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人教版(2001) 四年级上册
>
5 古诗两首
人教版(2001)
|
四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天堂
4 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西山村
6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 巨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 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 白鹅
14 白公鹅
15 猫
16 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 长城
18 颐和园
19 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 卡罗纳
24 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 乌塔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30 电脑住宅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196
道相关试题
日积月累。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___。”由这两句诗,我想到与它表达同一意思的那句谚语:“当局者迷,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1.默写《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代诗人_______写的。告诉我们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文回眸室。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诗句___________ _,________ 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角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位置观看______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2.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句________ ,_________ 说明了这个道理。
3.《游山西村》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全诗以一个“_____”字贯穿全文的主线,诗中的“_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 的感情。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本学期学过的古诗,完成填空。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______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______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中常用来表现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的哲理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 )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目
B.书写,题写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其中“重”是多音字,诗中读音是(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组词(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谁)在________(时候)______(做什么)的景象。
3.“足”的意思是______,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山西村”在( )。
A.今山西省山西村
B.今浙江绍兴
C.今浙江杭州
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
(1)“题西林壁”的“题”意思是_________。诗人从________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2)《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________句诗所要表达的含义,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语: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
身在此山中。
缘: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
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古诗知多少。
(1)《望洞庭》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中有两个打比方的诗句,分别是
和
其中“白银盘”指
“青螺”指
。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
。一个“开”字写出了
,一个“回”字写出了
。山水相互衬托,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景观,充分体现了李白的豪放风格。
“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写的是
(近、远)景,除了诗中写到的景物,我们还可以从
中看出来。
(3)比较《望洞庭》和《望天门山》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4)请你把这两首诗默写下来。注意一定把字写工整写正确!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选字组词。
缘 原 圆 园
姻____ ____因 ____圈 公____
侧 厕 则
身____ 公____ 原____ ____影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