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
B.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
C.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
D.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有条有理。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
乡下人家(节选)
鸡,乡下人家照(列 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 淌)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 )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 )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 副)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1.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汉字下面画“√”。A.《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 |
B.《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喝粥写得详细,等粥写得简略。 |
C.藏戏的特色是: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
A.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 B.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
C.它们飞得这么低,能看到遥远的家。 | D.谁也不能否认,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1.用“ ”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作者从视觉、 觉和 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描述。本段的构段方式是 。A.清闲自在 天刚刚黑 | B.现在 天黑了 |
C.自在 天已经黑 | D.清闲 天很黑 |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老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A.团圆喜庆 | B.福寿满堂 |
C.五谷丰登 | D.财运亨通 |
A.“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 |
B.“万象更新”写出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 |
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 |
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
A.“杂拌儿”指外形不规则的干果。 |
B.“零七八碎儿”指干果零散不全。 |
C.“玩意儿”指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