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崧小女灌①,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②所围,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终得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A.替父分忧 | B.言而有信 | C.有勇有谋 | D.巾帼英雄 |
园中有金
有父子二人,居山村,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盛物的器皿(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选自《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是距离的意思 |
B.“及其日中如探汤”中“汤”字古义为热水,今义为蔬菜的汁水 |
C.“孔子不能决也”中“决”字是判断的意思 |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A.不正面直接回答,而是借助“眼有瞳仁”来回答。 |
B.顺水推舟,回答问题简洁、明了。 |
C.回答问题委婉,起到了含沙射影的作用。 |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给下列句子断句。师旷①论学
晋文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②烛乎?”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 )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②炳:点。③安:怎么,哪。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昏暗。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安有为人臣而 |
B.欲学,恐已 |
C. |
D.平公曰:“ |
A.安全 | B.怎么 | C.平安 | D.安慰 |
A.古时候没有灯,晚上学习的时候要点上蜡烛。 |
B.点烛学习,更能让人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
C.到了老年的时候,学习就像蜡烛一样,十分微弱渺小,已经不值一提了。 |
D.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可以学习。即使已经到了老年,也要好学不倦。 |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终身不复鼓琴,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点的字注音。A.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 |
B.孔圣人也不有知道的东西,这是对他的否定。 |
C.从认识水平看,当时的人,包括孔子,解决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 |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
C.要敢于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 |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A.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
B.伯牙内心的伤感无处发泄。 |