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__。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填写古诗,由此诗想到了林则徐的“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rèn( )yuè( )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首诗的作者是A.“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
B.“三万里”“五千rèn”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
C.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时的所见所闻。 |
D.“泪尽”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企盼朝廷收复失地却又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歌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入”“上”两个动词,表现了黄河、华山气势雄伟,富有生气。 |
B.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 |
C.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
D.诗歌后两句表达了遗民们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万里河”指的是A.比喻 | B.夸张 | C.拟人 | D.对比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诗句的大体意思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D.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A.铁骑无声望似水 | B.但悲不见九州同 |
C.铁马冰河入梦来 | D.位卑未敢忘忧国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A.铁骑无声望似水 |
B.但悲不见九州同 |
C.铁马冰河入梦来 |
D.位卑未敢忘忧国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本诗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