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阅读

不识字的老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

——一个壮硕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④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⑤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⑥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吧。”从此我常常在午

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⑦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顺而甜美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⑧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天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⑨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咀嚼(         )
2.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近义词。
温柔(           )          粗壮(         )
3.第④自然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说:“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科学研究,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事情,却常常伴随着令普通人难以承受的付出和牺牲。给自己注射患者的血液,以身试药……这群拿自己身体做实验的人,被称为自体实验者。科学家的这些行为让人心生敬畏。要问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那实在是一种混合着无私、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还好,科学的领奖台上不乏这样的傻人

1955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集中爆发。19593月,顾方舟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经过严密论证和考察,他认为应该选择活疫苗,于是争分夺秒研究活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先是通过在猴子身上测试,初步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但只有在人身上测试通过,疫苗才能真正算作安全。冒着有可能瘫痪的危险,顾方舟决定从自己开始,验证成品的安全性。他带头第一个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试药。一周之后,他和同事的身体各项指标全部达标,但是成人和幼儿对疫苗的耐受性有很大区别,顾方舟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并让自己的孩子喝下了疫苗溶液。在顾方舟的带领下,其他同事的适龄子女有很多参与了人体实验。十天过后,喝下疫苗溶液的一批孩子一切正常,这意味着国家的孩子们都将得救了。自脊灰疫苗在全国推广以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四点零六,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零点零四六,使无数儿童免于残疾。因为顾方舟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还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同样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为了研制治疗疟疾的药物,提取青蒿素,并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亲自试药,导致自己肝中毒。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为人类治疗和控制疟疾这一重大寄生虫类传染病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也成为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她本人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共和国勋章

就像一位科学家所说: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我要为科学而献身。科学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和挑战,可是那些勇于挑战、敢于牺牲自我的人总是会有所发现,走上科学的领奖台。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体实验者: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观点是________
3.为了证明中心观点,本文列举了哪几个事例?
_____________
4.短文最后引用科学家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
5.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与鉴赏。课内外对比阅读。

选文一: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文二:

太阳的大小与冷热

早晨,太阳的背景衬托物是树木、房屋、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些事物的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中午,太阳的背景村托物是广阔无垠的天空,这样就显得小了。再加上,早晨的天空不是特别亮,与明亮的太阳形成强烈对比,在视觉上就显得太阳大。而中午,天空也很明亮,视觉上就不能突出太阳,因此,太阳就显得小。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照射面积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少,再加上夜里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许多,所以早上,人们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直射地面,照射面积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所以中午,人们感到热。

1.选文一中,“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个“汤”的意思是______。由此推想词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是______
2.选文一中,两小儿各有观点与依据,请摘录相关信息,完成下面的辩论。

小儿甲


观点: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
现象:初出,______;日中,______
依据:______
←辩→

小儿乙


观点: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现象:初出,______;日中,______
依据:______

3.阅读选文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选文一围绕“辩”字,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
②从选文一中得知,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小孩子也可以有独特的发现和思考。(     )
③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孔子并没有那么学识渊博。(     )
4.阅读两篇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日初出大如车盖”是因为日初升时,以树木、房屋、远山等作为衬托,所以显得大。
B.“及其日中如探汤”是因为太阳在中午直射地面,照射面积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C.以选文二可以推断两小儿辩论的依据是有道理的,结论也是对的。
D.以选文二可以知道太阳给人的不同感觉和背景衬托物、照射角度有关。
5.读两篇选文,面对两千多年前孔子“不能决”的问题,现在你能解答吗?请说明你的观点和依据。(至少说出两个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做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又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大部分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三】:报名参加比赛的选手要求:(1)具备扎实的中国古典诗词(唐诗宋词)功底;(2)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技巧;(3)有关于自己与唐诗宋词之间的感人故事或学习经历;(4)年龄在7~60岁,职业、学历、国籍不限。

1.不属于中央电视台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的是(            )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B.《中国谜语大会》
C.《大手牵小手》D.《中国诗词大会》
2.报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在下列哪一方面有限制?(          )
A.国籍B.年龄C.职业D.学历
3.你认为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有什么意义呢?请至少回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理解短文。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呈现出白色。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智谋和策略,能让生活变得豁然开朗。

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被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是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果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中。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蜚声中外: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及提示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我发现作者为了说明观点,选了四个事例,其中        是略写,       是详写。这四个事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的,有         ;一类是反面的,有         。(填序号)
3.如果想补充一个事例说明短文的观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鞋匠拥有最好的制鞋手艺,却不愿改变自己,坚持用手工制作每双鞋,最终无法跟上机械化的时代,生意惨淡。
B.张文举屡次投稿不过,放弃文学,勤练书法,终成硬笔书法家。
C.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D.爱迪生改进电灯泡的过程中经历过无数的挫折,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功。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小学毕业后,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

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长沙逝世。袁隆平曾说过,他一直以来有两个梦想要实现: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想促使他不能也不想停下来。

《中国工程院院刊》的研究指出,历经5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目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超级稻的国家。

【材料二】吴孟超:                    

2021年5月22日,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吴孟超院士于上海逝世。从医70余载,吴院士完成了1.6万余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救治2万多名患者,把中国的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每一个数字,都令人惊叹不已。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这是医者仁心,也是一名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挚爱守护。

【材料三】夜空中最亮的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才能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科学家只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才能服务人民、献身祖国,引领科技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一颗是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一颗是编号为17606的“吴孟超星”一两位科学家对人民对人类的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1.根据内容,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想要了解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时间和这些年他发表了多少篇和水稻相关的论文,只需要读【材料一】中的(图1)。(      )
(2)1997年,“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计划”启动。截至2020年,中国育成各类型杂交水稻品种超过7000个,第二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2000千克。 (      )
(3)历经5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超级稻的国家。(      )
(4)从医70余载,吴孟超院士自主创新了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把中国的胃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5%以上。(      )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材料【二】取个小标题,写在横线上。
3.边读书边思考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结合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圈划划,在文中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4.校园杂志《领航者》要开辟“风云人物”颁奖词专栏,邀请大家推荐“心中的风云人物”,你会推荐谁呢?选择以上材料中的一位人物,填写表格。
“风云人物”颁奖词
推荐人物: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5.回忆本单元课本有关内容,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文段,按要求作答。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1.和文中“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A.经久不衰B.持之以恒C.屡见不鲜D.空空如也
2.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最相近的句子是(        
A.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B.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C.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
D.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3.画横线的句子中,“?”指的是______ ,“!”指的是______。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公冶长》中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是“敏而好学,______”,而“______”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追求问题答案的一句口头禅。
5.从选文最后一段来看,“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从何而来?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请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思辨性阅读。

《真理誕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章框架)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

③波义尔……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进行了许多实验……制成了……石蕊试纸……。

④……魏格纳……世界地图……发现……互相吻合!……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比较……研究……“大陆漂移学说”……。

⑤……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实验……得出结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⑥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⑦……

1.这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的内容框架。作者是怎样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请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文中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请画出每个事例的思维导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强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可以把画线部分改成下面这样吗?为什么?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一定能发现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________,用词精当、贴切,体现了________的科学态度。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②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       )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       )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一一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       )于化学实验中。

1.“惯”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除部首外再查_______画。字典里的解释是(1)习以为常。(2)纵容,放任。“司空见惯”中的“惯”字的意思是(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       )里。
奇怪             奇迹             应用             利用
3.读第1自然段,文中的“?”和“!”分别指什么?用“      ”分别划出来。
4.第2自然段的写作思路是:(       
A.发现问题——观察现象——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B.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C.观察现象——找到真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表里的生物》(节选),完成练习。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方面列举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于“声音”的认知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B.尽管“我”对“声音”的认知有失偏颇,但也经历了探究思考的过程。
C.在“我”看来,“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也能发出和谐的声音。
D.列举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听到的声音,可以更有力地证明观点。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