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教科版(2003)|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认真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让,指使。②请求。③同“悦”,喜欢。④官府供给粮食。
1.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齐湣王。
2.文中加点字“好”在这里读四声,联系上下文猜测它的意思是(     )
3.齐宣王和齐湣王听吹竽的方式有所不同。齐宣王听吹竽,而齐湣王_______(请填原文语句)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A.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任何考验。
B.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C.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睁一眼闭一只眼。
D.掌权者用人要认真选拔,然后才能重用。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策略品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同读一本书”后,知道引用 _______的句子来说明观点,更有说服力。
滨:我来说“主要内容”。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一个“_____”字……
晓:我来说“困惑情节”。我知道,孔子是个 _______家、_______家,他怎么会“________”呢?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琪:我来说“人物评价“。孔子“敏而好学,_________”,所以,孔子会这样回答,“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是知也。“
美:我来说“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间辩论。围绕“孔子不能决”,两小儿又开始新的辩论。
高个儿(是 _______方):___________真可能“不能决”。
矮小儿(是 _______方):先生是大儒,_________,肯定“能决”。
3.“即兴发言”中,我第一个登台。
①速打腹稿。我先讲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再讲自己对“孔子不能决”的猜想,最后,结合亲身经历讲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登台发言。我记住老师说的“即兴发言‘三不要’”——不要伤人、不要 __________、不要 _________
③发言后,一起回忆那些“老师故意‘不能决’”,却是让我们热烈讨论的快乐时光,终于明白 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言文阅读。

凿壁偷光(节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光而读之。

【注释】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1.用扩词的方法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衡乃穿壁引其光     _______ 以书光而读之_______
2.试着翻译文中画“______”的句子。_______
3.这个故事赞美了匡衡________的精神。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言文,请完成练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走:________________       冀: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阅读以下内容,按要求完成任务。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1.下面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读原文和译文,知道故事的题目是______
2.请你阅读下面一句话,用“/”标记出句子的停顿。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3.结合译文和注释,解释下面的语句。
窥头于牖,施尾于堂____________       弃而还走____________
4.仿照“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一句,写下面的内容。
这个小孩不是真读书,而是装模作样做出读书的样子来。
____________
5.寓言故事的特点就是“小故事大道理”。你认为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
6.请你写出四个具有讽刺寓意的成语。
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盾与矛者,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并写在括号里。
( )     ( )     ( )   ( )
2.读下面的句子,在正确的停顿后面画“√”,错误的画“×”。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
4.你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1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孰:_____②汝:_____③知: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
3.你从这篇古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弈秋,通国之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惟弈秋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本文题目是《_______》。
(2)按原文填空,写在文中横线上。
(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善:______       ②之:______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①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②为 是 其 智 弗 若 与
(5)作者通过这件小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的道理。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策略品鉴。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只填序号)
①甚聪(      )                    A.得到的好处。                    B.同“慧”,智慧。
②孔君平(      )其父。       A.到某人所在的地方。       B.拜访。
(2)我们来“课本剧表演”,第一幕是这样的
孔君平:“梁公,在家吗?”
______说:“先生,我家主公不在,我家______来接待你可好?”
杨氏子出,为设果,说:“_____________
(3)“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我发现杨氏子的聪惠,来源于父亲外出,可杨氏子没有外出疯玩,却在家_________客人来了,他能________;客人开玩笑,他能______想想我自己,我就不能_________
(4)“我们都来说谐音梗幽默”,端午节,一家人进饭店
妈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妈妈:诸题红卷。
爸爸:机不可失表哥:____________
服务员:一份干麻辣鸡块。服务员:一份______,一碗得意羊肉。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回答各小题。

樱桃

群儿游园中。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儿采数枚,与弟妹分食之。核小浆多,其味极甜。

1.“与弟妹分食之”中“食“的意思是   
A.食物
B.接受
C.吃
D.日食
2.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樱桃味道的语句。
3.想象“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的画面,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写下来。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