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教科版(2003)| 四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15分)
          
由于某种特殊的缘故,我非常喜欢雨花。每当看到那玲珑小巧、清新俏丽的雨花时,甚至会痴情地把手伸向雨里,想在天边的“花丛”中摘一朵来仔细端详。
几天前,一个秋雨淅沥,天色朦胧的傍晚,我在一条路面已很滑的巷子里走着,不远处,有一老人蹒跚而行。忽然,路旁有一个小黑影很快地靠上去,高举着伞,挽着老人的膀子。看得出来,那孩子是踮着脚走路的。我猜想,这一定是老人的孙儿了。老人有这样的孙子真是太幸福了!隐约地,我看见那孩子斜举着伞,半个身子露在雨中。老人的手臂抬起来了,好像在搂着孩子的小肩膀。借着路旁的灯光,我还看见伞上跳动、闪烁的小小雨花。
雨越下越大,孩子的手大概累得发酸了,伞渐渐低垂片刻,又高昂起来,后来孩子换了只手拿伞。
雨起劲地下  这时 老人和孩子闪进了一幢宿舍楼  一会儿 那孩子飞跑出来  后面还跟着老人的话音   孩子  你是哪家的
我怔住了,难道……我顾不得抹去脸上的雨水,目送着那孩子在雨中飞跑的身影。暮色和雨帘使他的背影逐渐模糊,最后,像雨花溶在水中一样消失了。那伞上跳跃着晶莹的雨花,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1分)
(2)文章的第二、三段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呢?(3分)
                                                                      
                                                                      
 
(3)读读文中划线的句子,作者采用了“            ”的写法。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和感受这句话的?(3分)
                                                                   
                                                                   
(4)给第四段加上标点符号。(4分)
(5)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开头补上“我”的心理话。“我怔
住了,难道                                                   ?”
你若是作者,目送着孩子离去的背影,你会对那孩子说些什么呢?(4分)
                                                                
                                                                
(看谁写得最丰富,最完整,最能扣住文章的中心。)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上帝的玩笑
船沉了,海浪将唯一的幸存者冲到了一座荒岛上。每天,这个幸存者都发疯似地向上帝祈祷,希望万能的主派使者带他出去。
可是上帝也许太忙了。许多天过去了,他连船的影子都没看见。无奈之中,他费尽艰辛好不容易在岛上建起了一个窝棚,将身上仅有的物资安放在那里。此外,他仍每天向上帝祈祷。
上帝仍无暇兼顾,于是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天,他去寻食回来,发现小窝棚蹿起了火苗,瞬间,他可怜的家就被这场火烧毁了。
他跪在地上,仰天哭诉:“我的上帝呀!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叭”的一声,他昏倒在地,此刻,就算上帝来了也无法跟他交流了。第二天一早,他还沉浸在被上帝遗弃的悲哀绝望之中时,突然听到海水拍击船体的声音,而且越来越清晰。啊,真的是一条船,正向岛上驶来。
“你们怎么知道我在这儿?”他奇怪地问。
“我们看到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
哦,我的上帝。
1.将括号内使用不当的字画去。
(岐 祈)祷   (艰 坚)辛   兼(顾 故)   悲(哀 衰)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  )荒岛   一(  )大船
一(  )大火   一(  )窝棚
3.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中“这样”一词指的是什么?
4.标题是“上帝的玩笑”,请说说上帝跟幸存者开什么玩笑了?
5.有时好事可能变成坏事,而有时坏事又可能转化成好事,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一情况。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罗布泊之谜
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
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大耳朵"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诡异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l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罗布泊为何如此神秘诡异,至今科学家们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也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强烈的"罗布泊游移说"。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10年。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   罗布泊,这个谜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为你迷悯、思索、争论、甚至献身。
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1.通读全文,依次概括文中所介绍的罗布泊的三个谜。
(1) _________________ 之谜。
(2) __________________之谜 。
(3) _________________之谜。
2.文中多次提到科学家们围绕罗布泊之谜争论不休,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聪明的画家
相传宋朝时,有一年夏天,朝廷举行绘画比赛,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的意思很清楚: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马蹄由于踩着飘落在地上的花瓣,使马蹄变香了。
面对画题,许多画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画家画是画了,但都画了满地的落花,再画一个骑马扬鞭的人,却没有把“香”字表现出来。主持比赛的官员看了直摇头。就在这时,有个年轻的画家把他的画递了上来,大家见这幅画上只画了一匹正在奔跑的马,马蹄旁画了几只蝴蝶,此外再没画别的东西。在场的人细细品味后,都对这幅画交口称赞。
蝴蝶为什么绕着马蹄飞舞?不是因为马蹄上沾着落花的香气吗?马蹄上怎么会沾着落花的香气?不是因为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的地方踏过来吗?这位聪明的画家用几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了,所以这幅画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
1.根据下面描述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_______)
(2)表示异口同声地赞扬。(_______)
2.文中两次使用的引号分别表示(  )(  )。
A.引用部分B.特定的称谓
C.着重指出D.否定或讽刺
3.这幅画为什么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莫泊桑学写作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早在青少年时期就爱好写作。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文学名著,也写了不少文章。不管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语言,都没有什么特色。他非常苦恼,就带着自己的几篇作品去请教当时的著名作家福楼拜。福楼拜对他说:“问题很简单,主要是你观察的功夫不到家,现在你就从观察马车开始吧。每天都有马车从你家门前经过,你就仔细观察一番,把看到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莫泊桑回到家后按福楼拜的要求,全神贯注地观察马车在晴天和雨天、上坡和下坡时行驶的不同样子,还仔细观察了赶车人在暴风雨中和烈日下的不同表情……他将观察到的这些材料写进作品里,又送给福楼拜看。福楼拜看了他的文章后满意地笑了,他对莫泊桑说:“(  )你观察得仔细,写作有了进步,但贵在坚持啊!”

莫泊桑将福楼拜的话铭记在心,不断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他一生中写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成了闻名世界的大作家。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如饥似渴: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烦恼(____)   举世闻名(_______)
牢记(____)   专心致志(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从莫泊桑成功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阿力和阿智

古时候,有个老人,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人长得一模一样,邻居都夸这两个孩子长得好,长大以后一定有一番作为。老人也用心观察他们的成长。
几年以后,他们长大了。老人想考考他俩,就从市场上买回两把未开刃的斧头。老人对他们说:“今天我买回这两把斧头,明天让你们上山砍柴,要各砍各的。看谁看得快,看得多,回来得早。”
第二天,兄弟俩按照父亲的吩咐,就各自行动了。
阿力想:要砍得快,砍得多,就得抓紧时间。他拿上斧头、扁担和绳子,就匆匆上山了。到了山上,他拼命地砍呀,砍呀……因为斧头太钝,连砍几十下都砍不倒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累得腰酸背痛了。
阿智拿起父亲买的斧头,一看斧头的刃厚厚的,就赶紧到井边去磨,不久,就磨快了。他也拿起扁担、绳子上山去。到了山上,抡起锋利的斧头,几下就砍倒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砍了两大捆。太阳刚刚偏西,他就担着沉沉的柴回家了。阿力呢,直到太阳下山,才背着不多的柴回家。
老人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语重心长地说:“ 你们两个的差别这样大,就是因为阿智磨了斧头,这就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1.老人对两个孩子的吩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力拿到斧头怎样做?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智看到斧头的刃厚厚的,他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朗读和体会它们的好处,再选一句你喜欢的抄写下来。
(2)“……好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作者想要汲取的营养是什么?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