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邯郸淳《笑林》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原 诗 | 注 释 | 译 文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 |
黑云【翻墨】未【遮】山, |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 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
【白雨】【跳珠】乱入船。 |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 |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
望湖楼下【水如天】。 |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汉或东晋葛洪或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原 词 | 注 释 | 译 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西江月】词牌名。【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鸣蝉】蝉叫声。 |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 |
【旧时】【茅店】【社林】边, | 【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 |
路转溪桥忽【见】。 | 【见】同“现”,显现,出现。 | 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范仲淹(989年—1025年),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南宋朱熹、李幼武的《宋名臣言行录》)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 【孤】幼年丧父谓之孤。【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旧指女子出嫁。 | 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 朱家。 |
【既长】,知其【世家】, | 【既长】已经长大。既,已经。【世家】家世,身世。 |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
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 【去】离开,离去。【南都】地名,指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 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 | |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或】有时。【昏怠】昏沉困倦。怠,疲惫困倦。【辄】总是。【沃面】洗脸。沃:冲洗。这里是“洗”的意思。 |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
往往【颤(zhān)粥不充】,【日昃(zè)】始食, | 【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日昃】太阳偏西。 |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慨然】形容慷慨激昂的样子。 |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 志向。 |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 他常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
本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一个写出了一个少有志向,不惧贫寒,刻苦努力,有志气,有抱负的范仲淹的形象。范仲淹读书时,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选自南宋朱熹的《答许顺之书》)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原 诗 | 注 释 | 译 文 |
【石灰吟】 |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
【千锤万凿】出深山, |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浑】全。 |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 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勒 | lè (勒令) | 蒙 | mēng (蒙骗) | 薄 | báo (薄厚) |
lēi (勒紧) | měng (蒙古族) | bó (薄弱) | |||
糊 | hú (糊涂) | 宿 | sù (宿舍) | 泊 | bó (停泊) |
hū (模糊) | xiù(星宿) | pō (湖泊) | |||
冠 | guàn (冠军) | 朝 | zhāo (朝阳) | 卷 | juǎn(卷尺) |
guān (花冠) | cháo (朝代) | juàn (画卷) | |||
行 | xíng (行人) | 散 | sàn (散步) | 别 | bié (分别) |
háng (银行) | sǎn (散光) | biè (别扭) | |||
露 | lòu(露出) | 藏 | cáng (收藏) | 饮 | yǐn (冷饮) |
lù(露水) | zàng (宝藏) | yìn (饮马) | |||
薄 | báo (薄片) | 蒙 | mēng (蒙骗) | ||
bó (单薄) | méng (启蒙) | ||||
bò (薄荷) |
难 | nàn (灾难) | 磅 | bàng (一磅) | 横 | héng (横线) |
nán (难题) | páng (磅礴) | hèng (横行) | |||
绷 | bēng (紧绷) | 更 | gēng (打更) | 调 | tiáo (调节) |
běng (绷着脸) | gèng (更加) | diào (音调) | |||
划 | huá (划船) | 炸 | zhà (爆炸) | 传 | chuán (传真) |
huà (划分) | zhá (油炸) | zhuàn (传记) | |||
着 | zhuó (着装) | 夹 | jiá (夹袄) | ||
zhāo (着急) | jiā (夹子) | ||||
zhe (看着) |
攒 | zǎn (积攒) | 哄 | hǒng (哄骗) | 奔 | bēn (奔走) |
cuán (攒眉) | hōng (哄闹) | bèn (直奔) | |||
似 | sì (相似) | 模 | mó (模型) | 鲜 | xiān (新鲜) |
shì (似的) | mú (模样) | xiǎn (鲜有) | |||
哄 | hǒng (哄骗) | 转 | zhuǎn (转钱) | 禁 | jìn (禁止) |
hōng (哄闹) | zhuàn (旋转) | jīn (禁不住) | |||
轴 | zhóu (车轴) | ||||
zhòu (压轴) | |||||
薄 | báo (薄饼) | 扎 | zhā (扎针) | ||
bó (浅薄) | zā (扎辫子) | ||||
bò (薄荷) | zhá (挣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