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cún chún)!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yù yuè)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yā yà),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gú gǔ)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________历尽多少磨难,__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________在怎样的境遇里,_________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上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的四川。当时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见此情景,便没有了心情观赏峨眉山的景观,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这些坐轿的人,这样热的天气,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
罗素正思考的时候,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陪同的人让轿夫们停下来休息。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们的表情,很想去宽慰一下辛苦的轿夫们。
但是____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____拿出烟斗____有说有笑____讲着很开心的事情____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的人____也丝毫没有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苦____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____给这位大文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____你能用11画____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____罗素承认不能____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____王一____王二____他们在交谈中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____罗素徒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____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____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____
后来,罗素在他的著作中讲到了这个故事。而且,他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是的,坐轿子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抬轿子的人未必是不幸福的。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些真正找到人生幸福的人,不是因为作了大官,发了大财,有了大学问,而是因为他们有了一颗健康乐观的心灵,因为他们会用这样的心灵去体验幸福。人生幸福,原来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1.给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A.夸张 | B.比喻 | C.拟人 | D.互文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夸张 | B.比喻 | C.拟人 |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1.这首诗的作者是我立在船头,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堤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我没有钱,能让我上船吗?”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地说:“没钱坐什么船,笑话!”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离得老远,我看见少年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错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蹙在一起。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下滑进了河里。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头漫过,想喊没喊出声。少年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摇地向对岸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人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少年好像没听见。船撑到少年跟前,少年使劲把头别过去。
“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少年不理他,依然向前游。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少年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活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终于到了对岸,少年泥鳅一般蹿上了河堤。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行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少年考上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老人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老人。
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1.“理”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五年级某班58名同学零花钱使用情况统计表
用途 | 所占比例 | 用途 | 所占比例 | 用途 | 所占比例 |
零食 | 28% | 请客送礼 | 14% | 赞助他人 | 2% |
电脑上网 | 24% | 自置书籍 | 5% | 外出旅行 | 3% |
添小玩意儿 | 17% | 学习用品 | 5% | 其他用途 | 2% |
[材料二]
理财四法
计划法:根据零花钱的数额,制订周计划,考虑日常花费的额度,接必要次要逐项列入计划,在固定的零花钱中支出。
阶段法:向父母建议,给的零花钱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请父母由帮助监督到逐渐放手。
审核法:把每周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记录下来,让父母帮助审核。
节余法:每周的零花钱余出部分,以防急用。
1.用简要的文字概括表格反映的主要信息。夜深同花说相思
①她叫秀花,果然手巧,擅长绣花。我有时候笑她,你的名字可真够土的,这时候她总是露出很羞涩的样子,仿佛自己犯了错遭到批评,又自我解嘲地说,土吗?都是这样的名字啊,我妹妹还叫秀莲呢。
②上大学那年,女生宿舍时兴拉床帘。我给她修书一封,不久,一幅床帏就绣好寄过来了,白色的细棉布,彩色的丝线缀着一朵一朵的花儿。我拉上床帘,小小的个人世界也跟着芬芳。可惜,毕业后,那块很长的白色绣花棉布,跟着日子弄丢了。
③我打电话问,干吗呢?她说,十字绣呢。她在绣十八个美女,原来想绣《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可惜那个图案刚刚卖完,她就买了十八个美女,说是绣完送给我搬家用。我心想《红楼梦》我是喜欢的,毕竟有典,您弄十八个没有出处的美女,我挂墙上多俗啊。于是,我委婉地说,您绣那多费事啊,少说也要两三年,再说眼睛、颈椎也受不了啊,我可不落忍,千万别绣了。她不听,还是要绣。我只好放狠话,我不太喜欢的。她讪讪地说,那我就挂自己墙上。
④然而,我还是劝她别绣了,她又说,闲着也没意思。搬家后,她离开了故居旧邻,陌生的环境里,她和夕阳一般孤单,我也就不好再强行阻止。高楼的西窗下,这个叫秀花的女子拿着绣针,在西晒阳光下低头做着十字绣,一针一针,绣着(A)一幅画,绣着寸寸光阴。远远看去,也是(B)一幅画。
⑤和她住在同城,却也不总见面,为此我常常自责。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想回家,休息日只想放松,只觉得精力不够,不够再去腾出心打点一份感情,然而她有。
⑥我接到她的电话,说已经坐公交车到了单位门口,我急忙跑出去。看到她穿着齐整,站在银杏树下,在过往的人流中冲我笑,又露出那点少女般的羞涩。她的手里拎着沉重的布袋书包,都是吃的,牛肉蒸饺、炒花生、山楂酱、红烧肉、柿子、白萝卜。她从西向东,穿过多半个城市,只为给我送饭。有时候时间晚了,也会在我回家时路过的公交站点下车,于尘埃中等我。我接了沉重的布袋书包,开车绝尘而去,留她在黄昏的暗影里,继续等候开回的公交车。
⑦衣柜里的衣服换了一茬又一茬,压箱底的是一件紫色缎面棉坎肩,她亲手缝制的。床上的床品换了一套又一套,压床底的是一床粉色缎面的棉被,她亲手缝制的。有些东西,不可再生,而你却贪婪地想此生永远拥有,只好压在箱底。
⑧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有能力,就给她建造一个世界,好比秦王的阿房宫,唐王的大明宫,我要把她妥妥地雪藏起来。有时候我又想,她的整个世界,无非是我开放的平安幸福花。如此深情如此夜,我真想热热地唤一声,娘。夜深同花说相思。她叫花儿,我的娘亲,已经老去,正在更老。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母亲秀花为我做了哪几件事。让我吻一下你的鼻子好吗?
这是发生在一个小学特级教师身上的真实故事。
这是一节观摩课,学生是三年级的孩子。课堂设置在大礼堂的舞台上,台下坐满了几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
上课了,授课老师端着一杯水走到孩子们中间,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香味。”说着,将手中的杯子凑到每个孩子的面前。①孩子们认真地嗅着,有的孩子嗅完后与同桌互递眼色,旋即露出会意的笑容。老师这样走完了一圈,回到讲台上,举着杯子问大家:“哪位同学闻到了杯中水的气味?”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七嘴八舌道:“我闻到了,是香味儿!”“是茉莉花的香味!”“是玫瑰花的香味!”②老师微笑着,再次端着杯子走下讲台,从学生的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叮嘱:“请你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下这杯水的气味。”走完一圈,他又向学生抛出了同样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位男生外,其余同学都齐刷刷举起了小手,表示闻到了香味。
老师问那个没举手的男孩:“你为什么不举手呢?”男孩回答说:“可是,老师,我真是觉得什么气味都没有,我相信自己的鼻子。”老师说:“对!你确实应该相信自己的鼻子!因为这就是一杯普通的矿泉水,一杯没有任何气味的矿泉水!"
③说到这里,老师快步走到那个男孩跟前,动情地说:“孩子,让我吻一下你的鼻子好吗?”孩子微笑着点头。于是,老师蹲下去,在孩子的鼻尖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顿时,大礼堂里掌声雷动。上千名听课者都被眼前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课后,在谈及本节课这个妙趣横生的环节,那位特级教师说:那是一种肯定,一种对“在千万个人中间,有一个站出来”的勇气的肯定;那是一种赏识,一种对在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主流”大合唱中独树一帜者的赏识。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