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北师大版(2001)| 二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fēn fèn)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nán nàn)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列  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堤  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在文中括号内选出正确的汉字、音节,打“√”。
2.“崛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周恩来之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为什么而读书呢?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单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1.请在下面的米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训”字的笔画。

2.照样子,写词语。
左顾右盼(左×右×):____________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此时中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的回答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为________而读书”“为_____________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完成练习。
(1)课文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第二件事
________
东北奉天
________
________
第三件事
________
________
中国妇女、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周恩来
目睹“中华不振”
我发现,这些事情中,第________件事是结果,第________件事是原因。我能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这三件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这样写的作用是( )
A.制造悬念B.总结全文C.点明中心
5.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关于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从“清晰而坚定”可以看出周恩来是经过认真而充分的思考才立下远大志向的。
C.其他同学读书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
D.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女娲补天》一文中,女娲为了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畏艰难炼石补天,她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品质令人敬佩。下面诗句同样体现“奉献”精神的是(    )(多选)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

少年毛泽东是个学习异常勤奋刻苦的孩子。8 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当时流行一种教学生练字的方法叫‚填红蒙字‛,就是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但毛泽东不愿简单地照着填,他要自己放手写,一遍写不好,就多写几遍。有的字,他要练写几百遍。除了手写,他还用心写,走路、吃饭,甚至梦里还想着练写的字的结构、笔画特点,所以,他写的字比一般同学照着填的字还要好。

从懂事开始,毛泽东就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和农活。劳动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一天,父亲让他往田里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看田里没人干活了,就到处找,后来,在一座古坟后的老柏树下找到了他。他两手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父亲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干活。毛泽东指着扁担两头的大粪桶说:‚爹,我只是歇会儿,从天亮起我已挑了好几担了。

在读书过程中,少年毛泽东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他读的书中,许多地方打着问号,或写上批语,重要的问题,他都记了下来。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反抗统治阶级欺凌压迫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这是为什么?后来他终于发现,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剥削者、压迫者,他们占有土地,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写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少年毛泽东愈加发愤读书了,同时他小小的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

(选自《新编小学生作文好词好句好段双色版》)

1.“津津有味”的意思是_________。仿写词语(AABC 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最后一段说到少年毛泽东读书的时候,不仅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这体现了少年毛泽东具有_________的好习惯。
3.什么是“填红蒙字”?请在文中找出来,画“   ”。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少年毛泽东是怎样发奋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慎重 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 明亮)回答。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恰当的词语。
2.选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______________。文中把“这个问题”比作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周恩来为什么会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这个片段选自《_________》,这位同学是_________
2.魏校长为什么又追问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重点段落品析。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艰难苦难)和屈辱中(拯救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的回答。
1.用“  ”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       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  ”画出来。
3.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1.这段文字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女人”正在哭诉,原因是____________。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那个肇事的外国人,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大家都紧握拳头却不敢怎么样,这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_____”的沉重分量。
4.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了什么而读书呢?想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结合句子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1.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看他左顾右盼洋洋自得的样子,也太骄傲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