研究制订了治理风沙的计划,并与县委一班人先后八次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
B.至1964年,东山全县造林约54.7平方千米,400座小山丘和20多平方千米的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千米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
C.谷文昌向全县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
D.谷文昌在东山县一干就是14年。
4.谷文昌是怎样带领东山的干部群众治理风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么理解“绿岛丰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  人民的利益,  了各项法令条例。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法分子为人们所  ,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  
A.保证   颁布   不耻   处置B.保障   颁发   不耻   处治
C.保障   颁布   不齿   处治D.保障   颁布   不耻   处治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