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喜欢秋天。 | B.思念家乡。 |
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擎(qíng)雨盖 | B.菊残(cán)山 | C.橙(chéng)黄 | D.橘(jǘ)绿 |
A.《赠刘景文》——苏轼 |
B.《游园不值》——叶绍翁 |
C.《清明》——杜牧 |
D.《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 |
A.尽:都,全。 |
B.擎:举,向上托。 |
C.犹:仍然。 |
D.须记:一定要记住。 |
A.春末夏初 |
B.夏末秋初 |
C.秋末冬初 |
D.初春时节 |
A.比喻 |
B.拟人 |
C.对偶 |
D.夸张 |
A.这首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B.这首诗的后二句所写的秋末冬初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作者这样写是来比喻人到暮年,虽是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之际,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 |
C.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此处诗人同样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愁情。 |
D.这首诗作于1090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下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萧萧(xiāo) | B.梧(wú)叶 | C.挑促织(tiāo) | D.篱落(lí) |
A.叶绍翁 宋代 |
B.苏轼 宋代 |
C.杜牧 唐代 |
D.欧阳修 宋代 |
A.萧萧:风声。 |
B.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C.挑:挑弄、引动。 |
D.夜书所见:在夜里看书。 |
A.比喻 |
B.象征 |
C.夸张 |
D.拟人 |
A.借景抒情 |
B.动静结合 |
C.虚实相映 |
D.巧用典故 |
A.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
B.首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
C.第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
D.第三句写儿童挑促织,让人感受到儿童的快乐和无忧无虑,诗人也被他们深深感染,心中无比喜悦。 |
A.《望洞庭》 | B.《赠刘景文》 | C.《饮湖上初睛后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