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人教版(2001) 四年级上册
>
5 古诗两首
人教版(2001)
|
四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天堂
4 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西山村
6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 巨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 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 白鹅
14 白公鹅
15 猫
16 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 长城
18 颐和园
19 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 卡罗纳
24 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 乌塔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30 电脑住宅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196
道相关试题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首诗是
______
代诗人
__________
写的。诗人在前两句写了自己站在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景象。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我从中明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3.诗人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还是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因此总结出“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也蕴含着哲理,与“当局者迷,
_________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分析。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古诗并答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
(1)将诗补充完整。
(2)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
代诗人
_________
。诗中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
。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默写《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堂回放
1.
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习题。
________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________
。
2.
《题西林壁》是
________
朝诗人
________
观
________
后的总结,借
________
说理,富有理趣。题目的意思是:
________。
3.
苏轼的诗还有很多,全是苏轼的诗的一组是
_____
A.
《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
B.
《惠崇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C.
《春晓》《饮湖上初晴后雨》
4.
俗话说: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________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
对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
A.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B.
横看山岭连绵起伏,侧看山峰耸立,庐山的远近高低都不相同啊。
C.
庐山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 )
代诗人
( )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___
、
___
不同的角度,处在
____
、
____
、
___
、
___
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2)诗人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填诗中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默写《送元二使安西》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试着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观察学校的教学楼,试着写一写教学楼的样子。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过庐山旳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
。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解释下列词语。
题:
__
西林:
____
只缘:
_____
不识:
____
横看:
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