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材料2】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节选)
【材料3】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当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学业时,大清国却突然提前终止留学计划,召留美幼童回国。这批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
——百度百科《留美幼童》
【材料4】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周恩来
1.材料较多,要提高阅读速度。综合4个材料,下面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必要送这些只有十多岁的孩子赴美留学。 |
B.当时的中国人丧失了斗志。 |
C.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强大的。 |
D.政府柔弱,但国家和人民正在为中华复兴努力。 |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 进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 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随意 任意)破坏、毁掉。为了(消灭 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画“√”。A.选文出现了两处具体的时间,是为了告诉我们这是历史事实,不容忘记,不容更改。 |
B.“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一方面说明火烧时间之久,破坏力之大,另一方面更让我们感受到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 |
C.从“凡是”“统统”可以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与无耻,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 |
D.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强盗般掠夺的愤恨和对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之情,在朗读时应该语速稍慢,体现连贯自然之感。 |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用“______”画出文中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A.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
B.这个事件揭露了侵略者的强盗本性。 |
C.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自豪、赞叹之情。 |
D.“大火连烧三天”一方面说明了圆明园面积大、珍宝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侵略者的罪恶深重。 |
文段一: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 )统统掠走( )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 )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文段二: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见之情形,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雨果
1.在文段一中的( )内加上合适的标点。A.感伤、无奈 | B.愤怒、痛惜 | C.仇恨、厌恶 | D.嘲讽、谴责 |
A.结合文段一可知,文段二中的“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指的是英法联军。 |
B.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
C.文段二中的“更漂亮”“丰功伟绩”等词语表现了雨果对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赞美。 |
D.两个文段都高度赞美了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都揭露了英法联军的强盗罪行。 |
圆明园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