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北师大版(2001)| 二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内阅读。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结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1.填写恰当的量词。
(     )泉水       (     )纯青石   (     )碎石       (     )窟窿
2.女娲补天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颜色的石头。
3.在说法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1)女娲寻找五彩石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她真是个不怕困难的人。(     
(2)女娲是一个做事讲究策略的人。(   
(3)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放弃、甘于奉献,她真了不起!(     
4.《女娲补天》的故事(        
A.告诉我们天是怎样形成的。
B.告诉我们五彩云霞的来历。
C.是个神话,是古人想象出来的。
D.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希望、盼望、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斥责、批评)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2.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
3.“这个不幸的女人”的“不幸”遭遇是(       
A.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她的亲人因病而死
B.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者,反而怒斥她
4.理解语段,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
A.为虎作伥                           B.怒不敢言                           C.哭诉无助
周恩来亲眼见到:妇女的(      ).警察的(      ),群众的(      ),让人感受到中华不振。
5.“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华不振”指的是(       )。
A.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
B.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小题。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强 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 果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夸奖):“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选文通过对魏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突出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_____________。“有志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此生”指的是____________
3.对这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C.周恩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对这个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强调了人们的无奈与愤怒。
B.人们有气不能出,有话不能说,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C.当时的中国人胆小怕事,都不敢得罪外国人。
2.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说明周恩来_______
3.尝试写出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恩来励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bēi   bèi)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chénɡ   chěnɡ))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用“\”划去文中加点字不恰当的读音。
2.短文中两次出现“这个问题”,第一个是指_____________;第二个是指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一个句子填入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并说明理由。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②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为___________而读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 清醒)而(坚持 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①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美__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在选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从文中加点词“默默”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文中画“      ”的两处句子,句①应该( ),句②应该( )
A.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B.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5.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 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_
撑腰: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华不振”指的是(     
A.中华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
B.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
C.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3.认真读文段内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文段,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可知,课文中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周恩来的志向是把个人的学习与________________联系起来。这样对比着写,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  的待遇,有  的生活和 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将下列三个词分别填到文中第2自然段的横线上。
优越   富裕  优厚
2.文中词语“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  ”的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你认为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爸爸喊我:“你看,雨水都溅到身上了。”我没有理会,却好像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爸爸,你雨越下越大,本来我要去同学家玩,这下只好罢了。我坐在门口,看着瓢泼大雨出神。

看!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爸爸还没有回答,我就自己解释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让屋檐滴下的雨水打的。”“是吗?”爸爸故意惊奇地问:“雨水有那么大的劲儿,把石头打出窝窝来?”爸爸这一问,我也愣住了。

爸爸见我答不上来,就走过来笑着说:“这叫‘水滴石穿’咱们这房子已有几十年了,雨点的力量很小,但是长年累月,总滴在一个地方,渐渐地就打出窝来了。”爸爸又说:“无论干什么事,有了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想,要永远记住这“水滴石穿”的启示。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倾盆大雨________
理睬________
惊讶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长年累月________      水滴石穿________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雨点的劲儿很大,能把石头打出窝窝来。
B.雨点的力量很小,但是长年累月总滴在一个地方,渐渐地就能打出窝来。
C.无论干什么事,有了水滴石穿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4.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