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眼睛所见的地方 | B.山水交汇的地方 | C.眼睛眉毛之间 | D.美丽的眼睛和眉毛 |
A.这是作者在浙东为好友鲍浩然送别时写的一首词 |
B.词的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人情味 |
C.本词构思别致,词的下阕用了两个“送”和两个“归”,把季节和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表面上吐露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对朋友美好前景的祝愿 |
D.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送别词,与朋友分别时一般都是凄切、悲凉的,但是这首词笔调轻松活泼,语言风趣俏皮,想象新颖且充满情趣 |
A.首句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表现了主人不好客与冷漠。 |
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 情,而且景中寓理。 |
C.前两句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
D.这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的意境很接近。 |
A.“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是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可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
B.“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意思是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
C.“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意思是想要问行人要去哪里?到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
A.怜悯、同情 | B.爱 | C.怜惜 |
A.扣除 | B.轻轻地敲 | C.覆盖 |
A.往,到达 | B.他 | C.的 |
A.开始 | B.方才 | C.才能开始 |
A.欲望 | B.将要 | C.想要 |
A.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交代了送别友人的地点是浙东。 |
B.词的上片着重描写了送别时的情景。 |
C.词的下片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王观对友人美好的祝愿。 |
D.全词充满奇丽的想象,情景交融。笔调轻松活泼,比喻巧妙别致,语言风趣俏皮。 |
A.往,去 | B.的 |
A.刚刚开始 | B.方才 |
A.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
B.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
C.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不舍之情。 |
A.“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
B.“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表现对友人的深情。 |
C.“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写离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
D.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作者再发奇想,希望和友人一起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